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五大科技巨頭的新戰場何在?
一、前言
Meta(臉書)、亞馬遜、Alphabet(谷歌)、微軟和蘋果五家公司現在因為臉書的更名,有了一個新簡稱:MAAMA。MAAMA 去年總共的投資支出是2800億美金,佔全美所有公司投資支出的9%。五年前這五大佔全美的比例是5%。。 從這五大的收購、投資、專利和員工專長等面向的資料解讀,能看出這幾個前一個十年科技戰爭的大贏家很怕失去霸主的地位,而且他們越來越進入對手的領地,他們的營業收入現在已經有40%是屬於重疊的領域和五年前比翻了一倍。
就過去的經驗看來,失去霸主地位不是是錯失重大新科技就是被監管單位盯上而被迫分拆。比方說以前的幾個經典案例:快捷半導體、在1983年IBM還是全美最賺錢的公司,但八年後出現虧損,正是因為錯過從 mainframe (大型主機)到個人電腦的轉型、Nokia 往智慧型手機的轉型不成功、21世紀第一個十年火紅的黑莓機其母公司RIM(Research in Motion)從今年1月4號開始停止維持其手機軟體的運作,也就是正式停止營運的意思。
這五大科技巨頭在上一個十年各自鞏固了彼此的陣地:微軟-辦公室軟體、亞馬遜-電商、Meta-社交媒體、谷歌-廣告和搜尋業務。疫情又讓這些領域的需求增加。以蘋果和谷歌從利潤佔美國GDP的比例來看已經超過美國鋼鐵和 標準石油當年的數字,這是兩個90年代的巨大壟斷公司。
二、五大科技巨頭的競爭概況
只是過去的成功並不保證未來的成功,也沒有人知道下一波致勝的關鍵是什麼。有可能是另一種實體裝置,把人連結到資訊和各種服務上。有辦法發明、製造這種裝置的人就能掌控和用戶的連結。這就是為什麼蘋果正在設計一個虛擬實境的裝置要和 Meta的Oculus還有微軟的Hololens競爭。蘋果、谷歌和亞馬遜也都在電動車上下大注。
各家還花大錢設計專用的晶片或是類似量子計算的新途徑來增強可能的新裝置的資料處理能力。這五大巨頭的另一個重點是 創造新的軟體平台來獲利並吸引使用者,再靠使用者吸引更多使用者成為網路效應的贏家。這就是為什麼臉書 投入100億美金稱為元宇宙的沉浸市網路體驗,蘋果正在擴大能提供的服務類型,現在已延伸到健身課程和電視節目。微軟收購暴雪則是要讓他的遊戲用戶 體驗更豐富,此外微軟還有一個針對企業用戶的虛擬工作平台Mesh。谷歌、微軟和亞馬遜的雲計算平台還靠幫其他公司提供計算儲存的環境獲利甚豐。
2020年美國公部門和私營企業總共投入7130億美金在研發上。到了2021五大一共投入了1490億美金 (有些不是花在美國本土)。五大花的總金額比政府部門研發支出最高的國防部還要高很多,很大一部分的金額是花在發展新產品上。 雖然說的確美國的稅制鼓勵這些公司把支出列在研發之下,但是從2019以來研發的金額成長了34%,而同期間稅制都是一樣沒有改變。
研發支出之外,資本支出(大部分花在資料中心上) 也成長到130億美金了。過去十二個月五大巨頭從營運獲得的現金流又投入在研發上的高達現金的53%,反觀S&P 500指數中所有公司營運收取現金投入在研發上的比例中位數是32%。
為什麼這五大如此捨得花錢?因為這五家總市值高達9兆美元的公司,從2015到2020 營收也成長三倍。如果是看佔銷售額的比例的話,研發成長看起來沒有那麼驚人,2015-2020成長幅度大概是33% ,從9%成長到12% 。資本支出是從銷售額的7%成長到9%。
但這樣撒大錢是有明確目的的,蘋果是要找到一種新的裝置如車子或虛擬實境的裝置,亞馬遜是要是強化倉庫和配送系統的效率還有讓更多行業運用亞馬遜的雲端服務。臉書在被年輕人放棄的情況下,要找一個新平台才能確保生存,但沒有新科技支持的話也辦不到。
三、從剛剛提到的三個面向來看哪一個公司對什麼有興趣?
