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鶴號航空母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3萬噸級航空母艦。與同級艦瑞鶴共同組成了第五航空戰隊,同時也是第五航空戰隊旗艦,1936年日本退出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1937年日本海軍的03造艦補充計劃中撥款建造兩艘翔鶴級航空母艦,分別為翔鶴號和瑞鶴號,並於同年 12月12日於橫須賀海軍工廠起造。

【船艦設計】

飛行甲板


「翔鶴」級的飛行甲板是參照現代化改裝後的「赤城」「加賀」號的飛行甲板尺寸來設計的,非常寬大,全長242.2米,前端寬18米,中部最寬處為29米,後端為26米,在飛行甲板尾端兩側有一對形如飛翼的突出部,作為著艦標識。

在艦載機起飛時,飛行甲板前段約100米為滑行區域,各機種按照重量由小到大的順序起飛。依次是艦戰、艦爆和艦攻。在艦載機降落時,飛行甲板後段約150米為著艦區域,先降落的飛機將停放在甲板前部或直接用前部升降機送至機庫,每隔30-40秒就可降落一架飛機。

機庫與艦橋


翔鶴級設有雙層封閉式機庫,其中下層機庫面積略小於上層機庫,三部升降機均貫通兩層機每部升降機前方都被劃分為一個庫區,上下兩層機庫各有三個庫區。在升降機前後都有設有防火扉,上層機庫的側壁特意使用薄外板,以便在機庫發生爆炸時向舷外施放能量,減少對軍艦主體結構的破壞。在機庫中有彈藥升降機大小各一部,從下層機庫甲板(上甲板)下方的彈藥庫內提取炸彈、魚雷等武備。


「翔鶴」級的武器搭載數量是: 91式改航空魚雷45枚(視情況可再增加9枚)、800千克炸彈60枚、500千克炸彈60枚、250千克炸彈312枚、60千克炸彈528枚、30千克炸彈48枚。在前、後部升降機前方的最下甲板下還設有航空汽油庫,儲油量為496噸。


動力裝置


針對最高航速34節的設計指標,「翔鶴」級配備了日本海軍中最強勁的動力裝置,採用8座帶有空氣預熱器的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和4台新型艦本式高中低壓減速齒輪蒸汽輪機。在鍋爐艙後面是星田字形布局的四個輪機艙,每艙台主機,單台輸出功率達40000馬力,總功率達160000馬力,是日本海軍中艦船主機功率的最高記錄,甚至「大和」級戰列艦都不能與之相比。

艦載機


在「翔鶴」級的設計要求中,其載機量應與改裝後的「赤城」,「加賀」相當,軍令部最初下達的指標為24架艦戰(常用18架、備用6架)、72架艦爆(常用54架、備用18架)共計96架(常用72架、備用24架)。當時,日本海軍設想「翔鶴」級的主要作戰目標是敵航空母艦,因此艦載機以艦爆為主,通過俯衝轟炸破壞敵航母飛行甲板,封殺其航空能力,後來考慮到作戰目標的多樣化,對搭載機種和數量做了調整,包括96式艦戰16架(常用12架、備用4架)、96式艦爆32架(常用24架、備用8架) 和96式艦攻48架(常用36架、備用12架,其中三分之一用於偵察),共計96架(常用72架、備用24架) 。


在「翔鶴」級竣工時,艦載機全部更新為尺寸、重量更大的新型機,載機數量有所下降,包括零戰20架(常用18架,備用2架)。99式艦爆32架(常用27架、備用5架)、97式艦攻32架(常用27架、備用5架,其中9架用於偵察),共計84架(常用72架、備用12架),備用機以機身和機翼分解的狀態存放於機庫內。


在奇襲珍珠港後,「翔鶴」級三個機種的搭載數量均調整為21架,常用機數量為63架。在中途島海戰之後,為了加強防空,日本海軍增加了戰鬥機的搭載數量,「翔鶴」級的載機方案變更為零式艦戰32架(常用27架、備用5架)。99式艦爆32架(常用27架、備用5架)、97式艦攻20架(常用18架,備用2架),合計84架(常用72架、備用12架)。


1943年8月,「翔鶴」級又額外搭載了3架二式艦偵,但實際上在1942年中期這種艦載偵察機就已經裝備各艦,只是不算入固定編制。在1944年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時,「翔鶴」級的載機情況是零戰27架、彗星27架、天山18架,合計72架。在1942年4月,日本海軍曾計劃為「翔鶴」級搭載兼具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能力的新型艦攻「流星」,具體搭載方案是零戰18架(全部常用)、流星39架(常用36架、備用3架),合計57架,其中7架流星需要露天停放,但這種新型艦攻研製進度緩慢,一直未能上艦,而且「翔鶴」級需要更換制動能力更強的著艦阻攔裝置才能搭載。

開工

翔鶴號在1937年12月12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而「瑞鶴」號則於半年後的1938年5月25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鋪下龍骨。在此之前,日本海軍大、中型航母都是由海軍工廠建造完成的,「瑞鶴」號是第一艘由民間造船廠負責建造的大型航母,其設計圖紙都是在橫須賀工廠繪製完成後再寄往神戶造船廠。經過一年半的工程後,「翔鶴」號於1939年6月1日下水,當天恰逢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海面上也是白浪翻灑,導致下水儀式一再推遲,船廠員工都非常緊張,最後在下午16時冒雨進行,所幸一切順利,重達18300噸的艦體平安人水,只是壞天氣破壞了達官顯貴們觀禮的興致。由於有外國人應邀出席下水典禮,為了隱匿「翔鶴」號的排水量,艦首的吃水線標記沒有按慣例用白色羅馬數字書寫,而是用黑色油漆寫成日文片假名。


