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的“甜”与观众大和解:为何即使你真的喜欢她,曾经也不敢承认
「倘若如今再出现一个19岁的王心凌,她受到的讨厌会比20年前少几分?」
特约撰稿人 孙小椒
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去唱K,我点了一首《羽毛》,那是我唯一一首全首都会唱的台湾歌手王心凌的歌曲。一曲终了,当时的男友并无恶意地随意提起,大意是王心凌的歌曲是非常“非主流”(当年中国潮语,类似于广东话“MK”)的口水歌,烂大街且不上台面。我当时没什么感觉,但最近回想起来,后来十几二十年,无论我在人生的分岔路上走了多远,下意识地,我几乎极少再在KTV点唱那首《羽毛》,不管我认为那首歌的唱法有多适合自己。
近日王心凌在中国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再次走红,坊间不少解读认为这是节目或艺人自身“营销”的结果。事实很难查证,但我仅以所知的事实,对这观点提出谨慎的反对。这档节目本身以中生代女星选秀为主打,用娱乐受众的回忆情怀来宣传是不难想到的策略,但节目约30位“姐姐”中,王心凌一开始本不是节目组首选。节目中本有郑秀妍这种韩国出道的国际明星,许茹芸这样的歌坛天后,甚至有Twins这样同样为“可爱类型”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在开播前制造话题的宣传声浪中,王心凌并非节目组最早压的宝。播放量最能体现问题:在选手们初次亮相的头几集中,王心凌的镜头总数加起来只有数分钟,而在她表演的镜头之前,甚至没有播放不少选手表演前会有的“心路”介绍环节。
然而就是这数分钟播出后,王心凌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而上述看去旗鼓相当甚至同类型的其他选手,远未引起这样的轰动。时间顺序上看,更可能是在王心凌出人意料地引起火爆话题后,各个利益方的宣传营销才匆忙跟上娱乐观众的大势。
当我们就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讨论王心凌在中国市场的翻红才有其娱乐文化乃至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
与其说王心凌在数十年后突然走红,或曰利用回忆杀走红,倒不如说,是在岁月洗去了社会对于当年不同音乐影视品味的羞辱之后,其粉丝群体对这一爱好的舒展与回归。
曾经,缘何“歌红人不红”?
王心凌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艺人,走红期间的负面评价也非常多,用当下流行语来说,她的路线可能算“黑红”。而她这次在节目中再次受到欢迎,如果拆解当中社会情绪的变化,大概可以分为两种:“黑”的消解和“红”的兴起。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2003年。19岁的王心凌于台湾出道,因出演偶像剧并演唱主题曲走红,因形象可爱娇憨,后几年被冠以“甜心教主”之称。
专注异性恋甜蜜爱情、男女主角形象年轻好看的台湾偶像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于2001年《流星花园》播出后横空出世,从此成为一个制霸华语电视荧幕十余年的专有剧种。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也是台湾歌手在华语世界百花齐放的时代,大量歌手如周杰伦、蔡依林、陶喆等的歌曲如旋风来袭,脍炙人口,王心凌是其中之一。
王心凌是一名高产的演艺工作者,在台偶与台湾流行乐同步流行的时代,她的作品模式基本上遵循偶像剧+主题曲的模式,有大量观众熟悉的作品在两岸三地流传。在近日一些讨论王心凌演艺声音的整理影片中,不时看到观众惊异于自己对王心凌歌曲(《爱你》、《第一次爱的人》、《我会好好的》等)的了解程度,只因她的歌当时几乎在中国街头的大街小巷都曾播放,哪怕你不是她的粉丝,也多少会被动记住她那些歌曲的旋律。
网络百科如此总结大众娱乐文化中的鄙视链:电视剧上,英剧>美剧>日剧>港剧>韩剧>台剧>内地剧,音乐流派的鄙视链中,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内地神曲,唱法上美声>民族>流行,而鄙视链每一截中还存在“链中链”。
但以此相对应的,却是王心凌这个符号形象在大众印象中相对较淡,也就是说,相对于其歌曲的走红程度,她已经略微可以算作是“歌红人不红”。而直到多年以后,我回望这种矛盾,才开始试图去思考其中的成因。
