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神骨章第一」、「剛柔章第二」,曾國藩接著開釋「容貌章第三」。「容貌」章講的是一個人外表方面比較細部的觀察方法,其重要性低於一個人的「骨相」(神骨章第一)和「格局」(剛柔章第二)。曾國藩這本《冰鑑》寫的很有條理,重要的大原則寫在前面,觀察的細節寫在後面,千萬不可將細節置於第一,而忽略了原則,這是研讀時不可或忘的。




  這「容貌」章所說的「容」是指全身性的觀察;「貌」則是指面部的觀察!原文如下:

「容以七尺為期,貌合兩儀而論,胸腹手足,實接五方,耳目口鼻,全通四氣,相顧相稱則福生,如背如湊則林林總總不足論也。容貴整,整非整齊之謂,短不豕蹲、長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寒鵲,所謂整也。背宜圓,腹宜突坦,手宜溫軟,曲若彎弓,足宜豐滿,下宜藏蛋,所謂整也。五短多貴、兩大不揚、負重高官、鼠行好利,此為定格也。如手長過身,身過於體者,配以佳骨,定主封候;羅紋滿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

  「容以七尺為期,貌合兩儀而論,胸腹手足,實接五方,耳目口鼻,全通四氣,相顧相稱則福生,如背如湊則林林總總不足論也。」這段話是說,看一個人的身材大概以七尺為標準(約一百六十幾公分,不過這是清朝當時的標準,現代人營養好,所以這個標準身高應該提高到175公分才是!)。看一個人的面部,要綜合兩儀(即額頭及下巴)來觀察。由一個人身體的外在可以看出其內臟是否健康(五方,指的是五行與五臟的對應,即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也可以與四時節氣相通。總之,如果人體的各部分都長得很對稱、協調,那就是好,如果長得不協調,很突兀,那就是不好!因此,曾國藩看容貌著重的是整體的搭配,而不是各別獨立的觀察,這在論相上可說是很重要的觀念。

  接著,曾國藩說:「容貴整」,所謂整,並不是要長得很漂亮,很整齊,而是說要長得很勻稱,讓人看起來整體上很舒服的意思。人的身材有高矮胖瘦,出自於先天的遺傳,並不一定高就好,胖就不好。

  曾國藩認為,先天的身型如何都無所謂,但矮的人看起來不能像是一隻豬蹲在那兒;高的人不能長得一根茅草一樣,好像風一吹就會晃來晃去;胖的人不能讓人感覺好像一頭貪吃的熊那樣臃腫;瘦的人也不能長得像一隻過冬吃不飽的鳥,那樣子的單薄與虛弱(「短不豕蹲、長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寒鵲」)這就是「容貴整」的意思!

  要符合「整」的身材,大體上有幾個要求。那就是「背宜圓」,背部要渾圓厚實,不可單薄,因為身形瘦弱,肩背單薄的人,在健康上顯然較為虛弱,活力較為不足,在相學上是不好的相,而這可以由飲食起居和運動來改善;「腹宜突坦」,肚子應該微凸,但表面要平坦,所以太瘦或是練成六塊肌的腹部,在曾國藩看來都不是好相,這點和現代的審美觀有些出入;「手宜溫軟,曲若彎弓」:手掌要厚實且溫暖柔軟、放鬆時彎曲如弓;「足宜豐滿,下宜藏蛋」,腳板也要長得厚實有肉,腳弓要彎曲,不能是扁平足!

  接下來,曾國藩介紹了觀察身材的四種「定格」,及兩種特別好命的「組合」。四種定格是:「五短多貴、兩大不揚、負重高官、鼠行好利」,也說是說,五短身材的人,通常地位高貴;兩腿過長的人,命運反而不太顯揚;走起路來好像背著重擔的人,在事業上通常很有成就;而走路像老鼠一樣又急、步子又細、東張西望沒有定向的,則是貪財好利之人。以上曾國藩所說和現代的審美觀好像不甚吻合,不過,以國內而言,長腿姐姐或哥哥們當紅時固然吸引了大家羨慕的眼光,但他們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真的很好命嗎?其人得善終的,有很多嗎?這值得大家深思。面相家瀟湘居士就曾說:色相美,和相理美是不同的!

