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義的延續,技藝的傳承
每隔一段日子,媒體或網上就會出現關於“港產片已死”的討論,吵鬧之後,當然不會有什麼結論,近年香港風雨飄搖,電影工業也理所當然地陷入低潮。
上了年紀的人總喜歡緬懷過去,我有很多朋友都為昔日的東方之珠遭遇巨大風浪感到可惜,他們仍然留戀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繁榮盛世,始終無法捨棄那些看了幾十年仍然是老樣子的港產明星(例如劉德華或任達華)。但地球會轉、世事會變,明星總有過氣的時候,而過去了的風光也不一定會重來,與其沉醉於當年的虛幻,我更傾向於關注真實的當下。儘管當地社會經歷前所未見的大撕裂與大變動,但沉澱過後,男子組合MIRROR的出現重新激活廣東流行曲的市場,甚至掀起追星的熱潮,一些年輕Youtuber亦迅速走紅,深受年輕人歡迎。在電影方面,香港其實也人材輩出,隨便舉例就有《金都》的黃綺琳,《濁水漂流》的李駿碩,《G殺》的李卓斌,他們都交出了令人驚喜的佳作,而我近來最欣賞的一部港產片,是陳健朗導演的《手捲煙》。
《手捲煙》在2020年公映,據說拍攝於社會動盪與疫情巨變期間,但故事是一早寫好的,以華藉英兵關超(林家棟飾)與南亞青年文尼(Bipin Karma飾)面對野蠻黑幫欺壓為主軸,寫出一段令港產片影迷讚嘆的哀歌。
“華藉英兵”,顧名思義,是港英年代負責當地防務的一支隊伍,由於政權轉移,他們亦隨之解散,但其特殊的工作性質與身分地位,不時會被借題發揮,最著名的例子當數陳果導演1998年的作品《去年煙花特別多》,寫一班中年失業的前英軍在回歸後即失去工作與軍人身份,他們為了生計挺而走險要去打劫,這當然是一種露骨的政治隱喻,大概是緬懷舊時香港的生活而不適應新時代的各種安排,反映那一代人面對新轉變新形勢的格格不入, 無所適從。陳健朗曾以演員身份參與陳果2014年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他受陳果的前作影響也不足為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寫華藉英兵在回歸後的失意潦倒,《手捲煙》的安排比前輩高明得多,一方面是加入了一段男主角要彌補過失的元素, 另一方面是寫林家棟對昔日手足與南亞小友的情義,大大提升了男主角隱喻香港人處境的層次。林家棟在本片的演出非常精準,表達出一種久違了的陽剛氣質與江湖滄桑,儘管賺快錢要付出價,他會盡力補救,即使面對強大的敵人與絕對沒有道理可言的壓迫,他依然會堅守對朋友的義氣。
一些影評人說這部電影流露了前輩影人如林嶺東、杜琪峰的影子,也許因為拍黑幫題材,總有一些技法是一脈相承的。看電影的時候,我最高興是這位首次拍長片的新晉導演並不以重現某些知名場面作生硬的“致敬”,而是利用人物之間的衝突推動情節,呈現香港電影傳統的特色,而且由始至終都沒有說教,觀眾從兩位主角的處境,自然會想聯想到他們的遭遇反映了什麼問題(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關超還是外來謀生的人文尼,皆在不公不義的特殊情境下處處受制,寸步難行)。這種作者不會說破,讀者自行猜想的講故事方式,令影片不會被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所套用,你甚至可以說此作就是最純粹的港產黑幫警匪電影,而我在看到接近結局時,卻漸漸明白他們要拍的是近似於《英雄本色》的情懷。
每日看新聞,總有機會因為香港的事情而感到生氣或者失望,幸好我不是那種守舊的人,所以不會不斷回顧過去而傷春悲秋。看完這部《手捲煙》,我覺得再討論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都是多餘而浪費時間的,這麼好的作品都已經由年輕人拍出來了,看過的人自然都會明白,香港電影所需要的是觀眾的支持,年輕人才所需要的是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沒完沒了討論和爭議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