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緬懷他們,我們不會忘記今晨最後看到他們的情景…整裝待發,向我們揮手致意,然後脫離了大地執拗的束縛,就此飛上天際,親近天父上帝慈愛的面容。」,雷根(時任美國總統)


美東時間,西元1986年的1月28日,歷經萬中取一的嚴格甄選與體能訓練下,搭載包含歷史性首名亞裔美籍(鬼塚承次)與第二位非裔美籍(Ronald McNair)航太專家,以及頭一位來自民間人士(社會科老師Christa McAuliffe)在內的七名太空人,準備搭乘美國航太總署,服役未滿三年的「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啟程飛往外太空,進行人類航太旅程的第二十五次太空梭飛行探險計劃,也是挑戰者號太空梭服役以來的第十次飛行任務「STS-51L」,當中除將釋放一顆用以觀測「哈雷彗星」(1P/Halley)的人造衛星工作,以及部分基礎科學實驗(磁力等)的實地演練外,McAuliffe還將在太空梭內錄製兩堂15分鐘的教學課程,透過閉路式影像傳輸,來向全美數百萬學童們播映…

其實在出發之前,因系統結構疑慮與天候不佳,任務「STS-51L」被延遲了近六個月的時間,尤其一個原先攸關太空梭飛行與人員乘載安全的火箭推進器O型環密封圈問題,不斷被工程師給提出來討論:O形環必須要完美密封,而且一定要在百分之百完全密封型態下,方能確保固體助推劑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不外泄,這樣固體推進器也才得以保護載人任務之要求,但根據前面幾次的返航數據回饋,橡膠製O形環的彈力會隨氣溫下降而減低,更會導致太空梭發射時無法擠壓形成密封狀態,尤其攝氏在12度時更已顯示出O形環會產生大小不一的侵蝕…

1月28日早上九點半,佛羅里達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的溫度為攝氏零下3度,是,零下3度!此時,零件工程副總裁跟推進器專案副總都強烈建議太空梭應暫緩發射,待室外溫度回升之後再行啟程,較無O形環密封不足的隱憂…但經過了一番私下討論與協調之後,太空中心高層認為,低溫誘發O形環失效的相關科學證據不足,又所謂報告中有關故障或侵蝕的誤差範圍不小,決定維持當日上午發射的指令,同一時間,因昨夜的低溫(據報是攝氏零下13度),也讓固定發射台底部現時呈現著「結冰」(!)的狀態,且發射台內部的冰柱竟長達73公尺。


緊接著,沒有其他備案或擱置對策,太空中心選擇用一個多小時的緩衝,一邊等待著日光增幅以求融冰速度加快,一邊則讓政府官員們逐一上台致詞。而當地面上的工作人員回覆已完成應備手續,確定發射台底部的冰柱有逐漸消融後,基地旁的觀眾席上,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太空人親友們亦開始相互歡呼道賀,祝福太空梭能在倒數程序結束後準時升空,飛向浩瀚無垠的太空。


上午11時38分左右,太空梭點火。地面溫度是攝氏2度。

升空後,最遲不超過3.375秒,O型環因低溫無法密封而宣告失效。

第58秒到64秒,太空梭的右側固體推進器尾部已出現不可預期的孔(破)洞!

就在地面來賓的掌聲未歇之際,距離點火後的第68秒,太空梭與地面控制人員對機體異常此時仍完全毫不知情與察覺的情況下,機長收到了通訊官捎來的指令,開始執行加速命令的動作...

「主引擎可提升至104%的推力。」
「收到,加速!」

,來自「挑戰者號」最後的空對地通信。

點火後72.284秒,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尾部脫落、分離…外燃料箱側面跟著出現大火球!

「啊!」

,太空梭駕駛艙最後的通訊紀錄。


高溫可達攝氏2,760度以上的助燃氣體,瞬息之間,影響了毗鄰的外燃料箱,讓其在極高溫的燒灼下隨之產生了本體結構失效,無法收拾的局面…

點火後73.124秒,液氫罐爆炸!

