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是誰?

研究台灣平埔族的人很多,目前已有不少書籍、網文、影片在民間流傳,不過,到目前為止(2022年2月8日),為平埔族書寫歷史的人,仍然不多。在為數不多的著作中,潘英的《臺灣平埔族史》(1996年6月初版,南天書局)是現今我讀過較早,也是比較具有學術價值的一部,其他的論者──尤其是近來台獨人士廣為討論的沈建德、何顯榮、潘智仁、埔農等人,其論點不是需要更多考古、歷史、科學的証據支撐,就是論者腦補過多。

潘英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者?關於他的生平事跡,除了扉頁上的制式介紹,我用google搜尋,幾乎找不到其他資料。幾天前,我在臉書發文,簡短介紹他另一部作品《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2000年初版二刷,臺原出版社),沒多久一位板友竟回應我說:「潘英原任職我國海關,工作餘暇研究台灣史,獲得很高的評價,以關稅總局會計室主任身分退休。可惜已往生。」啊~~可憐!我只能按那位熱心板友的回應與幾本書上的介紹,勉強拼湊出以下的模糊圖像。

潘英,1941年生。宜蘭市人,是宜蘭市北門口潘姓家族的一員。其族群認同按照《臺灣平埔族史》後記自云:「……我宜蘭市北門口潘氏是從士林遷來的,傳到筆者這一代已是第七代;數年前,北門口潘氏某房尚曾分得士林潘氏祖厝財產。事實上,北門口潘氏亦可謂當地大族,筆者祖父輩及父輩在當地皆有相當聲望,整個宗族亦從來無聞與平埔族有任何瓜葛,似確與平埔族無關。卻是,並不能排除族中曾摻有平埔族血液的可能。」,自認是可能帶有平埔族血統的漢人。

成大會計系畢業。工作方面,目前只能確定他在財政部關稅總局會計室工作,曾當副主任,最後以主任的身份退休。利用工作閒暇研究歷史,是業餘的歷史寫作者。他那些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著作,據說得到很高的評價,其他作品就不得而知。以下是我所能查到的作品:

《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國上古同名地名辭彙及索引》、《資治通鑑司馬光史論之研究》、《同宗同鄉關係與台灣人口之祖籍及姓氏分布的研究》、《革命與立憲》、《萬馬奔騰的西潮》、《民國史上之非正統政治團體人物》、《惡夢與幻夢交織下之近世中日關係》、《國民黨與共產黨》、《台灣拓殖史與其族氏分佈之研究》、《台灣人的祖籍及姓氏分佈》、《台灣稀姓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灣平埔族史》、《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

(1986年,民國75年,明文書局出的《中國歷代職官辭典》,編著是潘英,我不確定是否同一人。)

從上述的書名來看,潘英似乎對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灣原住民、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近代史、中國上古史……這幾個主題懷有高度的興趣。其大部分著作恐怕已經絕版,以販售新書為主的博客來、誠品等書店,應該是買不到他的書,需要到露天拍賣、蝦皮購物,及全台各地的二手書店尋找,或是到有收藏其書的公立圖書館借閱。

研究與寫作理念:

對於台灣史,潘英認為,台灣史家過分關注政治層面,尤其是日治時期以後的台灣史,較少關心日治時期以前廣大人民的生活樣貌;真正的台灣史應該是反映各時代廣大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因此他致力於台灣民族史的研究。其研究與寫作理念,在《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的〈作者自序〉交代非常詳盡,他寫道:

筆者研究台灣史,曾經經過幾個「悟」的過程。首先,發現坊間的台灣史論著僅敘述統治者如何統治台灣,這些論著又多充滿了特定意識型態,「悟」到今日台灣本是台灣先民自動拓墾的成果,而這種拓墾實具殖民性質,「拓殖史」才是台灣真正的歷史,所以有《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一書的出版。幾乎在《拓殖史》脫稿同時,筆者又再「悟」到台灣原住民族,尤其平埔族在台灣拓殖史上的獨特地位,所以有《台灣平埔族史》的撰述。但《平埔族史》仍不是以平埔族自我意識為主體撰述的作品,因為筆者「悟」到真正的台灣史應是各時代台灣人民的生活史,已在該書脫稿之後。而要表現各時代台灣廣大人民的生活真相,最重要的,便是要抓住台灣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脈動,所以以台灣原住民為主軸,並以他們的歷史發展為分期標準的「台灣原住民族史」,便成為新近筆者研究台灣史的主題。將來還想在「台灣漢民族史」上追尋台灣史的真相,最後則準備以「台灣民族史」的完成,作為筆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總結,替自己在台灣史研究上奠立基點。(《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作者自序〉第2~3頁)

