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全港市民發 $10000 消費券,希望刺激本地經濟,帶動其發展。聽起來是很不錯,身邊很多朋友都開始盤算買甚麼東西,有的買 PS5,有的買衣服,買化妝品,有的買家常日用品,等等等等,派錢的當天,連網購平台的伺服器都崩了,可見大家的消費仍然絲毫沒有被社會運動及疫情拖垮。或者我會說這是「橫豎都要用,不如買點東西讓自己開心一點吧~」的樣子,每天都活得不快樂,不如買些東西讓自己快樂。

小弟起初都有在思考買些甚麼好,有想過買 Go Pro Hero 10,也有想過買一部 Switch OLED。但基於小弟出身本來就寒微,說窮又不到,談有錢也說不上,結果想了又想作罷。還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對理財的少許理解。以下是幾個我認為老生常談,但執行上通常都會失敗的點,希望讀者可以都把它們參考一下再下決定買甚麼好。

政府派錢,好歹也要想想怎樣用得其所



一,分清楚想要及需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些書很想買,買完之後就一直擺倉;有一些遊戲你很想買,但買了以後從來都沒有開過。很多東西,我們只是想擁有而已,但它萬萬不是生活/生命裡的必須品,結果我們就買了一堆從來都不會用的垃圾。但分清想要及需要是很困難的,小小的建議是,如果你有東西想買,試試暫時把此項目擱置,假如你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之後仍然發現非買不可,那就比較像是你生命中「需要」的東西。冷靜一點,不要衝動買東西。

猶記得 Switch 當年一推出,一班朋友為了話題性,或者覺得過癮,就衝去買,結果到現在都幾年了,還有在玩的,五個不到一個,很多人都把這部遊戲機擺倉,甚至轉讓了。還有一直留意遊戲市場,買遊戲,玩遊戲的,我想才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事吧。

亦反過來說,如果這是你需要的東西,你並不會因為有一萬元就突然有需要的,你所想的十居其六七都可能是「想要」的東西而已,陷阱處處要很小心啊。


二,能儲則儲,能學則學

那麼,如果「現在沒有甚麼東西想買」,可以做甚麼?我比較推薦八達通「交通津貼」及「吃飯」戰術。由於大部份人上班都必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亦由於大部份人上班也沒有帶飯,就拿這一萬元放進去日常吧。那麼你就不用煩惱「買甚麼」,但你又的確會有多一筆進帳在銀行戶口。最緊要的是不要因為提升那丁點兒購買力就走去買貴一點,這點比較需要堅持。就平常的使用。

如果不是用八達通來收取政府的一萬元,怎麼辦?我會推薦拿來學東西。把它都當作「另類持續進修基金」。本來已經有 $25000,再疊起來就有 $35000,一萬元已經夠讀一個完整,有資格頒授課程,或者你也可以去考一次車。這點的思路很簡單,除了物業等投資工具,你消費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會折舊,或是會貶值的,保值的東西很少。例如你買一部遊戲機,隨住技術發展,很快它又會被淘汰,變得毫無價值。iPhone 則可以套現,補錢換一個新的,但也補不了多少。更不用講你去買一支清酒,一頓美味的食物,它基本上就直接落腸,懂吃懂喝還算是經驗,如果只在享受,你的錢就很快交回商家。

當然我明白當人漸老,記憶系統也是會折舊的,但如果說是考車、學廚、學工藝,已經不說將來你可以拿它謀生,但肯定的事,所學到的東西,幾十年後仍然對你有用。投資自己,是怎樣也不會後悔的。


三,重點在平衡,不是做苦行僧,也不過份縱慾

說穿了,第二點普羅大眾做不來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太刻苦吧。都已三十幾四十歲人,還要學東西麼。學習曲線經常被人拿來作擋箭牌,那的確,以前的自己學東西必然比現在的快,但也不代表現在就要把所有錢花在娛樂及享受上高。我不反對別人買東西是為了娛樂及享受,前提是他們懂得分配資金。比較好的建議是留意一下自己每個月的人工花在哪,又幾多儲了起來,如果滿意自己的財務狀況,則用相同比例去對待這一萬元。

把每個月的人工,一小部份拿來享受,我不會反對,不過,如果概嘆自己儲不到丁點錢,或是耍賴儲完錢沒屁用,然後又每個月月光的話,長遠來說也不好。現在香港,是的,儲錢沒屁用,連首期也付不起,擺酒甚麼的一下子又幾十萬,又要被迫付巨債置業。但如果你懂放眼世界,你的錢總會有可以為你帶來幸福,理想生活的空間。還是忠告一下:調整一下自己用錢的比例吧。


以上是我一些小小的提醒。一萬元對很多打工仔來說是不多,不過也可以當作成理財的一個小訓練,習慣的建立還是重要的。我不是理財專家,這些東西我想大家都懂,只是,很容易會忘掉,我們的大腦是不好控制的,多巴胺來襲,沒有訓練過很容易扛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