  而曾國藩指出二種特好的身材是:(一)手長過身,身過於體者,配以佳骨,定主封候;(二)羅紋滿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

  這是說(一)手長腳短,即手比上半身長、上半身比下半身長的人,如果骨相又好,一定事業有成;(二)而全身皮膚好像絲綢一樣,胸骨不明顯突露,而且看起來又很有精神的人,就算不做大官,也可以中狀元當翰林學士!至於「佳骨」、「妙神」部分,請參照「神骨章第一」。

「相貌家有清奇古秀之別,總之不必須看科名星、陰騭紋為主。科名星十三歲至三十九歲隨時而見,陰騭紋十九歲至四十六歲隨時而見。二見全,大物也,得一亦貴,科名星見於印堂眉彩,時隱時顯,或為剛針,或為小丸,嘗有光氣,酒後及發怒時易見;陰騭紋見於眼角,陰雨便見,如三叉樣,假寐時最易見。得科名星早發,得陰騭紋遲發,二者全無,功名莫問。陰騭紋見於喉間,又主子貴,雜路不在此格。」

  說完了身材(容),曾國藩再討論面部(貌)的相法。他說一般的江湖相士將人的相貌分為清、奇、古、秀等等,其實不必那麼麻煩,高級知識分子最主要只要看兩個東西就夠啦!那就是「科名星」和「陰騭紋」。如果二者兼備,可成大器;只有一個,也足以地位高貴;如果都沒有,那就別想要作大官、做大事業啦!

  在這裡,我認為曾國藩又再次暗中的否定傳統相術。隨便買一本坊間的面相書籍,我們會發現內容非常多,還編成各種詩謠,便於記憶。然而若細讀其中的內容,會發現不但模稜兩可,還常常互相矛盾,理論完全不一貫。這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一大毛病,有歸納而無邏輯。使用正確的歸納法,卻發展錯誤的演繹法,造成人云亦云,言人人殊,乍看很有道理,深入研究卻是一團漿糊的現象。曾國藩發現所謂「清、奇、古、秀」什麼的,並不具備分類上的意義,標準混淆不清,因此全部捨去不用!而只提出簡單而有意義的標準,即「科名星」和「陰騭紋」。

  所謂「科名星」,是一種出現在印堂、眉眼之間光采及氣色,並不是一種實質的東西,很難觀察。有時候像一根針,有時又像一顆小丸,人在酒後或是生氣的時候,因為氣血衝動比較容易浮現!從十三歲到三十九歲之間,隨時可見。若一個人面相上有「科名星」,表示他先天運勢很好,必然是少年得志。

  而所謂陰騭紋,就比較常見了,是一種三叉狀的細微紋路,並不是深深的那種皺紋。所以在陰雨天,或是人打瞌睡的時候,人的面部皮膚鬆弛,就比較容易觀察。故老相傳,陰騭紋是一個人做了善事積了陰德之後,在相貌上出現的特徵。因此,應該是後天修養所致的一種相。曾國藩說在十九歲至四十六歲隨時可見。我想,可能是因為一個人在十九歲之前大概不夠時間積陰德,而且皮膚好不容易有細紋;四十六歲之後皮膚老化,滿臉皺紋,也不容易觀察吧!

  陰騭紋在江湖術士眼中是個好用的東西,他們以一個人的陰騭紋出現在臉上的不同部位,來推算命運!但曾國藩認為對高級知識分子而言,陰騭紋只有出現在眼角及脖子的時候有觀察上的意義,出現在其他地方俱是雜格,並不重要。

  如果陰騭紋出現在眼角(或者是眼袋),對自己很好;如果出現在脖子,則對小孩很好!而陰騭紋既然與積善,修養有關,當然屬大器晚成形的。

「目者面之淵,不深則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則不靈,口闊而方祿千鍾,齒多而圓不家食,眼角入鬢,必掌刑名,項見於面,終身錢穀,此貴徵也。舌脫無官,橘面不顯,文人不傷左目,鷹隼動便食人,此賤徵也。」

  最後,曾國藩再就人的五官觀察法作一番說明,他說:眼神要深邃,還要清亮;鼻子要高,而且要像山一樣豐隆有勢;嘴巴大而且方的人,必有豐厚的收入;齒多而細的人,大概會出外謀職,遠離家園。眼睛細長,好像要伸到鬢角一樣的人,個性剛毅,嫉惡如仇,很適合當打擊犯罪的檢察官、調查員、警官。中年禿頭(項見於面)的人,應該可以掌握財政大權,會很有錢!(俗話說:十個禿子九個富,不是沒有道理的)以上是好的(貴徵)!

  至於不好的相(賤徵):口吃的人,表達有問題,別想做官(即管理階層的人)。麻臉的人也難以顯達(可能在以貌取人的世界中比較吃虧吧)。高級知識分子不能傷到左眼,否則在事業上會受影響(這是為什麼?應當是迷信吧!);有鷹勾鼻的人內心陰險惡毒,動不動就想害人,應與之保持距離,不可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