「瑞鶴」號的下水日期是1939年11月27日。在兩艦下水後,由於主鍋爐、儲油罐、輔機等備件的交付出現延遲,整個工期也被拖延,預計竣工時間為1942年初,但是在1941年,遠東局勢已經是戰雲密布,日本海軍開始加緊作戰準備,所有在建的艦船都加快了工程進度,當時各船廠都以決死的心態爭分奪秒,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鉚接的震耳轟鳴和電焊的刺眼火光徹夜不息。在船廠工人的突擊加班下,「翔鶴」號提前於1941年8月8日建成服役,「瑞鶴」號也於9月25日竣工,兩艦艦籍都歸屬吳鎮守府。


「翔鶴」級建成時的標準排水量是25675噸,公試排水量為29800噸,滿載排水量是32105噸,全長257.5米,寬26米,吃水8.87米,航速34.2節,續航力9700海里/18節,艦員1660名,裝備127毫米高射炮16門(2x8)、25毫米機關炮36門(3x12),載機數量84架。


日本海軍對這兩艘新銳大型航母充滿了期待,當「翔鶴」、「瑞鶴」加人聯合艦隊行列時,所有官兵都為其雄偉的艦姿發出讚嘆。在日本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日軍高層決定開戰的時間是以「翔鶴」級建成服役為最後期限,雖然有些誇張,但的確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雙鶴是寄以厚望的,福井靜夫後來甚至將「翔鶴」級稱為「賭上國運的最強空母」!


戰時改裝


在「翔鶴」雙艦服役期間沒有接受過大規模的改裝,不過根據實際作戰的經驗教訓,還是進行了部分改裝,主要是加強防空火力、增設電子兵器和增強防火。防爆等損管能力。在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時,「翔鶴」號正在吳海軍工廠修復珊瑚海海戰的創傷。在獲知前方的敗績後,日本海軍立即著手為「翔鶴」號增加防空武器,計劃在艦首和艦尾各增加2座25毫米三聯裝機關炮,在艦橋前後的飛行甲板上各增設一座,總計6座18門。「瑞鶴」號也在同年7月底進人吳工廠接受類似的改裝,但由於8月初瓜島突起戰端,雙鶴緊急出航,具體改裝實施情況不明,據「翔鶴」號倖存艦員回憶,在艦首和艦尾各增加了一座三聯裝機關炮,同時在艦橋頂端安裝了21號對空電探(對空搜索雷達)。「翔鶴」號是日本海軍中最早裝備雷達的航空母艦之一。

1944年6月「阿」號作戰之前,「翔鶴」,「瑞鶴」又加裝了10座單管25毫米機關炮,總數增至70門,同時還在艦橋後方的信號桅上加裝了一部13號電探(也有資料認為增設13號電探是在馬里亞納海戰之後,只有「瑞鶴」號裝備了該型雷達,「 翔鶴」 因為戰沉而沒有機會再觸碰這種裝備)。


《日本空母物語》記載,1944年初「翔鶴」,「瑞鶴」還配備 了大量移動式25毫米單裝機關炮,總數約50門,它們裝有滑橇式的行動裝置,平時集中存放於機庫一角,在艦載機起飛後由艦員們用升降機運上飛行甲板,利用飛機系留裝置加以固定,協同固定式的防空火炮一起進行對空射擊,其操作人員都不是專門配置的炮手,而是由地勤兵或其他沒有戰鬥任務的水兵客串。


「翔鶴」號在馬里亞納海戰被潛艇擊沉,「瑞鶴」號受傷,返航後於7月14日進人吳海軍工廠第四船渠進行修復,同時大量增加防空武器,25毫米機關炮數量達到96門。

碧藍航線 - 翔鶴號

服役

1941年兩艘翔鶴級編入第5航空戰隊,首次作戰任務是參加偷襲珍珠港,其所屬的俯衝轟炸機群成功壓制了歐胡島的機場,之後隨日本航空艦隊向西掃蕩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印度洋海戰結束後,第五航空戰隊與南雲機動部隊本隊分道揚鑣,獨自參與珊瑚海戰役。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中,「翔鶴」號和「瑞鶴」號艦載機擊沉美軍列剋星敦號、重創「約克鎮」號航空母艦,然而「翔鶴」號也受損,且與「瑞鶴」號的艦載機均損失過半,必須回國修理。因此兩艦沒有參加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而由於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一舉損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艦(即赤城,加賀,蒼龍,飛龍),故翔鶴級兩艦隨之成為日本海軍西南太平洋鏖戰中的主力。而在中途島後由於航母的損失,第五航空戰隊遭到撤裁,兩艘翔鶴級轉調至第一航空戰隊。之後接連參加第二次索羅門海戰、南太平洋海戰等,與「瑞鳳」號合作擊傷美軍企業號和擊毀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但「翔鶴」號又再次被美軍艦載機擊中4彈,受損嚴重,不得不再一次回國大修。

1944年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人力、物力的差距開始顯現,日本海軍形勢日益趨於被動。1944年6月菲律賓海戰中,6月19日在對美國航艦部隊發動航空總攻擊後,被美軍潛艇「竹莢魚」號所發射的4枚魚雷同時命中,導致航空燃料氣體充滿艦內。艦上的損管人員採取了向左舷注水平衡等搶救措施,14時1分,航空燃料氣體引發起火爆炸沉沒。


(部分資料來源來自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