王心凌的粉丝没有这种待遇
我如今时常会回想起当年在K房发生的那一幕,试图抽丝剥茧还原它背后的元素。网络百科告诉我们,总结流行文化的“鄙视链”一词,最早见诸报端是在2012年的中国《南方都市报》,但可能远早于那个时候就形成了相关文化。网络百科如此总结大众娱乐文化中的鄙视链:电视剧上,英剧>美剧>日剧>港剧>韩剧>台剧>内地剧,音乐流派的鄙视链中,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内地神曲,唱法上美声>民族>流行,而鄙视链每一截中还存在“链中链”。哪怕位于鄙视链末端的流行乐,当中依然存在大众公认“格调”的分野。
个人常常用自身的爱好、抑或展现给他人的爱好来塑造自身形象,建立身份认同(哪怕这些作品的创作与之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也是人之常情。而流行文化一个重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他们的心灵成长恰巧处于建立身份认同的阶段。人总想著在朋辈面前显得更酷一些,哪怕在同时期流行音乐的体系内,同时期的其他歌手有不少被认为是唱作人、或者某一种流派的先驱,而乐于被大众公开喜爱和分享,随时间的推移,他们顺理成章上了神坛。
“她属于甜腻派的,我们这些男人那时是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会喜欢这个类型,因为会被女生说品位很低。但内心里觉得她还是挺可爱的。”
但王心凌和她的粉丝没有这种待遇。她作为以“可爱”为卖点的明星,无论影视还是歌曲作品都以甜为主要风格,当时尽管收获了不少喜爱,但也为不少人所厌恶,成为很多粉丝羞耻的秘密。无论是喜欢她甜美风格的男粉,还是共情于她偶像剧角色的女粉,都未必敢于对同辈承认自己对她的喜爱。简而言之,无论是喜欢台湾偶像剧,还是喜欢王心凌的可爱风歌曲,都有可能被贴上“低智”的标签。
不少“男粉”后来阐释了这种心态。Bilibili一名男性直播主提到,当年不敢承认自己喜欢王心凌主。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怎么也得听Linkin Park和Maroon 5。知乎网一名男性回答者也提到,王心凌或许不如同时期的萧亚轩、孙燕姿、梁静茹,但“当初喜欢王心凌是不敢大声说出来的,怕被人鄙视⋯⋯喜欢其她偶像是没问题滴,这导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在青春期,压根不敢谈论王心凌,生怕自己的小心思暴露⋯⋯虽然王心凌不是人气最高的,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却是最无可替代的”。一名男性专栏作者这样写道:“她属于甜腻派的,我们这些男人那时是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会喜欢这个类型,因为会被女生说品位很低。但内心里觉得她还是挺可爱的。”
真有很多男粉吗?
在王心凌走红之后,网络上关于其“男粉”的话题也随之走红。不少男性随她跳出歌曲舞步的影片在视频交友平台上常出现。网络热话中有一句,“王心凌的粉丝只是老了,不是死了。”而类似的话,在2019年因青年粉丝提问一句“周杰伦真的那么红吗?”,周杰伦的超话被粉丝刷上第一的事件中,就已被人提出。不少人将这两次事件相提并论,认为这是当年这些明星的影响力在一些机缘巧合下的再现。
王心凌当然有男粉,而男粉重现在阳光下,也与随着成长,他们的社会身份已经改变,不再需要担心一个不够“体面”的爱好会影响朋辈、异性对自己的看法。
与其说王心凌在数十年后突然走红,或曰利用回忆杀走红,倒不如说,是在岁月洗去了社会对于当年不同音乐影视品味的羞辱之后,其粉丝群体对这一爱好的舒展与回归。
王心凌当然有男粉,而男粉重现在阳光下,也与随着成长,他们的社会身份已经改变,不再需要担心一个不够“体面”的爱好会影响朋辈、异性对自己的看法。但与此同时,尽管王心凌的爆红话题中有大量关于“男粉”的内容,她的“中年霸道总裁粉”也成为了一个引人讨论的话题,但并没有证据证明事实上王心凌的粉丝主要为男性。不少中年男性跟着王心凌跳舞的短视频内容,都由本身专业营销的网络红人制作于王心凌重新走红之后,尽管是一种有趣的风潮,但未必很大层面代表真实世界。反而是在一些回溯王心凌娱乐史的文章下,有评论质疑,如今自称王心凌男粉的人那么多,但当年她作为情感关系中的被害人被暴露隐私,却因此千夫所指的时候,维护她的男粉又在哪里呢?
