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2年3月14日)凌晨,香港東北偏東92公里發生4.1級地震,有市民在夢中驚醒,感到震動。同日,香港股票市場亦發生地震,多隻股票價格倒塌,恆指跌穿萬九,今日股價繼續急跌,恆指再跌破萬八,收市報18415。
然而,股市下跌不是香港獨有,而是全球皆然。在過去兩年,全球疫情此起彼落,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已引致各國的通貨膨脹率狂升,美國的通脹率最新報7.9%,多國央行包括美聯儲已開始加息及縮減貨幣供應,經濟的基本因素已趨下行之勢,經濟增長乏力,形成滯脹的兩難局面。
加上俄烏戰爭,地緣政治風險颷升,糧食及石油價格應聲彈上,通脹更是雪上加霜,歐洲受到戰火的影響最大,歐洲股市曾出現下挫。然而,比對歐美股市,在過去一個月,香港的恆指跌幅比歐美的主要股市的跌幅要大得多,尤其是3月14日起,香港地震後股市的跌勢進一步加劇,至今未止。
圖1比較在過去一個月的香港恆生指數(深藍線)、美國Dow Jones指數(黃線)、德國Dax指數(淺藍線)、英國FTSE指數(橙線)、紐西蘭NZX50指數的跌幅(紫線),五大股市在過去一個月全部報跌,無一幸免;但香港恆指的跌幅最大,達到-25.5%,相反,紐美英德的股價跌幅分別為 -2.6%、-5.8%、-6.8%、-11.3%。
德國DAX指數在過去數周的變化大致與香港的恆指相似,但最近幾天出現明顯分歧,德國DAX指數未有像香港恆指般急遽下跌,反而有止跌回穩。而英美股市的跌幅相對輕微。換言之,即使計及戰火和通脹等風險,香港股市仍比歐美的跌幅跌多15%以上!
圖1 比較在過去一個月的香港恆生指數(深藍線)、美國Dow Jones指數(黃線)、德國Dax指數(淺藍線)、英國FTSE指數(橙線)、紐西蘭NZX50指數的跌幅(紫線)。來源:Google Finance
到底是甚麼獨特的原因導致香港恆指的跌幅遠超歐美?這必然是與本地的因素有關,而非國際因素。近日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疫情轉趨嚴峻,更有不少省市需要實施全面封城禁足,而歐美澳紐等地卻在逐步開放,解除與防疫相關的限制,此消彼長,可能合理地解釋部份香港股市下跌的原因。
然而,跌幅較大的幾家公司均是在港美雙重上市(dual-listing)的中國科技企業股票,有外媒報導認為是與在美退市的前景憂慮有關,原文引述如下:
"As investors continued to assess the prospect of potential delistings from U.S. exchanges, dual-listed Chinese tech stocks in Hong Kong sat in deep negative territory: Alibaba was 11.5% lower while JD.com fell 9.94% and NetEase shed 7.93%.
Electric vehicle maker Nio, another dual-listed stock, fell 10.74% after its U.S. listed-shares plunged overnight on renewed delisting fears." (CNBC, 2022)
到底這是否真正原因仍有待驗證,但無論如何2022年都是世界巨變的一年,不但面對嚴重滯脹、更是戰爭不斷、疫症加劇和嚴苛政策等多項夾擊同時出現,經濟難以正常運作,股市自然易跌難升。
參考
CNBC (2022) Hong Kong’s Hang Seng index drops 6% as tech stocks fall; oil prices down more than 5%,CNBC,Mar 14,https://www.cnbc.com/2022/03/15/asia-markets-china-economy-russia-ukraine-war-currencies-o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