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槍》警察執法與長久種族問題
137 Shots(2021)
美國執法問題,當社區人民不再信任警察
台灣的治安一直以來是被世界所稱讚,可說名列前茅,雖然我們還是可以在新聞上看到許多社會問題,尤其關於警察執法上還有誠信上仍然有受大眾質疑之處,但相比於美國的警民對立和種族問題來說,可說是輕微許多。
紀錄片《137槍》談及關於美國長久以來難解的種族議題與警察執法問題,電影以2012年美國克利夫蘭發生一起兩名黑人因警察執法過當而被多台警察圍捕一處連續槍擊137槍當場死亡,事後警方當局不配合還原事情經過,並且因被殺的黑人當時並未持有兇器而造成當地人民群情激憤,引發一連串美國種族議題、警察制度、執法方式等問題探討。
《137槍》是什麼電影?
種族議題一直以來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尤其在多個種族混合的地方,在中國共產制度將全國統一為華人方便管理卻扼殺了地方文化與種族風情歷史,並在警政和地方少數民族之間爆發衝突,問體點不少例如新疆維吾爾勞動營、西藏達賴喇嘛宗教領袖、中國禁止蒙古當地教授蒙古語等,在執行上難免都會產生警民衝突。
歐美地區美國當然也是有長久警民對立問題,尤其是在種族上是歷久問題點,不管是南北戰爭或黑奴議題,警方在執法是否有歧視人種或執法過當的問題一直是美國年年都會探討的重要課題。
紀錄電影《137槍》是以2012年克利夫蘭的警察執法過當的案件為主要探討題材,蒂莫西拉塞爾和瑪麗莎威廉姆斯開車時因為車子回火被警察誤會開槍而展開追捕,約有六十台警車圍捕一輛客車,之後將車圍住開上137槍。
其中一半的槍擊由白人警察邁克爾跳上對方引擎蓋上對擋風玻璃開了49槍,將兩人擊斃引發爭議,最後因警察在法庭集體實行緘默權,全案只將六名警員開除,並在事件過後幾年五名警察以復職,讓當地民眾更不滿克利夫蘭警局的操作,前後引起各式各樣抗議。
《137槍》探討、分析與延伸:
電影以黑人種族議題為出發點,並且訪談了當時受害者家屬與辯護人員和種族相關議題研究專家,並且也釋出許多當年沒有公開的紀錄畫面,並且也訪談了最受爭議的白人警察邁克爾,將家屬與警察兩方的觀點都攤開來談,是相當典型的紀錄片手法。
在議題部分也都是已經探討很多年關於警察執法對待種族的差異性,還有關於警察內部制度問題跟當警方試圖掩蓋真相當地群眾要如何相信美國警方與司法的公民正義問題,都是舊瓶新裝。
應該說《137槍》一開始的意圖和導向就相當明顯的較為偏頗在黑人群眾上,雖然沒有像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太過於引導式問答,但在節奏和整體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導演想要給觀眾看見種族在警察制度上呈現的多種問題。
從中間突然又加入一起未成年在公園把玩玩具槍被警察射殺的新聞就可以看出,導演想要傳達的資訊是相當直白且連政治傾向都很直接的表達在這部紀錄片之中,整體而言太過於表達種族議題反而蓋掉探討警方執法問題的本質。
《137槍》值得一看嗎?
類似探討黑人種族議題和美國警察制度問題的紀錄片有很多,但《137槍》絕對不會是我首選推薦的電影,相關以美國執法和種族問題的紀錄片有《卡利夫布勞德事件》、《我不是你的黑鬼》也都是探討黑人因司法冤罪或是在美國歷史上爭取權利的問題,都沒有跑題。
《137槍》在警方制度問題和對於黑人種族議題上的拿捏並沒有很好,雖然我們知道導演一定會有他的政治傾向跟想傳達的內容,但這部電影太傾向於一種聲音,而這個時代需要更多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全貌。
當然導演的偏袒並不代表警察在這次案件中執法行為是正確,而是這部電影從人權的角度出發,並沒有繼續琢磨警察制度的改變或不足,反而越來越訴諸於用影像情感來博取自己的理念太過於煽情。
台灣有許多網路民眾常以尼哥地獄梗或是政治正確來試圖讓自己很幽默,的確在喜劇表演上這可能是一種段子,但因為我們在台灣平和的生活讓我們難以想像美國犯罪問題和長期在司法過當與歧視中生活是什麼滋味,而台灣也才剛走過戒嚴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