当然,另一角度看,社会进步程度就摆在那里的时候,很难相信支持者的一两句辩白能够改变什么。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其他明星来说,王心凌是单纯因艺人形象就得到不少负面评价的一个,批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她“长得不好看”,“装可爱”,“看起来很假”,而她后来情感生活卷入了三角恋的事实,恰恰也迎合了大众对此的印象。
女性真实性格一定是“大大咧咧”?
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是中国乃至整个华语世界影视中女性角色形象转变的年代。在逐渐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文化下,以往乖巧懂事的大家闺秀显得有些老土,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女性形象符合时代潮流,更贴合新一代青少年的面孔,出现在爱情剧中更容易自我带入,也方便创作者制造新的火花。90年代末开始,《还珠格格》系列让“小燕子”一角引爆两岸三地,随后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女主形象让人耳目一新,由之出现的《怀玉公主》《刁蛮公主》等,也逐渐奠定了这一女性角色形象受人欢迎的地位,甚至反过来形塑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或审美偏好。
动机是最难以自证的,无论是王心凌的“甜”,还是林志玲的“嗲”,最终因她们十年如一日的恒常性格状态,被大众认可为其“真实性格”,更多是一种时间的洗礼。
在寻求个性解放的年代,有几件事在同时发生:爱情作品成为流行主导,而待人真诚坦然被视作重要品质。中国主流社会中的年轻女性处于这样矛盾中——因渴望爱情,而不得不为了受到异性的欢迎而客体化自己,可能会有迎合异性审美的表现; 但与此同时,又会渴望展现真实的自己,并且珍视展现真诚的品质。而在当时流行的女性审美趋势下,“真诚”的定义,几乎就约等于性格开朗,大大咧咧。
在还不能接受女性有多元面孔、拥抱女性不同样态的时代,大方的好女人只能有一种模样,无论是可爱娇憨的王心凌,还是体态优雅的林志玲,都是“虚假”和“装”的代表,恰恰因为她们这种形象展示被认为可能“迷惑”男性,因而被分入了被敌视的坏女人行列。
而王心凌近来翻红,一方面体现了当下风潮与当时的不同。相隔了20年的社会变化后,以女性受众为主的娱乐观众对于女性主义有了更普遍的理解,也更能够理解和欣赏多元的女性性格和样貌,甚至在并不在以男性本位视角出发去鉴定女性的一些表现是否“迷惑男人”之后,自己也从审美上感受到了这些女性带来的美感。在王心凌翻红的最初网络评论中,有大量女性在热切地表达自己被其魅力所吸引的感受。
然而,在网络营造出来的大量男性本位审美印象中,她的女性粉丝基本上还需要用类似这样的表述表达自己的喜爱:“我是女生,我也喜欢王心凌。”
另一方面,更现实地说可能是一种时间的沉淀。同样在知乎网上有一名男性认为,当今娱乐市场上“甜”“萌”设定的女星不少,但很多不是真的甜,而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嬴弱”,不如王心凌性格如此,甜得“真实”。但这个回答恰恰忽略了一点:当20年前王心凌出道时,同样被大量舆论认为是“很假”“很装”的。动机是最难以自证的,无论是王心凌的“甜”,还是林志玲的“嗲”,最终因她们十年如一日的恒常性格状态,被大众认可为其“真实性格”,更多是一种时间的洗礼。但这种自证也并不彻底,哪怕在王心凌重新走红的当下,依然一些评论人认为她一把年纪还“装可爱”,非常不体面。
迎合男性凝视,当然是不应当被鼓励的;但当对具体的人提出这一个判断、并且以此去批评具体的人时,很多议题就变得必须更谨慎讨论,因为这与另一个面向的厌女只有一步之遥。当我们批评男性凝视时,矛头应该对准男性凝视这一社会现象,而不是哪个被凝视的客体;而女性也应当能够以自己最自然、舒展的任何样态生活而不受到批评。
中文世界现在才能看懂她?
