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台灣的最初幾年,都會返回香港過新年,與家人一起歡度佳節。但近三年因為種種原因,已經開始留在台灣過年,體驗台灣與香港不一樣的過年氣氛。台灣的新年除了漫天煙花之外,連菜市場的香氣都不一樣。只要走進菜市場,你就會感覺到台灣與香港過年的不一樣氣氛。

竹北傳統市場

因為天媽要預備在竹北開店,所以今年團年飯提早兩天吃,也邀請了朋友一起來開開心心團聚一下。為了煮一頓九人份的團年飯,我們走進竹北的傳統菜市場尋寶。

說到菜市場,以前住台南東區時,最常去的是崇德市場,有時候也會到永康兵仔市場,台南的菜市場會賣甚麼,天爸也算了然於胸。但當我們搬到新竹,一切就變得很陌生。我們新竹家附近也有一個小型菜市場,大概魚、肉、菜、雜貨各有一兩攤,外面小巷也有些農夫帶着收成來叫賣。應付平常生活還可以,但當你要煮團年飯時,這個小型菜市場就不能備好所有食材,只好開車前往竹北車站附近比較大型的,希望可以走一趟就買齊所有東西。

竹北貴為全台灣收入最高的城市,菜市場會比較高檔嗎?抱歉,相對來說台南的還比較井井有條。以往進入竹北這個街市時,都會遇到馬路中心兩排攤販佔據路面,讓買菜的人寸步難行,亦因此我們很怕來這個街市。另一個在竹東的街市情況相若,大概就是新竹的菜市場文化吧。但或許因為疫情關係,除夕前再光顧竹北這個菜市場,路中心的攤販都消失無蹤。即使如此,仍然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要知道一個地方的風俗,最好是走進菜市場!過年之前的菜市場有超多我們不曾見過的東西!首先是糕點,香港人過年會吃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但在新竹這個客家人城市,除了蘿蔔糕、芋頭糕之外,糕點的顔色好像都以紅色為主,有點像粿類的食品。有一款紅色的糕點,像香港的年糕,但這裡稱為紅豆粿,應該是混合紅豆糕與年糕的過節食品吧。


走進台灣除夕前的菜市場,你會嗅到陣陣飄香,那是雞剛剛烚熟的香味。香港菜市場內,一般只會買到活雞或冰鮮雞,只有燒臘店才會有煮好的豉油雞、白切雞。但在台灣的菜市場,不少攤販都會代客人先煮熟,一隻隻超巨型的雞熱騰騰從後方拿到前台,你仍然看到雞皮上冒出陣陣蒸氣⋯⋯感覺超新鮮,也省卻烹煮的麻煩。天爸挑了最小的一隻問問價錢,最便宜的也要八百多元,還是打退堂鼓,去買一隻鮮雞回家自己煮算了。


香港菜市場最精彩的地方,大概就是賣海鮮的攤檔。以前住元朗時,天爸會逛完兩個主要的菜市場那數十個魚檔,才決定要買些甚麼。但在台灣的菜市場,不管是台南的還是竹北的,賣海鮮的攤販都很少,而且沒有活魚,都是冰鮮的。雖然買得有點不過癮,但台灣漁販幫你清鱗淨肚的功夫十分到家,不像香港隨便做做樣便算。所以在台灣買魚回家,可以很放心,不用再怎樣特別處理。


過年前,菜市場當然也有很多應節的攤檔,就例如平常賣水果的攤販,突然會轉賣相關的水果。例如鳯梨頭上綁上紅絲帶、幾枝竹用紅線綁在一起、還有一些有枝有葉的柑桔放著等人買回家。印象中小時候家人會買水果去拜年,一個紙袋放6-8個橙,上面放一張紅紙。但這習俗已經接近失傳,現在也很少見有人買水果拜年,最多買幾個有枝有葉的枯仔應節。

應節的除了新鮮食物,當然少不了糖果瓜子。香港的全盒內會有紅瓜子、黑瓜子、糖蓮藕、糖冬瓜、糖蓮子之類,當然還有大量小孩愛吃的糖果,走進雜貨店就買得到。在台灣應該也是一樣,但近乎找不到紅瓜子,只有黑瓜子、白瓜子等等。紅瓜子是甚麼?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染紅色的西瓜種籽,另一說是一種叫「打瓜」的種籽。天爸不知哪個說法是真,只知道紅瓜子的殼偏硬,不容易咬開。


天爸為了找紅瓜子,所以前幾天走到台北迪化街與南門市場看看,果然也是沒有紅瓜子。傳統喜慶不是都喜歡紅色的嗎?偏偏原來只有嶺南一帶才有啃紅瓜子的習慣。沒關係,我們在台灣也沒有親戚,連全盒也懶得備了,有沒有紅瓜子也沒有所謂。去年大量香港人移民海外,以英國最多。不知道突如其來那麼多的異鄉人,是否都能習慣沒有親戚的新年呢?

如果能回家,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