最後,已在大氣當中展開超高速飛行狀態,數據值來到1.92馬赫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本體在劇烈空氣阻力的作用下,無法承受異常劇烈的氣體動力拉扯,在距地表14.6公里處,終告解體!


點火後89秒,地面控制中心看到了太空梭的爆炸畫面


7名機組人員所乘坐的強化鋁船員艙,這時因著慣性作用,被拉到了將近地表高19.8公里處,並經過了拋射軌道頂點後…很遺憾地,沒有任何神蹟降臨或扭轉頹勢,地面控制中心的螢幕上,只有無聲的影像,一點一點,伴隨著船員艙以驚人的速度下墜…

僅僅幾秒鐘的可能意識尚清醒狀態,我們不曉得這七名太空人是否有採行緊急逃脫的應變計畫,或是使用專屬外出空氣袋,但太空梭解體之後,不到180秒之內,船員艙墜落於海平面的時速已達334公里,即使失壓(昏迷)與否,瞬間數以百倍的重力值,已經是毫無意義,無情且殘酷的數據;簡言之,所有的一切,根本早就超出我們渺小人類身軀足以負荷的體能與存活極限,七位成員無人得以倖免,為了未知無涯的太空探索,獻上了寶貴的性命…

「如果你在太空梭上有座位,不要問那是什麼座位,只需上座。」

,McAuliffe老師受訪時的留言,她從11,000名候選名單中脫穎而出,以「積極、主動」的態度獲得遴選。


無助、震撼、哀慟的當下,透過實況轉播,「挑戰者號」的不幸墜落,很快就傳達到了世界各個角落,美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內,除了進行殘骸搜索,展開一連串的事故調查外,更追封七位殞命的太空英雄們國會榮譽太空獎章的最高殊榮...但他們的身影,英雄只待追憶,已無法親自分享此一榮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當時受託加入「羅傑斯委員會」(Rogers Commission),也就是為了調查「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他極端厭惡美國官方與太空總署為詳查各個意外環節所刻意設置的繁複手續,於是決定單刀直入,一個人獨立調查,最後更在電視鏡頭前以一個簡單的橡膠圈零件來實行冰水冷卻實驗,不只一舉打臉航太業高官,執筆報告更嚴厲地批評太空總署的私心與卸責!費曼同時也表示,除固體推進器外,舉凡航空電子裝置、太空梭主引擎等許多關鍵零組件,實際運用在航太飛行上,都要比太空總署原本所設計或預想的更加危險、也在成本預算考量下更容易誘發不知名事故。

七位罹難太空人的家屬們,悲痛之餘,也決定共同成立「挑戰者號太空教育學習中心」,期盼人們能永遠記念並緬懷這些探險航太領域的勇士。

現在小行星序列編號第3350到3356號行星,也分別以這七位太空英雄來命名。

再一次,讓我們向諸位太空勇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中)Francis R. Scobee, Commander

(右二)Michael J. Smith, Pilot

(右三)Ronald McNair, Mission Specialist

(右一)Ellison Onizuka(鬼塚承次), Mission Specialist

(左三)Judith Resnik, Mission Specialist

(左二)Gregory Jarvis, Payload Specialist

(左一)Christa McAuliffe, Payload Specialist, Teacher



尾聲:

「挑戰者號」的殘骸打撈作業中,有發現鬼塚承次本欲帶上太空的足球和個人物品,後續在美國太空人金布拉夫(Shane Kimbrough)執行西元2016年「遠征49」(Expedition 49)飛行計畫時,將這一顆足球帶上了「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鬼塚先生,恭喜您!任務終於成功了!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ce_Shuttle_Challenger_disaster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the-story-of-the-soccer-ball-that-survived-the-1986-challenger-explosion

https://www.space.com/space-shuttle-challenger-disaster-35th-anniversar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