在上面這些背景下,經濟學人去收集了下面三種資料來判定五大科技巨頭投入資金的方向:
1) 最近這五大收購的或是入股公司的專精科技領域和為何
2) 他們員工在Linked-in上的資訊
3) 申請的專利和出版論文
到2019為止的五年內,這五大公司一共發表了16000多篇論文,主題都和它們各自的核心業務有關。谷歌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的發表指數上是排名第四的私營機構 (第一名是羅氏大藥廠)。業界分析師認為這五大的研發支出有5%到20%之間是花在所謂的"尖端科技"上,如元宇宙、自動駕駛、健康照護、太空、金融科技(fintech)、加密貨幣和量子計算 (AI 已經太常見 所以不算尖端了)。
過去三年中,前五大併購了110多家公司(不算剛發表的微軟收購暴雪)。但大部分併購的總金額沒有揭露,還有一些比較小的併購案,會被算成聘僱而不算其中。有些相信併購是為了幹掉競爭者的人,可能會把公開的資料看成是阻礙創新的證據。是即使是這樣,從這些公司擴張行動的性質還是可看出五大公司各自注重的領域何在。
2019-2021的有公布金額的併購案
:1. 臉書:元宇宙相關公司:8家、加密貨幣:1家。
2. 蘋果:元宇宙相關:4家、自動駕駛:1家 、財務科技:1家、機器人:1家、健康照護:1家。
3. 亞馬遜:汽車相關:1家、 健康照護:2家、太空:1家、機器人:1家 財務科技:2家。
4. 谷歌:元宇宙:1家、健康照護:1家、太空:1家、金融科技:2家。
5. 微軟:金融科技:1家。
五大巨頭入股投資的案件:
1. 臉書:元宇宙:1家、健康照護:1家、機器人:1家、金融科技:2家。
2. 蘋果: 無入股尖端科技公司。
3. 亞馬遜: 自動車:5家、健康照護:1家、機器人:4家、金融科技 五家。
4. 谷歌:自動車:2家、健康照護:3家、太空:1家、機器人:1家、
金融科技:4家、加密貨幣:1家。
微軟:元宇宙:1家、汽車:2家、健康:1家、太空:1家、機器人:1家。
在四十個有附上金額的案子中,總金額達到大概500億美金。超過1/4的公司是專精AI 和處理大量資料,另外大概有四分之一是和尖端科技相關。如微軟去年四月收購Nuance 通訊,花了197億美金,這是一家以健康產業為中心的雲計算和軟體公司,本案是過去三年有資料的案件中金額最大的。微軟還買了有助於雲端業務的創新公司 Mover.io ,其業務是專門幫公司把資料改儲存到雲端的,還買了Cloudknox,一家網路安全公司。
在雲服務上落後亞馬遜和微軟的谷歌買了三家和雲服務有關的新創公司,包 括一家叫做Actifio的, 還買了三家穿戴裝置的公司,包括知名的Fitbit,共花了21億美金,顯示它對健康照護越來越有興趣。
興趣最單一的就是臉書,只關注對於元宇宙科技。在13家在市場上秀出賣價的虛擬實境公司中,臉書買了8家,包括Bigbox VR 和Downpour Interactive。蘋果賣了另外四家 包括Next VR 和Ikinema,但蘋果的優先事項是AI ,在蘋果的22個收購案中,從2019到現在超過一半是和AI有關。
如果是看入股的話,在101個Pitchbook(專門提供涵蓋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和併購交易在內的私人資本市場的數據的公司)有資料的案子中,超過三分之一被入股的公司是和先進科技有關,唯一的例外是蘋果 他的入股都和先進科技無關。
以汽車公司來說,被入股的5家中,亞馬遜入股了2家:Aurora 和RivianRivian亞馬遜有20%的股份,已在去年十一月上市,市值高達670億美金。去年亞馬遜還買了Zoox,是和Aurora一樣專精於自動駕駛的,花了13億美金。亞馬遜對汽車和自動駕駛如此有興趣是因想要讓它們的配速服務更便宜更有效率,亞馬遜已經和Rivian下單十萬台配送貨車。這個投資和之前亞馬遜在2012收購Kiva System類似,這是一家機器人公司,它的科技讓亞馬遜的倉庫運轉的更順利。
谷歌也投資兩家自動駕駛公司,Waymo 是從X 公司獨立出來的。另一家叫做Nuro 是專精於自動化送貨的公司。蘋果在19年併購了Drive.AI 一家自駕新創 蘋果主要是在內部研究自動駕駛。內部的project titan 專案預計在2025推出第一台車。本周連微軟也加入了競賽 ,投資Wayve,一家在倫敦的自駕車公司。
整體來看這五大有9%的投資是在車子或是移動相關,相對整個私募基金業投這些的比例是2.4%。在所有的尖端科技領域中,除了加密貨幣,五大投資的比例都比整個私募基金業投資的比例高 ,五大的投資大概有37%是投在尖端科技 而私募基金只有1/4是如此。