王心凌当年人气逐渐下滑的另一“黑”点,是她的情感生活。她常与“渣男”纠缠不清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这样的事实在不同时代背负不同的骂名:十几年前更保守的年代,她被认为“不检点”,破坏了“玉女形象”,言行不一,大众乐于看到一个“装可爱”女人的幻灭;而在后来几年,王心凌被认为是因为感情而过于失去原则的“恋爱脑”代表,批评声音同样在认为她过于客体化自己。
但也仅就是在王心凌翻红之后这些日子,她的几段感情经历才被公共讨论重新审视:观众发现她更多是关系中的受害者,才有机会再次回头审视以前社会评价中对女性的态度。与她在同一个节目中的钟欣桐大概感同身受:作为私密照片泄漏的受害者,她和其他不少女星因这一身份反而成为大众的笑柄,至今也余害不断。
而出道自日本娱乐公司艾回的王心凌,表演的风格一向偏日式唱跳偶像路线,这种演出在多年以来主流舞台以歌艺为尊的中文娱乐体系中,其实很难被欣赏,大众早年甚至未曾被培养出观看的能力、习惯和判断标准。过去数年,中文世界受日韩潮流影响,大兴本土偶像选秀,唱跳舞台增加后,台上的个人魅力、感染力和表现力也才逐渐成为公认的讨论标准。王心凌在节目舞台上一曲《爱你》的最后,看着屏幕微笑,把手伸向观众的ending post,若非在当下的娱乐工业和观众的欣赏习惯中,未必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这也体现了中文世界娱乐受众对于舞台表演的审美拓展。
当我们批评男性凝视时,矛头应该对准男性凝视这一社会现象,而不是哪个被凝视的客体;而女性也应当能够以自己最自然、舒展的任何样态生活而不受到批评。
当然,王心凌的翻红,肯定有“时光情怀滤镜”的帮助。她早年数度陷入假唱风波,因被质疑唱歌接不上气(也是唱跳歌手在舞台表演时常出现的问题)而受到批评,但在习惯修音的中国综艺节目中,我们实际上已经无从判断任何人如今的唱功;而其音乐的曲风旋律洗脑易记,与当下流行的那些短视频社交平台歌曲风格接近,也可能确实未必是很多追求音乐性的乐迷的选择。
“姐姐”们的等级
我只看到当中阶层与地位的不同:年轻的参赛者面对的是所有前辈,一整个等级森严的行业和她们仅有的出道机会;而中生代参赛者,本身都是在行业中有一定资源的明星,本来就有筹码与节目组对垒。
当我们讨论“时光滤镜”时,当中除了包括观众的童年回忆,个人情怀,事实上更常常为人忽略的,在一个讲究等级的行业、社会中,一个人因为资历、地位而获得的特权。《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开播于中国的青年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之后不久,当时的宣传经常将“妹妹”和“姐姐”在比赛中的表现拿来对比:“妹妹”们唯唯诺诺,对导师、工作人员都卑躬屈膝,不敢显现自己的性格;而“姐姐”们都很“飒”,霸气外露,敢于直接拒绝自己不想要的拍摄要求。
营销宣传们歌颂这种不同,来显示女性敢于表达自己想法、舒展个性的美好。而我只看到当中阶层与地位的不同:年轻的参赛者面对的是所有前辈,一整个等级森严的行业和她们仅有的出道机会;而中生代参赛者,本身都是在行业中有一定资源的明星,本来就有筹码与节目组对垒。
但当时不少节目观众对这种不同的推崇,也让我看到了这种被直接忽略的等级观是多么自然地从摄影棚内融入了主流娱乐受众的世界。我曾在讨论美国影星白灵事业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白灵如今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年龄增长,渐获奖项,而逐渐符合了主流社会对于权威和阶层的接受度。尽管白灵依然风格性感、大谈性爱,但大众对于她的自我展示突然“宽容”了起来。而她在影业扎根,奖项加身,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社会大众对于她评价的缓和,也有对于她美国华裔影星“地位”的承认这一层意味。
而对王心凌的认可,当然也有这一层面的意味。无论我们分析多少时代的变化使得她如今更被人喜爱,但不可否认的前提是,首先因为她如今是一个“前辈”,将等级观念刻在DNA中的观众因此下意识对她更加宽容,这也是一切讨论的基础。想要证实这一点,只需要再作一个想像:倘若如今再出现一个19岁的王心凌,她受到的讨厌会比20年前少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