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四日:不自由中的等待
3月22日,周二,阴晴不定
一早写完了《我在疫情下的上海》。后来Suda问我,反响如何?我说:“看的人不少,赞赏不多。”她笑:“那是,看你过得又不惨,为什么要打赏你?”
说不上是淡漠还是平静,我对这一波上海疫情的反应确实没怎么在意。这不止是因为我周围的生活还大体如常,也是因为我原本就觉得迟早要打开大门,到那时,大量病例的涌现是不可避免的事。这只不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有没有做好准备、又如何应对的问题。
我周围的不少人看来也还淡定。一位朋友说,她这些天都行动自如,倒是日前一位来沪出差的北京同事,回京后被隔离14天了。
上海已经爆发这么多例,社会生活居然还没有停摆,很多人也感到不可思议,看到微信群里有人说:“上海现在还能堂食,还能上班……”
有那么一瞬,好像真的出现了某种“新常态”的迹象,在居家办公一周后,前天夜里公司人事发布新通告说,本周可恢复上班,只要持上周任何一天的核酸阴性证明即可。我那位朋友还为此犯愁,因为之前说可以自由选择,她就没去做核酸,结果现在要有阴性报告才能上班。
我本来是每周一三上班,由于前天夜里在小区里做的核酸昨天才出来,还想着明后天去公司,但到了黄昏发现,情况又变了:公司人事说,17:30就可下班,为了配合所属街道的消杀,写字楼随时可能封楼48小时。到了晚间,又通知继续全员居家办公。
等孩子的网课结束后,黄昏一家人又骑车外出。后滩鸟比人多,看到的几个人也几乎都戴着口罩,虽然在这样空旷的户外其实没什么必要。这和一周前仍然大量游客、且有近三分之一不戴口罩的景象已大为不同。
晚饭去附近的世博源解决,小毛选了去汉堡王,但过去一看,门上的“营业时间调整公告”写着:“配合疫情防控,本店暂时闭店。”疫情两年多来,这好像还是头一回。就在这则公告旁边,还有“安心保障”的标识:“本店员工已接种新冠疫苗。”
没办法,只能去旁边的盒马吃铁板炒河粉。盒马里面的货物看来仍很充足,但排队买东西的人明显比平日多了,Suda也买了一堆方便面、冷冻食品。一路回来,小区仍然出入自由,但我发现,保安第一次认真看健康码了。
晚上,发现恐慌情绪在微信群里蔓延,都言之凿凿说上海要封城了。小区群里有人转官方通告,指出“封7天是谣言”,马上就有人接口:“那么4天是实锤?”后来看到报道说,已有两人因“散布不实信息”而被立案侦查,但在那一刻,人们的不安是真实的。
段子也很快出来了:
“听说中央调查组来上海了,多准备点吃的在家里。”
“怎么?要来家里吃饭?”
我跟Suda说:“我们要不要也买点?”她问:“你哪里看来的?”我说了后,她嗤之以鼻:“我早看到了啦。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突然买一堆?”
后来听说,不少地方菜市场开到半夜,上海人都在扎堆买菜,热闹堪比大年夜。
3月23日,周三,晴
不管封不封,有备无患总归没错,就像有人揶揄的,“既然都说不要抢购囤积了,我觉得还是抢一抢的好。”
一早起来,7点去买菜。连这个平日冷冷清清的小区菜场,顾客也比平日多了能有一倍。菜场肉店的老板都忙不过来,肉也不给切小块了,“自己回家切吧”;水果店老板在旁笑着说:“都多买点吧,晓得伐,现在最难进货的就是水果了。”看来至少牛奶也很难进货,买不到了,旁边的清美超市只有酸奶,据说清美的总店都被封了。
我采购了一堆:五花肉2斤,土豆8个,胡萝卜2个,鸡蛋20个,鸡腿6个,娃娃菜3个,香菇、蘑菇各半斤,生抽、醋各1瓶,合计158.4元。物价看来倒是没涨,至少崇明草鸡蛋还是12.8元/斤。大概也因此,我没太紧迫的危机感,等买回家了一想,其实一家四口,这点菜两天就吃完了,加上冰箱里囤的,也就能撑5天。
微信群里有人说,不少地方已出现了“买菜难”:
上海有些小菜贩进不到菜,各大平台也蛮难抢的,据说外省减少了蔬菜运输,要通行证、核酸检测、各种环节,导致菜少了。有的小区解放一天又被封,大家心里恐惧的不是得新冠,而是特娘的买不到菜。春季蚕豆卖20一斤,芹菜18一把,这个菜价还要维持大半月的。真是水深火热,这个时候还跟上海人一样在抢菜的也就莫斯科的大妈了。
在徐汇区的凌云和长桥是重灾区。有朋友说:“超市外都是很长的排队队伍,货架上只剩苦瓜,晚上不能睡觉抢各大买菜软件,然后各种崩。”说到网上揶揄“想吃野菜不用出小区”,她开玩笑:“确实已经有人开始吃小区绿化带了。”
她从3月8日起就没出过小区,“先是14天,到第14天的时候又喜提2+12天,无缝衔接”。有人嘲讽说,上海不是“一刀切”,至少有四种切法:14天,整切;7+7天,厚切;2+12天,薄切备用;2+2+2+2+2+2+2,切丝。
我家这里还暂得安宁,但看来也正山雨欲来。本来这两天还有稿子要赶,但午后孩子们想去前滩玩,我想想还是去吧,也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这样自由外出。