可惜,潘英來不及完成「台灣漢民族史」與「台灣民族史」,只出版《台灣平埔族史》,後面預定的兩部作品就沒下文了。如果老天讓他活到現在,也許《台灣漢民族史》與《台灣民族史》已經出現在誠品書店的展示架吧?

代表作品: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灣平埔族史

潘英雖然沒有提出什麼不同於前人的論點,卻細心整理、敘述、評論日治時期以來重要的原住民研究,也努力梳理漢文文獻、日本官方文書,以及戰後至今國民政府與民眾使用的族稱涵義,與這些名詞的演變過程。

他不像現今幾位大談平埔族歷史的論者,後者談論平埔族、平埔族歷史,竟然不去引用、議論學院的研究成果,也不太關心解嚴以後快速發展的原住民研究及田野調查,更有甚者,還以「那些學者從小受國民黨洗腦教育影響,所以……」、「他們的老師那麼親中國,徒子徒孫做出來的研究能看嗎?」、「研究者所參考的漢文文獻,不少在戰後遭有心人竄改、曲解」諸如此類的理由,直接斷言人家的研究不可靠,謝絕參考。

或許就歷史、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系所的專業標準而言,潘英的論述還不夠完美,但與現今那些業餘「平埔磚家」相比,我認為不錯了。

這本書應該是平埔族研究較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因為從伊能嘉矩到1996年作者出書當時,大多數研究者著力在研究自己當時所見的平埔族祭典、風俗、器物、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已經有一些學者、業餘人士編撰的民俗誌、田野調查、論文集等著作問世,但是以整個平埔族為單位的歷史著作還沒出現。

早期的學者受到許多條件限制,難以為個別平埔族群或整個平埔族建構歷史,之後因學術研究與田野調查成果積累、政治風氣漸趨開放、網路興起以後促成的資訊交流……等因素,建構(要說「再現」也可以)個別還是整個平埔族的歷史,變的相對容易,只是目前為止,市面上雖有個別平埔族群史,如:去年11月出版的《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以整個平埔族為單位的歷史,就只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邀集學者撰寫的「台灣原住民史」系列的「平埔族史篇」!而且號稱要出4冊,結果二十年過去,迄今只見到北部、中部2本,南部、東部2本不見蹤影!

如果把書還沒出齊的「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系列算進去,依然無法掩蓋潘英這本書的風采!因為潘英這本書的出版年代比《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早,前者1996年6月出版,後者2001年後出版,而且潘英的書涵蓋全台灣的平埔族群,後者只有寫到半個台灣。

整體評價:

潘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相當謹慎,不因自己姓潘,就在沒有証據証明自己是平埔族的情況,就接受「過去,許多平埔人以潘為姓,所以台灣那些姓潘的,就是平埔族後代」諸如此類的說詞,認為自己是平埔族,然後立刻以債權人向債務人討債的心態書寫歷史。

對於前輩與同行學者的學說,作者不盲從,也不斷章取義,雖然沒有提出新的觀點,卻直率指出他們觀點哪些地方有盲點,尤其是對於「南島民族起源論」、台灣原住民分類與族群遷徒、明清時期台灣原住民的名稱演變……這幾個議題。對於意識型態、民族主義干擾學者客觀研究,潘英有所警覺,在我上文介紹的兩本書裡,作者除了批判學者刻意迴護鄭氏政權對平埔族的剝削壓迫,也批評官方與學界的漠視,致使不少原住民遺址在還沒有被研究之前,就遭到破壞、摧殘。

在《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灣平埔族史》兩本書中,潘英展現高度的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其嚴謹的論述風格,以及大量彙集、整理的前人說法與相關書目,使這兩本書能夠作為我們快速了解「平埔族」與「台灣原住民」的入門書。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