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村重建在即 30年街坊「三姊妹」望餘下時光留下紀錄
(獨媒報導)樓齡近60年的香港仔漁光村,預計最快於2025年展開重建。在村內居住逾30年的老街坊「三姊妹」,形容村內鄰里關係親密,家家戶戶舊時愛長開大門「坦誠相見」,街坊又自組互助社,一同在村內搭花園、油壁畫。她們盼在餘下時光盡量為漁光村留下紀錄,讓後人知道「原來以前有一條咁嘅村,發生過啲咁嘅事。」
戶戶「坦誠相見」長開大門
漁光村於1962年建成,設有五座樓宇,分別為第一期落成的白沙樓、順風樓及海港樓,及第二期的靜海樓及海鷗樓,後兩幢樓曾在2012年翻新及安裝電梯,前者則至今仍以樓梯上落。
漁光村重建工程將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包括兩幢出租屋邨和一幢資助出售房屋,預計2031年完工。第二期包括兩幢資助出售房屋,預計2037年完工,共提供870個出租單位及2,059個出售單位,總數為2,929個。
「三姊妹」張小姐、楊太及陳太均為漁光村老街坊,居住年期超過30年,三人在村內相識,現已成為無話不談的「姊妹」。楊太憶述,自己在80年代搬入村,那時候家家戶戶都長開大門,小孩子在走廊嬉鬧,晚飯時間食物香氣滿溢全層。她形容鄰里關係融洽,互相信任,「有咩事對住出面大嗌一聲,實有人幫你!」張小姐則指村內治安良好,「單車就咁擺喺度都唔會俾人偷,冇咩地方可以咁!」
她們說,不少老街坊已經搬走,加上疫情,住戶現時不再如以往般「坦誠相見」,但漁光村仍留著一種人情味,「條村好似好細,但大家關係好密切。」
街坊組成「互助社」親手油壁畫 村內搭「樂園」
言談間,她們不斷提到「漁光網絡互助社」,「三姊妹」都是互助社成員。互助社由房協及漁光村互助委員會合辦,成立於2012年,3年後改由各「樓長、層長」接手營運,主力在村內舉辦活動如節日聚會及為長者派送物資等。張小姐為海港樓樓長,楊太則為副樓長,陳太則為互助社義工。
楊太笑言,村內幾乎每個角落都能發現互助社的蹤影,甫踏入村內已映入眼簾的小花園「漁樂園」,正是互助社的傑作。張小姐憶述,菜園曾為油站,石油油被淘汰後變成空地,當時一眾街坊忽發其想:「不如整個花園仔,種下嘢玩下」,「漁樂園」因此誕生。
不少居民出入時,都會駐足觀察「漁樂園」,張小姐負責每日澆水,「日日都落嚟淋,(皮膚)俾太陽曬到黑哂。」花園內種有各式各樣的植物,有街坊捐贈的蘭花,亦有可食用的蔬果,收成後會派發給街坊。
漁光村中央有一幅搶眼的壁畫,人人介紹漁光村時都愛提到它,猶如村內地標。楊太談起壁畫馬上向記者「邀功」,「右下角嗰條海豚,就係我油㗎!」原來壁畫同樣出自互助社手筆。
互助社亦經常舉辦聚會,街坊每逢過節總能相聚,又會籌辦不同類型活動如歌唱比賽,三人笑言每次活動「有好多擁躉」,只是受疫情影響,近期大部份活動停辦,上次大型聚會已是去年中秋。近日疫情放緩,互助社馬上把握機會舉辦小型活動,早前籌辦「留影」活動,讓街坊與漁光村合照,「重建之前影多啲相!」
認有需要重建 每日出入要「攀山越嶺」
談及重建,三人同表不捨,「你問十個人十個人都唔想搬」,但直言漁光村有重建需要。曾中風的楊太最感同身受。她指自己患病時依賴輪椅進出,但村內主要由梯級連接,當時只能「兜大圈」沿外圍出入。楊太雖然已經康復,但走路時仍會一跛一瘸,需以雨傘作拐杖輔助,每日攀近五六十梯級對她而言絕非易事。她笑言,村內有三幢大樓不設升降機,戲稱其為「運動型大樓」,只是村內不少居民為長者,出入時實在太吃力,天氣惡劣的日子更易生意外。
重建工程展開後,順風樓、白沙樓及海港樓租戶將遷至位於田灣的石排灣道出租房屋,餘下海鷗樓和靜海樓的租戶則原村安置於重建項目第一期。惟她們皆未有打算重返漁光村,認為重建的租金或會變得難以負擔,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不想搬來搬去,陳太在一旁插嘴道:「搬搬下都拉柴喇!」楊太又指,搬遷後左鄰右里已非昔日街坊,居民關係難如以前般融洽,「搬咗都唔知你隔離左右係邊個?執唔返㗎喇啲人情味。」
望盡量留記錄:俾人知以前有一條咁嘅村
在漁光村的最後時光會如何渡過?三人笑言會如常過日子,「照日日落嚟(漁樂園)淋下花」,亦會嘗試籌辦更多活動,在街坊四散前留下回憶,「好好珍惜呢段時間,日日都見面!」楊太這時拿出手機,播放幾條影片,由她親手以過往活動的相片剪接而成,會發放給相熟街坊,希望日後分隔異地亦能隨時回味。
張小姐則說,近日越來越多人到場,記錄最後的漁光村,這些對她而言都很珍貴,「我哋成世都可以回顧返」,即使漁光村在重建後物是人非,但人們會知道「原來以前有一條咁嘅村,發生過啲咁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