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何处是吾家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rsk,回应《我们为什么阅读(4):我关掉了自己的书店,继续建立书与人之间的连结》
我不知能否称之为“能量”……但从阅读中,我得知与自己身处的世界不同的经验和感受。这些阅读经验,对我而言,对人、对己带来某种“宽容”。
我天生性格是有些亚氏保加,一直以来同理心偏弱 —— 一言敞之,不太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他人的痛苦不太有共感。
举一个例子,以前我是觉得“宗教是精神鸦片”。但因为阅读,想法多少有改变——比起是否精神鸦片,我更有兴趣这些宗教基于甚么因素、经历,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我发觉,阅读,无论相不相信某样事物,只要清楚的他的历史、演变,就会对他有某种宽容、感情。喜爱的事物会变得理性,厌恶的事物会变得理解。
阅读,对他人的痛苦未必会感同身受,但知道他人“痛苦中”——这个是很重要,因为世界很多冲突,往往连对方痛苦中也不知道。
说到底,人的价值观就充满偏见和先入为主,要改善他,阅读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书是好方法。当然,一般人不会买这样书(书可不是便宜的……),而书店就可以做到推荐的功能。书店越来越少是件坏事。
2. JyyYun,回应《长沙自建房坍塌后:被改变的街道和无家可归的工人》
不安全的住宅倒塌,造成的损伤只是其一。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第一线的政府各岗位人员只想做好工作、不想照顾好民众。没预告就封街封房,无法回家拿财物,商店里的食材跟生财器具也不准去搬;黄码的人没有便宜旅店住,政府也没安排;3千米以外的旅馆也被断水断电不准营业;
其实以上事情都跟救援工作不冲突啊,只需要一点体贴民众的心,就能让大家生活好过很多。
3. Jack_Huang,回应《沪上老外:封城后我开始思考,“怎样逃离曾经深爱的上海”》
在上海住了几年,对上海的喜爱在于,上海是中国大陆离这个世界最接近的城市。要是在北京、西安、成都之类的城市,可以很快感受到“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但是上海给人的包容跟人文特质可以感受到这是“世界的上海”,很多老上海人常跟我骄傲地说,上海被日本人描述为魔都,被欧洲人描述为东方巴黎,是一座华人与世界各地居民共同建造的伟大城市,这不是建立在他的经济成就,而是他的文化成就,吴越文化跟来自各地的欧美日韩南洋拉美中东;各种充满上海梦的文化来源,在这座城得到很大的交织发展。大家可能对中国梦不抱期待,却很享受上海梦给人的满足。
然而中国政府显然不希望中国有这么一座特别、这么超然独立、这么不中国的伟大世界大都会,中央显然更希望他就好好当一座“中国的上海”,如同香港前几年的遭遇一样。
4. 盘丝大仙、Bitterly_Swing,回应《沪上老外:封城后我开始思考,“怎样逃离曾经深爱的上海”》
盘丝大仙:这个法国人不明白“十里洋场上,法国梧桐下,来一杯咖啡,聊一下文学、艺术,这在过去的上海简直司空见惯”是少数上等人的权利。现在被剥夺了特权,和上海市民一起体验下真正的接地生活,才幡然醒悟,很东方主义,之前的想象也很一厢情愿。
Bitterly_Swing:@盘丝大仙:can't agree more. 悬浮感与其说是上海的一场骗局,不如说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泡泡,虽然这并没什么错,还是觉得很好笑。能够&愿意来中国的欧洲人,看到的世界,显然与来到中国的越南新娘,以及来到中国的一带一路留学生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他们都是老外,Or,是吗?
5. CZK、EricChan,回应《产业链外迁、脱钩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国经济不可逆转的代价》
CZK:在讨论大陆放开之前,有两个问题恐怕不容忽视。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城市地区也许可以仿照香港或者新加坡等地以专门的医疗机构分流处理新冠患者。但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远远不及城市地区,甚至还有很多农村还依赖背著一个药箱踏遍一条村的村医解决整个村子的医疗需求,显然面对疫情时无法提供适切的医疗服务。大陆的人口流动性极强,加上传播力极强的Omicron,城市地区放开几乎必然会将农村地区拖入医疗资源挤兑的深渊。
可能大家会说,其实Omicron也没有那么可怕。从现有研究和身边友人的经历来看,感染Omicron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非大事(至少就短期而言)。然而大陆媒体对国外疫情的持续负面报导,已经让民众对于Omicron有著极不理性的恐慌。即便是加强针覆盖率上升,这一种恐慌恐怕依然难以消除。因此,放开后一旦迎来爆发,所有地区都将要面对上海疫情初期的恐慌与医疗资源挤兑,而这一情况在农村地区可能会更为严重。
尽管我们都知道中共执政对于“稳定”有强烈的执念,选择放弃“动态清零”走向放开依然有很多与政治无关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
EricChan:@CZK:但现时各地的封控措施也会对医疗资源造成严重的挤兑,不存在只有动态清零才能防止医疗系统被击穿的状况。
CZK:@EricChan:感谢提醒! 封控期间大量的医护被调去进行核酸检测也同样挤兑了医疗资源。但封控是否挤兑医疗资源似乎也和疫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广州和深圳在最近的封控期间由于感染人数较少,就没有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
或者我们可以提炼一个简单的模型:医疗缺口 = 医疗需求- 医疗资源
前述的第一点就是提到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而@EricChan则补充了现有封控措施同样会摊薄医疗资源或使之无法发挥作用。在疫情不严重、医疗需求稳定时,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就不严重。
而医疗需求 = 新冠就医需求 + 日常就医需求,前述的第二点就是提到放开后新冠就医需求会爆发式增长,可能是远超欧美和香港的程度,因为目前的宣传策略可能会导致新冠患者就医比例畸高。结合@EricChan的补充,结果将是一个巨大的医疗缺口。
我并不想为动态清零开脱,实际上动态清零更接近一个政治任务而非科学目标。我比较好奇的是,在面对这些看上去比较“中国独有”的问题时,要如何放弃"Zero COVID"实现“放开”?城市与同村地区分开处理会不会效果更佳?让民众理性认识Omicron的危害是不是一种方法?
