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談大趨勢的書,未必要當作預言來看。事過境遷之後,充作歷史文獻來回顧,通常收穫更大也不一定。不過這得浪費很多時間,所以如果在初讀之時就留有一點筆記,那麼之後再回顧筆記,效果差不多,但時間省很大。


        大前研一是日本知名的趨勢家,以前在台灣很有影響力。還記得有一陣子,他所創造的《M型社會》一詞充斥街頭巷尾,連阿公阿嬤都可以隨口引用。

         當年我針對身邊友人做過不正式的調查,發現只有我一個人真的讀過《M型社會》這本書。足見大前研一之說,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只是一個簡單化、概念化的名詞,很好記,至於實質內容是什麼,可能是隨人定義吧!


大前研一的《美國,再見?》

       大前研一於2009年出版的《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一書,大概命運也差不多。我猜此書必有許多中國支持者,支持者未必會讀書,但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中國人集體亢奮。

        此書承襲大前一貫的風格,即言語道斷、犀利無比的問題分析,以及異想天開、無法實行的解決方案。大前研一在商業趨勢上的判斷,或許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在政經大趨勢上的意見,真的只能看看就好。我們可以借由閱讀大前研一過往的作品,來印證這個結論。

        此書是大前研一對美國近十年來各種現象的觀察及解讀。概言:過去那個寬大、包容不同意見、正直及具有正義感的美國已經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封閉、被既得利益者壟斷、自以為是、採行單邊主義的流氓國家。

        書中從金融海嘯、九一一事件、美國海外軍事行動、外交政策,乃至於媒體的表現,舉證歷歷的建構了上述的觀點。

        大前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仍然是世界獨強。美軍強大的力量在幾次軍事行動中展現威力之後(全世界都不敢用核武,而傳統武器的力量,美國遠勝其他國家至少二十年),全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敢直攖其鋒,深怕被美國列為敵國,而對美國採取了低姿態的交往態度,包括俄羅斯、中國都一樣。

        此外,美國也擁有全世界獨強的大學教育及擁抱異邦人材就業的文化環境,足以吸引全球的人材前來,並為美國工作。

        然而,大前認為美國「道德淪喪」的結果,終究會使美國盛世落幕,而由歐盟取而代之。今年是2022年,歐盟的軟弱正說明了大前研一的斷言完全錯誤。

        大前又認為:美國是一個奇特的國家,幅員廣大,風俗殊異,各州的獨立性甚強。除非有外敵存在,不然這個國家的國民無法團結在一起。關於這一點,我個人不太同意。因為,當國家沒有外敵存在的時候,國民「為什麼」要團結在一起?如果說有外敵出現,美國人就團結一致,那麼,不就「已經證明」美國人很團結嗎?看來,日本人大前研一,雖然想法相當「美式」,但還是深受同質性很高的日本社會所影響。

         總之,大前認定: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以及冷戰對峙中的勝利,造就了美國光輝的發展。然而,當這個地球上的外敵都被美國給打敗了,美國的政客就傷腦筋了。也就是說,美國的政客為了美國的內政(選舉),必需要去找一個敵人,來凝聚國民的共同情感。在事實已經沒有敵人的情形下,美國就必須去製造一個敵人,加以打擊。萬一這個敵人倒下了,就要再製造另一個敵人,再加以打擊。

        小布希總統成立的國土安全部,是用以保護美國本土的安全,然其打擊對象卻是任何「有可能」危害美國本土安全的人,範圍包含了全世界。也就是說,美國可以為了保護其國土安全,用巡弋飛彈去攻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從此,美國不再與某個特定國家為敵,而是與全世界的「恐怖份子」為敵。至於什麼是「恐怖份子」,則由美國來定義。而且,被美國定義的恐怖份子,都是實力懸殊,美國可以用大人打小孩的方式來教訓的對象。

        大前說:美國已經太久沒有對上實力相當的對手了。

        因為恐怖份子的定義是浮動的,而且是由美國來定義。於是乎,只要美國有需要,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打擊不完的恐怖份子。美國如此「內政轉外交」,徹底毀滅了大前研一心中往日那個理想、美好的美國價值。

         大前研一寄希望於歐巴馬總統,卻悲觀的認為歐巴馬總統也無力扭轉這個情勢。關於這一點,我猜測是因為向來站在右派觀點的大前研一,難以信任歐巴馬的左派手段有能力解決問題。

