先看一下维基百科定义:

【信息茧房】

過濾氣泡(英語:filter bubble),又稱為同溫層、個人化資料過濾[1]、篩選小圈圈、信息繭房[2]等,是一種網站針對個人化搜尋而提供篩選後內容的結果。網站內嵌的演算法會透過使用者的地區、先前活動紀錄或是搜尋結果,給予使用者想要的或是觀點一致的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會導致使用者越來越看不到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資訊,使得認知過於單向,並處於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氣泡之中。

主要的例子為Google搜尋的個人化搜尋結果以及Facebook的個人化動態消息、亞馬遜Netflix的過濾性推薦系統。這個詞彙被網路活動者Eli Pariser提出。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浮利客部落格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推特脸书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维基百科也是去中心化的例子,“人人都可以進行编辑”的理念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正文开始,一些思考

先列出6个【信息茧房】有关的观点,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仅作为抛砖引玉:

  1. 两个词条的英文版词条更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看。如果只看中文,则得到的【一类】【参考】信息更少更不全面。
  2. 从维基百科定义上来看,信息茧房非常偏向于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过滤。从用词来看,中文直观意思并不包含过滤,英文用了一个容易被刺破的意象:泡泡。
  3. 数学角度来看,茧房是由于非透明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和演化;物理角度来看,光锥之内就是命运,光速和熵增等限制了很多可能性,一种宇宙级的束缚;社会学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决策者有自己的企图,信息本身难以以最合理的方式传播;从人类大脑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懒惰,不断受影响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缺失,传播权力和工具的受限,人脑的生物学属性的限制。 以上的一切都导致各种层面的茧房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只是尝试突破那么一点点极限。
  4. 信息茧房的客观影响因素是:数学物理生物等底层限制,信息传播的经济、权力和注意力问题,前者我们几乎无法解决(科学家的突破领域)。后者则涉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信息传播协议等结构。也是一个很多人在努力的领域,只是从结构层面得到大的成效太难。
  5. 信息茧房的主观影响因素是:我们真的有足够的好奇心,科学怀疑精神么?当我们是既得利益者和受益者的时候,我们能跳出舒适圈,试图站在我们从没体验的人生角度,去获得更多不一样的信息并拥有同理心和理解包容能力么?
  6. 经常看到有人(经过简单而不充分的论证后)对于站在对立观点的人说,你非蠢即坏。怀疑对方的智力和动机,这是主动的放弃(对事件更深的原因的)交流和思考。如果对方真的智力和动机有问题,对方也是受害者。蠢和坏(假定真的是这样)可能来自于各种茧房(人的不可选择的成长环境和信息环境)。              何谓共识里, 维基编辑的共识包含:不要质疑另一方的动机 (假定善意)。  訴諸動機(Appeal to motive),或稱誅心論誅心之論,是訴諸人身謬誤的一種,係藉由質疑提出主張者的動機,而論證或明示暗示其主張不合理。主張者背後特定的動機或利害關係只是提出論述的一種可能,未必就是提出論證的真正原因
  7. 逆火效應 Backfire effect 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21]。    也有用词为: 信念固著 (Belief perseverance)    

推断和解决方案

有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写到: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也有人询问: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哪个是合理而应世的世界观?

两种思路都有其出发点。当一切顺遂、科技突破明显,人们走向全球化和共赢(后现代的孤岛);当发展受阻、陷入零和游戏,人们陷入猜疑链和信息论战、和各种茧房。

那么我们来假定一些思想实验:

  1. 一部分人继续挑战科学和技术的突破。生物学、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等的缓慢而持续的突破,让生老病死不再成为一种折磨和挑战;让人机协作、机器做已知领域人类挑战未知成为共识;让国家机器允许人类随意躺平、随好奇心而动,让大型组织的负面效应成为远古的回想。     这需要太多的突破,不空想了,一会去做实验写代码做产品。
  2. 当科技停滞,生产力达到瓶颈,部分人会去反思和试图调整生产关系。XX主义就是强调XX,也容易演变为XX至上、XX是唯一解药。有一个说法是:没有银弹(唯一解药)。这是每一个理性的反思者和构建者都知道的共识。而弱化中心不合理的负面效应而不消(削)减其正面效应,并因此出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多元化、多样化),是构建者试图努力达到的平衡,decentralization有一个不合理翻译:去中心化。 注意这里的去(de-前缀)是削减而非消除的含义,而削减的背景是某类中心的负面效应很明显。 去中心化只是万千工具集中的一个,另外也有Web3这个相关小工具。            Web3明显技术还不够成熟(虽然也很有潜力)且被部分人用作欺世盗名。          说去中心化和Web3一定不行,和一定带来更好的未来,都是某种信息和思考茧房。       预测未来的好方式是参与创造未来。
  3. 当1和2的改进都不明显时,我们必然会陷入 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混合体以及某种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我觉得这种未来很老套),在这样的世界里,信息茧房的效果也许会更严重。保持思考和好奇,也许是对抗封闭系统熵增和信息茧房的方式之一。

为了避免读者太累,先写到这里,另外也推荐一本有主题略相关的小说《真名实姓》

尾声

另外,今晚9点半有 clubhouse交流 (并非由我发起) 和 同名的文字交流讨论(在Dweb Lab的discord

话题:去中心化导向下的数字迷失:超级信息茧房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问题:

1. 什么是信息?它是如何产生的,价值几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又是怎样进行流转和传播的?

2. 什么是信息茧房?它为什么会被人们所需要,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并运转起效的?

3. 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和媒体正在塑造信息茧房吗?你有没有什么体验与经历是值得分享或吐槽的?

4. 你认同「去中心化的技术手段和目标在加速超级信息茧房的形成」这一观点吗?如果认同,你观察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认同,你反对这一陈述的理由依据是什么?

附加题:不同背景不同认知的人如何做才尽可能的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