6. LDOJr,回应《产业链外迁、脱钩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国经济不可逆转的代价》
关于医疗挤兑这个问题,从20年年初疫情大爆发以来直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大陆明知自身医疗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并未对整个医疗行业做出重大改革与完善,反而倾注几乎全部精力用于核酸检测相关服务。目前来看,抗疫相关产业俨然已经发展成重要的经济支柱。上海当前遭遇的一切,都是曾经其他城市在封城期间早已遭遇过的,比如社区团购,就是当初武汉政府瘫痪后武汉人自救的一种形式;另,倒卖抗疫物资在武汉封城时沦为世界笑柄,如今的上海依旧重演。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疫情以来,大陆在医疗上没有任何进步,反而抽调大量医护力量用于核酸检测,这也造成了上海“除了covid是病,其他都不是病”的惨象。
避免医疗挤兑,大陆可以说是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相应的缺陷的。但是,利字当头,政治优先(强调在抗疫方面大陆的政治制度更优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尤其优于美国),才最终造成了如今骑虎难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的结局。
大陆,错过了最佳的有效防疫时间,也错过了最佳的开放期。国门即将关闭,在大陆的所有人,且行且珍惜吧。
7. 蚊子不吸血,回应《尊重谁的生命?拿掉谁的选择?限制谁的自由?三位美国女性的堕胎经历》
宗教就像一个“桃花源”,刚进来的时候,你会感觉这一切是在太美了,比外面不早知道好多少倍,这之震撼会遮蔽你对于其中问题的敏感度,长久待下去你觉得自己在这篇“桃花源”中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实际上是变成了有另外有点和缺点的人,而你周围的人都和你有一样的缺点,所以你们不会认为这是个缺点,反而有人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会捍卫它,说“这是我们的特点”。
8. 灰衣旅人,回应《“含撚”是屈辱,离开要内疚?19岁香港青年摘英诗大奖后,为何成为网络热话?》
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就和我的一样,加拿大是个氛围和环境都比故国更好的地方,而社科人文专业的新移民在这里却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对口的工作,作者有PR可以能够多花几年去探索,而更多的人却要么转码,要么去做那些缺乏wlb和意义感的工作以期先拿到身份,要么黯然回国。这可能也是夹在其中许多海外华人们共同经历过的两难:故国不堪回首,却是部分血肉神魂萦系之所;新世界很美好,而异乡人总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翻越当地文化结构里有些甚至属于偏见性质的藩篱才能适应。
9. bluefall,回应《“润”加十年记:我一度逃回中国,最终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类似的经历,同样移加又回流最后决定还是选择回加。最有共鸣的居然不是最初几年的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徬徨——因为这是绝大多数移民必须面对的挫折,于我而言,最有共鸣的是这一句: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我最先选择多伦多,但和OP类似,在多伦多既没有建立社交群落,也没有获得事业上的发展,心情一度郁闷无比。一度回流,最后回加选择了温哥华。虽然温哥华房价和消费指数高企,但近几年所积累的政治悲愤和失望,都被BC省的山水化解,小时候在书上读到古人在失意落寞后寄情山水,如今可谓亲身体会。选择适合自己国家和城市,人生之重。
10. Ron324,回应《“润”加十年记:我一度逃回中国,最终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看完也有一点共鸣,虽然我是笔者口中不用为签证烦恼的一群。作为殖民地时代成长的我,对回归一事一开始是有点恐惧和迷茫。后来感觉是好像也还好,当成是揭开新的篇章吧,也仿佛看到改革开放和民主进步的曙光。不料局势急转直下,一切原来只属幻想和一厢情愿,大批大批的人又再像97前一般急急逃离。没有勇气离开者如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处身于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看著身边不少人逃难,留下来的朋友心态却更像是“港飘”。 有一点羡慕作者,因为目前自己没有什么签证或移民的困难, 可是总感觉今天世上所有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家乡,于是只能在熟悉的陌生土地上生存著。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