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逾八成護老者疫下現抑鬱 一成人常有自殘或自殺念頭
【獨媒報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上月進行「護老者疫下困境與壓力」問卷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者有抑鬱情況,逾半人更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並有近一成受訪者經常出現自殘或自殺念頭。處方建議強化地區支援網絡及善用基層醫療系統,由政府部門統籌各地區組織,按當區染疫名單派送防疫物資及日常用品。
護老者現抑鬱 抗疫資訊難消化成最大困難
問卷調查於今年4月進行,訪問了287名護老者。服務處以「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PHQ-9)」作評估,發現32.8%受訪者出現輕度抑鬱、52.3%受訪者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更有9.4%受訪者曾經常出現出現「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殘」的想法。
受訪護老者亦就照顧壓力作評分,10分滿分中有31.3%給予8分或以上。對於在疫情下遇到的困難,有53.3%受訪者認為是「對隔離機制的認識不足」,各有45.6%人則認為「欠缺正確醫療資訊」及「因照顧長者而減少個人生活選擇」,5個上榜的困難中有4個均與疫情資訊有關,反映受訪者難以處理大量而不斷變更的資訊。
在支援方面,調查提供14項支援措施,讓受訪護老者選擇最有效的五項,結果發現確保藥物提供、食物提供、救護服務及申報後支援最為重要。年輕護老者較重視「整合不同平台的防疫抗疫知識為懶人包以便讀取」,而年長護老者則重視「預早識別有特別需要的長者家庭」,反映較需要快速的實質支援,如藥物及抗疫物資等。
因照顧壓力罹患抑鬱 申報確診仍零支援
服務處亦訪問了兩名年長護老者,講述在疫下照顧同居長者的難處。86歲的麥姨患有心律不正及關節痛,需要照顧98歲、雙眼失明,因脊椎下陷活動能力欠佳的丈夫。對方在2月下旬確診,但當時醫療系統緊張,她不想讓丈夫入院,「一去仲有命咩?」她又擔心丈夫被送入隔離設施後,無法得到適切照顧,為了照顧丈夫,她不停在家消毒,在得知不能與病人共用洗手間後,只能在廚房解決大小二便,又擔心自己會傳染給兒子,導致心理壓力極大。
另一名護老者為79歲的陳先生,需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79歲太太,他更因照顧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鬱症。他憶述,夫妻兩人在3月確診,當時由兒子協助申報至網上平台,但他們既沒有被安排至隔離中心,連抗疫物資亦由長者中心提供,「報咗有咩回報呢?」他表示,患病的太太平日會移動家中物品,有時候更「唔認得我,要趕我走」,又不願意睡覺,他亦因此缺乏休息。他又指,自己缺乏相關的藥物知識,太太平日需要服用認知障礙症藥物,擔心會與舒緩疫情症狀的中藥相沖。
倡增撥資源至地區組織 直接支援基層
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協調主任張燕琳表建議,政府應強化地區支援網絡,透過地區組織如屋邨辦事處、互助委員會等派送防疫物資及日常用品,亦建議常規化及擴大分流服務,讓社區專門診所負責治療輕症患者及配送藥物。她又指,比較多心理支援服務均由民間自發,認為政府需要正視護老者的疫後心理健康,促增撥資源至有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