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家計會今日公佈「 2021 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 結果,調查首次加入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發現有約 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而中學生對性小眾接受程度亦較十年前有顯著上升,超過半數學生接受同性戀、雙性戀。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認為,年青人有更多空間及機會接觸LGBT議題,故接受程度較高。


無標題

家計會自 1981 年起,每5年進行一次「青少年與性研究」,是次中學生調查於去年5月至7月期間進行,由老師及家計會職員在校內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了共 8343 名中一至中六學生,包括 3713 名女生及 4630 名男生。

家計會首次在有關「性傾向」的問題中加入「泛性戀」、「無性戀」兩項選擇,並加入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調查顯示,超過兩成中學女生及一成男生表示自己是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或無性戀。而在性別認同上,結果顯示,有約 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亦分別有4%女生及2%男生認為自己的性別認同和原生性別不同,當中有約 23%女生及 30%男生曾經考慮變性。

調查亦發現,中學生對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 的接納程度延續過去 10 年以來的上升趨勢,從2011年不足一半的女高中生及男高中生能接受同性戀及雙性戀,分別顯著上升至近八成受訪女生及過半數男生皆能接受。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認為,現時資訊發達,年青人有更多空間及機會接觸LGBT議題,加上年青人較勇於表達及發問,願意認識更多有關LGBT議題,故接受程度較高。

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

45%女生不生育 10年間升逾一倍

在結婚及生育意願上,過去 10 年間,表示將來會生兒育女的中學生比率有持續下降趨勢。調查發現,表示日後會生兒育女的女生及男生分別由 2011 年的 80%及 84%,大幅地下降至 2021 年的 55%及 70%。而表明「將來不會結婚,不生育子女」及「將來會結婚,但不生育子女」的女生,分別從2011年的5%及15%,上升至2021年的18%及26%,反映近年女生的生育意願下降。

家計會榮譽顧問、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對青年人生育意願偏低表示擔心,但不排除青年人長大後有心儀對象會改變想法。葉兆輝引用本港最新統計數字,2021年香港的總生育率為0.774,遠低於2.1的更替水平,估計低生育率與近年的社會環境、疫情及對未來前境擔憂有關。

家計會榮譽顧問、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
家計會榮譽顧問、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

《獨媒》記者追問近年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青少年生育意願,葉兆輝回應指,不論是2019年的社會運動、疫情及近年的移民潮都對年青人的生育意願有所影響,他鼓勵政府及社會各界努力協助清除青年人的住屋、財政問題,營造一個「年青人覺得有希望嘅社會」,令年青人願意繼續留港生活,並生兒育女:「希望喺所謂新常態嘅底下,(年青人)揾返一個可以能夠繼續喺香港生活嘅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