一起骑车去前滩。一路看到人群聚集最多的是一片樱花林,六七个人在那拍照。到孩子们最喜欢的鳗鲡嘴儿童乐园,除了我们一家,就只有一对父子。之前老二说好久没在外野餐了,所以我们事先就带了三明治、面包和牛奶在驿站外吃。不过他后来说,这仍然不算“野餐”,因为没有带垫子坐在草地上吃。
他才9岁,不会意识到,像这样看来平常的心愿,在此刻的大环境底下,已经是奢望,有时甚至是遭人恨的。看到有上海人做核酸排队时还手持一杯红酒,网上有人赞许,也有人辱骂,觉得就是这样的行若无事,才导致这波疫情外溢到那么多省市。
有人给我发消息说:“上海疫情病例对外省市输出情况非常严重了,请注意,我没有任何责备和抱怨的意思。但请各位上海市民深思,换位思考。”他已经说得很客气了。当然,说完他还是取关了。
昨天,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977例,今天则分别是4例和979例。何以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如此之多,一种看法是这本身就取决于医生如何认定,另一种看法则是:这一波Omicron的传染性是去年夏天南京那一波delta毒株的2-5倍,潜伏期则短一天,以至于周期传播要快得多,且很多感染者都不发热了,原先的溯源、流调不仅难以追查,速度也跟不上了。
无症状感染者那么多,也说明很多未被检测到。也许和美国那时一样,数字反应的不是感染人数,而是检测能力。上海这次采用的循环检测,轮流封,那肯定一直会有一部分已经感染的人还在流动中。这似乎不是“清零”,而是用轮流封和减少流动人群的办法,降低感染的扩散效率。
“中风险”和“高风险”地区的认定,都是有确诊病例指标的,如果定为“无症状”,那连中风险地区都不够。也可能是上海这里此前认为轻症状没必要过度封控。
形势看来是变了,但“动态清零”又得坚持,怎么办?国内现有的选择似乎就只有继续物理隔离。上海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说,已对闵行和嘉定体育馆按规范进行改建,作为对轻症、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的场所。消息一出来,我一位朋友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方舱医院吗?”
晚上,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同事说,她家的那个老新村已经封了。之前旁边的七村出现病例,还切块很小,只封了半个;但这次,只因连通的一村有阳性,就连着她家所在的二村也一块封了,2+12天封闭管理。
我们小区20日的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此前也只有2个门洞因为有密接而被封2天,但深夜里,小区群里说,明天起整个小区也要封2天,再来一轮核酸。这还是没有过的事。
3月24日,周四,晴
一早醒来,小区已经被封了。无声无息。虽说每个门洞的门上都贴了通告,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家都做好了准备。
今天天气极好,10-18度,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阳台上看出去,墙外的马路上空空荡荡。Suda笑笑说:“真是很想出去啊,太可惜了。”
下午2点多,小区里第二轮核酸检测。四天前那一晚只有2位医务人员做核酸,这次则增至6人,速度也加快了:上次排队花了10分钟,这次只有6分钟。他们说,不出意外,还像上一轮那样全部阴性,那后天一早就解封。
我关心的是,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但这一时之间看来很难。看到张文宏最新的发言还是强调“不搞一刀切”,希望能“最小化影响生活”,他说:
当疫情出现蔓延,如果想不让城市停摆,就需要在数据支撑下不断做策略调整。当前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滚动筛查、锁定重点、切断传播链。筛查大数据告诉我们,一个向好的迹象悄悄地出现了:非管控区域全员滚动筛查的病例占比逐渐走低,仅占总病例的10%,预示社会面疫情逐渐受控。
看到这里,我一位武汉朋友揶揄:“10%,也就上海敢用报喜的姿态说‘仅占’。”
管控明显是在收紧,有些事,在不久之前还会被看作是“不可能在上海出现”的。今天看到有人说,黄浦区有两棵树一辆车被隔离了,因为有个阳性病例之前天天到这棵树下锻炼,现在据说专门派了一个大白值守,说要坐14天,还搭了雨棚。