環保聖戰

        而大前對歐巴馬總統的提出的建議,則是希望歐巴馬總統重視環保政策,把美國的敵人從恐怖份子變成破壞地球環境的人,從事「環保聖戰」(這是我的用詞,我猜大前只是沒講出來)。如此一來,或可挽救美國逐漸傾圮的國勢。

        不知大前研一是否忘記了,柯林頓的副總統高爾,才是真的把「環保聖戰」當成政治路線,還拍了一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那些年出盡了鋒頭。但是他之前出來選舉打不贏小布希,之後要選總統民主黨根本沒人理他。

        如此,還冀希望歐巴馬從事環保聖戰,只能說是政治判斷上的幼稚病。我們以後見之明來看,歐巴馬可以投身「健保聖戰」,可以教訓蓋達、ISIS的「聖戰」,但絕對不敢玩「環保聖戰」。

        在此,有一個極有趣的對照組,是暢銷科幻小說家麥克.克萊頓的《恐懼之邦》。作家之名未必人人都熟,但若說《侏儸紀公園》是他寫的,應當就婦孺皆知了吧!


        《恐懼之邦》是一本極有爭議的科幻小說,因為他站在「反對全球暖化騙局」的陣營。也就是認為:地球根本沒有面臨暖化的問題,全球暖化是一場騙局。恰恰是高爾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的對立面。這本初版首刷就達150萬冊的小說不只是小說,在政治上也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不但有保守派的議員請麥克.克萊頓到美國參議院作證,連小布希總統也和作者在白宮「相談甚歡」。

         姑且不論複雜的全球暖化議題,克萊頓在小說裡說了一件事:「恐懼建立邦國」。亦即:現代國家龐大組織的存在,靠的不是法律制度或警察軍隊,而是民眾的集體恐懼。邦國中的人必定要找一個讓民眾恐懼的對象,邦國始得建立。冷戰時代,美蘇兩大集團就是靠著彼此敵對的恐懼,建立各自的邦國。小布希政府則是透過民眾對恐怖份子的集體恐懼,建立其小布希邦國。《恐懼之邦》書裡透過一名老教授說:東歐的共產主義解體之後,民主邦國的恐懼來源消失,大家紛紛尋找新的恐懼來取代舊的恐懼,而「温室效應」就是這個新的恐懼。

        《恐懼之邦》以小說家之言指控了「環保聖戰」的邪惡性。而大前研一這位趨勢專家卻建議其心目中的救世主歐巴馬總統應當進行「環保聖戰」,以擺脫美國「德州黑金集團」的掌控。但美國會不會因此落入《恐懼之邦》這本小說中邪惡環保集團的掌控?或者,如許多懷疑論者所稱:麥克.克萊頓根本是「德州黑金集團」的打手?

        其實,世間的事,往往比小說更精采。

恐懼之邦

       立場完全對立的兩本書,一本是大前研一的趨勢書,一本是麥克.克萊頓的科幻小說,卻不約而同的認定「恐懼」對建立邦國的必要性。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們只能說,對某個敵對事物的恐懼,其實那個敵對事物的「邪惡」可能不是真實的;不過我們也必需認知「恐懼」是真實的,有時候甚且是有必要的。

       比方說在台灣,「仇中」、「恐中」是爭論不休的議題。其實,中國在客觀上就一定是邪惡嗎?我們怎麼能概括的說什麼是中國呢?難道你遇不到一個好的中國人,選不出一件好的中國事?

       但是,「恐中」就一定錯嗎?如果不恐中,那台灣的邦國要如何建立?我們要建立不可能的「理想國」還是世俗的「邦國」,這是需要認清事實、好好面對的課題。

       只能說,「恐懼之邦」與「想像的共同體」其實是一體兩面。劃出界限,簡單粗爆的區隔你我,在邦國層次,永遠都有必要。非如此不能成邦國。但是,這永遠都有後遺症。恐懼的對象如此虛假,而恐懼本身如此真實。所以,我們需要右派也需要左派、需要台派也需要中間派、需要世俗派也需要基本教義派。我們討厭對方,但彼此需要。因為沒有恐懼,邦國無以豎立;太過恐懼,邦國也會走向毀滅。只有多元加上爭吵,才能小病不斷,小命不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