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 為失語症患者尋回遺失的說話
(獨媒報導) 早前,荷里活影星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患上失語症,表示將會息影,失語症終於進入公眾視線。不過香港社會一直對失語症認知甚少,不但缺乏支援,甚至沒有患者的統計數字。
一名長者打電話給家人,滿腔的話到達嘴邊卻無法說出,只能發出「呀呀」的聲音,只因她中風後患上失語症。
失語症是大腦語言區後天受損所致,主要成因是患病,如中風、腦瘤、阿滋海默症等或頭部受傷,因為人的語言區集中在左腦,因此左腦受損病發風險較大。失語症患者的口語理解及表達或讀寫能力會受損,並致出現溝通困難,不同患者會有不同程度及方面的障礙。
香港失語症協會創會幹事、言語治療師黎頌謙解釋,失語症會令患者要付出很大努力,才做到輕而易舉的事,如說出「開心」、「不」。他表示,曾有一名患者在治療時聽到「電話」一詞,突然激動大哭,但她連傷心的原因都無法宣之於口,後來透過其女兒,才得知原來該名患者以前因工作忙碌,甚少致電給家人,但中風後患上失語症,想打電話問候家人時,卻只能發出「呀呀」的聲音。
失語症並非不治之症,康復的機會因人而異,視乎病因、年紀、練習等,目前沒有直接治療失語症的藥物,患者一般透過言語治療及練習改善病情,如針對病情進行命名練習、重組句子、寫字等。
不過不少失語症患者因得不到支援,康復變得遙遙無期。黎頌謙在診所及醫院工作期間,遇到不少失語症患者,但因欠缺有系統的支援而變得無路可走:「就算啲家人幾supportive都好,都揾唔到方法幫手」。此外,社會對失語症的認知亦低:「當社工、心理學家都唔知咩係失語症嘅時候,咁佢哋又點樣比到情緒支援佢哋呢?」
目睹越來越多患者茫然無助,黎頌謙與另一言語治療師李曉彤,決定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忙香港的失語症患者,於2020年成立香港首間針對失語症的機構——「香港失語症協會」。
協會成立兩年間,嘗試從各方面為患者提供支援,包括提供言語治療及情緒支援,又會舉辦一些聚會,讓患者互相認識,得知在艱難的康復路上有同路人,他們亦可藉此交流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在康復路上,家人的支持是最強大的後盾,因此協會亦會為患者家屬提供支援,最直接的是增加他們對失語症的理解,黎頌謙表示,不少家人過於熱心,常為患者道出心中所想,反而令患者失去說話的機會,他們建議家人改以提示或選擇題形式,引導患者說話。
不少患者在病發初期,不願意表達及作出選擇:「表達唔到咪唔選擇囉,你買啲咩返嚟咪食咩囉」,但如此會令情緒及生活質素下降。解決的方法是提供選擇,例如給予患者點心紙或外賣紙,鼓勵患者落單習,令他們慢慢願意說話,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
日常生活上,亦可以提供選擇,包括將印有基本日常生活所需字詞的「溝通簿」輔助溝通,例如指著「刷牙」代表「現在要去刷牙」。不過黎頌謙亦表示,「溝通簿」有不少缺點,包括患者未必願意攜帶厚重的溝通簿外出,加上溝通簿的字詞亦有限,無法涵蓋所有常用字詞。
香港失語症協會在社創基金的支持下,亦特別因應本港語境,製作了一本本地化的「溝通簿」,內容包括香港的常見地方、生活用品及日常對話等。協會亦會為失語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培訓,教導他們使用「溝通簿」及提升溝通技巧。
新冠疫情之下,失語症患者的處境更加艱難,黎頌謙提到,疫下年紀大的患者因擔心染疫不敢外出,對說話的需要及對象亦隨之下解,令患者的心情及練習的動機亦大減。他嘆道,有一名失語症患者在疫情爆發後便再沒有到醫院接受治療,黎頌謙只能依靠電話與對方聯繫,原本透過言語治療後已可以清晰說出牀、枱、鐘等字眼,但疫後已無法清楚分別說出,現時他對三隻字的發音卻差不多,原本練習的成果付諸東流。
不單如此,人人配戴口罩亦阻礙了失語症患者觀察口型而理解別人的說話,協會唯有改以視像形式為患者提供情緒支援,以及舉行視像聚會,讓不同患者及家人分享疫情溝通及解悶方法。
「相信開咗個頭就會越嚟越順暢。」黎頌謙期望香港社會,一同成為沉默的打破者:「希望患者可以用唔同方式將心入面想表達嘅嘢表達出嚟,咁就好似打破沉默咁,但依樣嘢唔止患者做,身邊嘅照顧者、社會嘅大眾都可以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