看到群里也有朋友嘲讽:“沪吹基本上集体哑火了,都去抢菜了大概。你说现状多艰苦吧,显然也没有,跟被拉走那些阳性的市民肯定没法比惨的;但是跟以前那种沪吹们营造的完胜连胜美好图景想比,是无言的结局了。”——他就在上海生活,但他曾说过,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喜欢这里,那跟他对东北老家的感情没法比。
更多的坏消息陆续爆出。昨晚,浦东东方医院的护士周盛妮在严重哮喘发作后,试图到本院看急诊,但因为东方医院不是定点医院而被保安拒之门外,虽然定点医院不远,但这一延误,她不幸去世,终年49岁。
很多人都非常失望,因为“如果连上海都这样”,那就更可证明,这样的事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能更危险。
有视频爆出,昨天某医院护士集体抗议,她们已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地做核酸,护士长说:
我们今天发现,所有的门窗全部都封死了,而且用木板全部封死,我们只知道在非典的时候,大家都要通风,因为要把外面的空气给对流出去。否则你全部封死的话,病人也呼吸,我们也呼吸,这个情况下,我们怎么来把这个浓度降下去?我们自己也在呼吸,我们和病人一样,这样的话,我们觉得自己都很危险很危险。
这条视频的转发超过10万次,底下各种说法的人都有,我也发给朋友看了。一位外地的医生朋友说:“其实疫情一来每个城市都是如此。上海的护士还能发声,很多地方都只能默默忍受,换成我们这里直接给开除。我们之前的院长还有主任在大会都直接说,你不愿意干就走,有愿意干的人。”
3月25日,周五,阴雨
今天又倒春寒,阴雨连绵了一整天。看天气预报,明天起就是好天气,但愿如此。
一早妈妈打来电话,她冒雨去镇上医院做了核酸,因为最近疫情管控严格,去给爸爸扫墓都得需要预约、健康码、行程码、核酸阴性证明。她一度都觉太麻烦,说以后不如把爸爸的墓迁回家算了。当然这是一时气话,她回头还是买了两盆绿叶黄花,准备明天和六婶母女一起,去看望下父亲和六叔,不去一趟,心里总是放不下。
很抱歉,爸爸,我还来不了。
当下甚至看不到这波疫情如何结束。这一天,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231例,创下新高。张文宏说,目前上海疫情“整个传播指数级的上升已被打断”,但他也没说什么时候出现拐点。传闻在我家附近已开始建造方舱。另有人说,上海有的小区已经开始发放自测盒。
问题在于,就算这一波清零了,又如何?看到有位上海的医生说:“不是封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次就算咬咬牙坚持到清零了,现在传染性这么强,只要不完全锁国肯定没过多久还会有病毒进来,又都是无症状,不靠大面积筛查发现不了,难道要循环往复这样搞下去 ?”
当高传染性的病毒在本地社区潜伏下来,封闭也只是暂时阻断传播,一旦恢复流动就可能继续传染了。真正恢复常态只能指望mRNA疫苗和特效药,但道理都懂,问题是中国曾有过那么长的窗口期,为什么就只能一直依靠老办法?
看看群里的讨论,很多人都为此焦虑不安,毕竟这事关每个人,但却偏又是个体无能为力的。晚上有朋友和我说,最近感觉不太好,过完年就失业在家,想试试去做编辑,最好的去处就是北京或上海,但受疫情影响,都去不成了,“在家里呆着心态容易崩,很沮丧”。
我说,且安心看书,在这不安和不自由之中,耐心和等待很重要,说不定还能有意外收获——想想看,牛顿当年也是因为躲避伦敦大瘟疫,在离校返乡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当然,话是这么说,我也知道这并不容易做到。如果只是焦虑地等待那个清零的特定结果,那就很容易在家里荒废时日,我们至少可以先学会与防疫措施“共存”。今天终于静下心来,写完了一篇磨了好几天的稿子。
本来明早小区就可以解封了,但深夜看到一份《浦东新区核酸筛查工作方案(3月26日至28日)》,我们这儿属于“非重点区域”,3月26日零时至28日18时期间,还需要进行一次抗原检测,看来还得多封近3天。
有同在浦东的朋友来问候:“家里的孩子们还好吧?”他们倒还好,实际上不如说,毕竟是孩子,看起来对此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除了不能自由外出。朋友说,那他们能适应就好。但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朋友说:“会不会我们这辈子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完了?”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知道答案。不过,就算我们自己可以平静地接受这一点,为了孩子,也不能就此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