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敷是日本人最重要的空間,接待最重要的客人,為和式

關於座敷,本版讀者毋須再多做解釋。不過,我在查資料的時候,遇到三個字很像:座敷、座敷飾、床之間,這是為什麼呢?


座敷主要分為:床之間、床脇(違棚)、床柱,但是一開始這三個要素,並非是組合在一起的。最早的完整的座敷,是在銀閣寺(慈照寺),具有佛間、同仁齋、四帖、六帖的空間,以及付書院及棚的構造,構造形式已經和現在的座敷非常接近。而座敷的形成和武家式書院造有關,當時為了要彰顯主人的地位,和臣下有個差異,於是床之間的空間形成。床之間最早有押板,高起約15cm,隨著佛教、茶道的發展,變成放三具足(香爐、花瓶、燭台)的地方,加上放掛軸,就形成完整的床之間了。而現在的床之間仍然保有押板的構造,具有神聖性,不可隨便放東西。

座敷的起源在於,在平安時代,家具是「調度」「室禮」,隨著房間及功能而排列,沒有固定下來。到了室町時代,武士文化發展,需要把主人與臣下之間的階層表現出來,再加上「公」「私」的分別,漸漸發展書院造的內容。

就像日語中,「風呂」可以直接指洗澡用的道具,也可以指洗澡用的地方,我認為「座敷」與「床之間」可以指空間中其構成部位,也可以指空間本身。座敷的形成並非是在同一個時代,其重要要素「付書院」(在床之間一側)最早是僧侶抄經的地方,有一個書院桌,面對外面的緣側,可以採光進行寫字抄經,因此床之間及付書院是同一側,因外側是緣側,所以是以障子隔閡。床脇與床柱算是展現主人雅趣的地方,他們加進來的年代有可能是在江戶時代。而床之間是日本人最重要的空間,可以不要床脇,但是一定要有床之間。床脇有時候會由儲物空間的「押入」取代,成為多一個放東西的地方,這一點日本人也是挺務實的。

所以,「床之間」可以指部位本身,也可以指空間本身。可能因為有凹陷進去,中文語境中會稱為「壁龕」或「凹間」,不過,這兩個詞都無法反映床之間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因此我主張直接用外來語的「床之間」來稱呼。

就像有人說「座敷」是日式客廳,那也有點危險,因為日本的風俗業叫做「貸座敷」,跟這個構造有一點關係。而且在近代住宅中,還有「應接間」。台灣人在接收日式住宅時,台灣人習慣有個客廳,「座敷」是區位最佳,也是現成的客廳,不過「應接間」是洋式,對台灣人來說,比日式的「座敷」好用,因此兩者皆有人轉用。不過,「座敷」本身對於日本人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我也認為用外來語的「座敷」處理比較好。

至於「座敷」與「座敷飾」,其實「座敷飾」是「座敷飾り(かざり)」,焦點在裝飾物本身,尤其是一開始提到的主人座位的方向。我覺得在一般的詞彙(尤其是中文)使用中,「座敷」與「座敷飾」可以通用,「床之間」也可以代指「座敷」。要強調構成以及使用方式,再分別使用即可,但是不贊成用中文詞來代替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