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經那樣活過——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久久翻開過去相簿時,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當時笑得這麼開心啊!原來當時流行這種款式的衣服啊!天啊當時自己怎麼敢染這個顏色的頭髮呢?」諸如此類意想不到又不可思議的感想。明明對於照片裡的人事物很熟悉,但因為時間的流逝,「照片」似乎成為了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並且與過去產生連結的媒介。同樣的,一個以國家名義來典藏與展示「照片」的博物館,也是我們重新認識曾經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媒介。
為了透過「照片」重新認識臺灣,前陣子我參觀了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這個2021年4月才正式開館的館舍,過去曾經是日治時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台北支店,是棟和洋混合風格的氣派歷史建築。走進館舍,爬上迴旋樓梯,來到二、三樓的展場。目前這裡正展示著兩檔展覽,分別是位於二樓的「凝光:2022臺灣攝影家百歲紀念展」,以及位於三樓的「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
其中,我對聚焦於日治時期到民國五、六零年代現代女性身影的「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特別印象深刻。在觀展的過程中,除了能夠觀察臺灣女性的穿著、妝容、髮型與當時流行的時尚風格之外,還能欣賞臺灣女性在鏡頭前大方擺弄的各種姿勢。僅管我並不熟悉專業攝影的技術、構圖、光線,也不熟悉台灣攝影史的發展,但我還是從這檔展覽中獲得許多驚喜與感動,並且在這些以女性為主角的照片中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地方。
首先,在日治時期女性的沙龍照或生活照中,時常能看到她們充滿混搭時尚感的服裝搭配,例如:將漢服的大襟衫與西式皮鞋搭配,將漢服的旗袍與日本的木屐搭配,或是將西裝外套與百褶裙搭配等等,反映出20世紀初臺灣現代化之後,常民穿搭如何受到不同文化與服飾風格的影響。
女扮男裝照片。
另外,我也注意到日治時期有些女生喜歡拍「女扮男裝」的照片,照片中的女生會穿上「屬於男生」的襯衫、西裝外套及褲裝,並一臉正經地看著鏡頭拍照。
看到他們這種「反串」的打扮,才讓我發現在那個時代,大部分「屬於女生」的正式服裝(非勞動服裝)好像都是裙子,不管是旗袍、和服、連衣裙,還是百褶裙,全部都是裙子,彷彿女生就應該穿裙子一般,而不穿裙子就是「女扮男裝」。這也讓我想起學生時代有些學校會要求女生夏天制服必須穿裙子這件事,不知道現在各校的學生,是否都能自由選擇要穿褲子或裙子呢?
除此之外,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光・韵之間」展區,那裡展示了五位當代文學家在觀看照片後所書寫的文字。觀眾可以在每位文學家的展示牆上,看到幾張不同女性的照片(大部分都是黑白照),接著,可以閱讀文學家針對這幾張照片所描繪的文字,可能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一段充滿情感的散文,幾句天馬行空的詩句等等。閱讀完這些作家視角的文字後,觀眾可以再重新凝視那些照片,或許就會獲得不同於第一次觀賞照片時的感受!
楊索與遠方。
像在作家楊索的展示牆區,有一位眺望著遠方的年輕女性。楊索根據他細緻的觀察力與腦洞大開的想像力,為這位年輕女性編織了一段背景故事,描述這位女性自從小時候看到父親書房的世界地圖之後,就渴望認識廣大的世界,於是最後決定勇敢離開家鄉。當閱讀完這段文字,並將視線放回到那位眺望遠方的年輕女性臉上後,我彷彿也能感受到她神情裡的意志堅定。
這樣的觀展經驗,讓我意識到看似習以為常的照片,其實不只是我們認識過去人事物的媒介而已。在那些照片之外沒被拍出來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從照片資訊來推測,以及揮灑創意來想像的故事情節。因為照片裡的人物不只是記錄著歷史的載體,也不只是日治時期女性穿著打扮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證據,他們都是有自己故事、想法與感受的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曾經和我們一樣,認真地活在這塊土地上。
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參觀,或是造訪與影像有關的展覽時,不妨試著探索那些隱藏在照片裡的故事痕跡吧!或許也會讓你回想起自己曾努力生活過的回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