而且谷歌、亞馬遜和微軟都成立自己專門負責投資的子公司。從2019開始谷歌的創投公司Gradient Venture和私募基金Capital G一共進行了400筆交易,有100筆是和從事科技或是健康照顧的公司有關。谷歌這類的科技公司會對這醫療發生興趣是因為AI用在生物上的應用越來越多。
谷歌的創投,投資投了Editas Medicine,一家基因體編輯公司,還有Adagio Therapeutics,一家藥物研發公司。另外45個谷歌投資的項目是在財務科技領域,像是Bot keeper提供自動記帳的服務。蘋果則收購了Mobeewave, 一家支付的新創公司。他的科技在2020讓I phone 變成不用接觸就能支付的工具。
去年亞馬遜買了Perpule一家印度的財務科技公司,還和高盛合作要擴大這家收購公司的貸款規模。這家印度公司被收購也代表了一種趨勢,從2019開始被入股的這101家公司中,有24家來自印度,是美國之外最多的。亞馬遜也入股了BankBazaar,一家在清奈的線上金融服務公司。谷歌在2020年表示他計畫在未來的5-7年投資100億美金在印度的科技公司。整體來看,科技巨頭也比一般的創投更願意投資印度公司。
從Thinkum Alternative Data獲得雇用的資料來看,五大也更積極雇用尖端領域的人才。2020年8月,五大的徵才公告提到AR 或是VR的職位只有75次,現在跳到了567次。臉書和亞馬遜各有200個這類的職缺。而亞馬遜雇用的員工數目是臉書的20倍左右,這又是一個臉書全力押注在虛擬實境的事例。
在和駕駛有關的領域一樣類似,去年六月蘋果聘了BMW電動車單位的高管Ulrich Kranz來強化Titan Project專案。還從特斯拉挖了兩個高管過來。在量子計算上的興趣也還在增加。目前大概有0.5% 的五大巨頭員工在Linked-in上提到量子計算 。亞馬遜和谷哥在招聘時比較常談到這個。去年六月谷歌宣布了量子計算的除錯大進展 (quantum error suppression) ,這是量子計算要商業化的關鍵一步。微軟的科技長說對量子計算的投資非常必要,如果將來有用上量子計算的機器問世的話,微軟一定也要有一台。
最後以專利來看,微軟、蘋果和谷歌都申請了量子計算的相關專利。2019起超過一半臉書申請的專利都是和AR或是VR相關。
四、這五大巨頭將形成打不倒的獨佔嗎?
雖然從上面各種蒐集到的資料看來,這些寡頭企業所做的事情還不能說是全心投入研發,這些東西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經濟效益更難說,而且光是它們龐大的規模就可能讓改變世界的企圖不容易實現,但從上面的討論看的出來,在每個 不同科技巨頭各自專精的領域都還有頗為激烈的競爭。
但政府、他們的對手和數十億的消費者會擔心這些公司變得太大。一種觀點是認為,這些公司的龐大用戶群體,還有控制的巨量資料讓它們得以進行各種人工智慧的演練,賦予它們無法超越的優勢,難道這些巨人不會用這些優勢 打敗競爭者嗎?
至少目前看起來,新領域還是充滿競爭,例如Epic Games製作的Fornite有超過三億的全球玩家,Roblox有4700萬玩家,每個月一共花三十億小時在其平台上。晶片商Nividia 也已經嘗試進入這個領域了。即使微軟剛買了暴雪 他在遊戲領域的市佔率還是只有10-15% ,離獨佔還很遠。在車輛的領域,這些科技巨頭還要和Tela 、GM、福斯等公司競爭。
另外全球的新創公司去年一共募到了6210億美金,比這五大投資的資金多很多,而且在某些領域新競爭者會以閃電的速度冒出來 像是TikTok。再者新領域的發展有可能不會被中心化的平台所宰制。深度學習是目前這個人工智慧的主要形式,是靠大量的資料,但是接下來的AI,不肯定如此。還有去中心化的區塊鍊服務,是屬於使用者擁有和營運的平台,被通稱為Web 3。雖然目前這些介面都還很笨重、高耗能而且也沒有看起來那麼去中心化,但在金融科技的領域上去中心化已經很有快速的進步。
當然政府的監管單位喜歡先下手為強,現任聯邦交易委員會主委(FTC)的 Lina Khan在2020就曾提議要禁止科技巨頭擴展到鄰近的領域,明年還有一些反托拉斯法案的官司就會開始打。歐洲也可能會通過一個數位市場法案,目的是"事先"規範科技大型科技公司,而不是等它們便巨無霸後,再用反托拉斯法對付他們。
但最好的政策還是輕度監管;目前科技公司的投資是為了提升生產力,現在科技公司的現金拿來再投資的金額是十年前的兩倍。想對付壟斷企業的監管者其實無法知道明天的新科技是什麼,它們最多只該擋住會賦予科技巨頭在新科技領域獲得獨占地位的交易,但這種情況根本還沒有發生。的確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些科技巨頭,往往最後是跟不上新的科技趨勢而倒下的。如果他們現在撒大錢是要前進到新戰場以避免這樣的命運,沒有理由去阻止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