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劇照

胭脂扣》的作者是有“香港言情小說第一人”之稱的李碧華小說講述了青樓女子如花與富家子弟陳十二少的愛情糾葛。1988年關錦鵬導演將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改編爲同名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巨大反響。從敘事角度探索《胭脂扣》電影版與小說版在敘述視角、人物性格、敘述層次方面的區別,我們可感受到電影與小說的不同藝術魅力。

1、敘述視角

小說常常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講述故事,這種敘述方式能夠自由表達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讀者通過小說第一人稱的敘述,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事件整個發展脈絡。電影敘事比小說敘事靈活,電影通過運動的鏡頭、生動的畫面影像來講述故事,這被稱爲“非人稱敘事”,“指影片敘事文本中沒有一種明晰可辨的敘述人聲音作爲敘事源出現”。

李碧華創作的小說《胭脂扣》採用了第一人稱(即男主人公袁永定)的敘述視角,通過袁永定第一人稱的敘述,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他與女友凌楚娟的感情變化,以及他對如花的朦朧感情。袁永定如其自我介紹裏所言那樣,是一個生活中不懂浪漫的人,爲此袁永定的女友經常抱怨。當一個穿着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梳着20世紀30年代髮髻的美豔女人出現在袁永定的報社時,袁永定在驚訝之餘深深被如花的氣質所吸引。在小說中,讀者跟隨袁永定的視角,一邊在時限內緊張而艱難地找尋十二少的下落,一邊回顧瞭如花與十二少的生死愛戀。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目睹如花對愛情的執着,袁永定受到深深觸動,自身的性格與對愛情的態度逐步發生變化,雖然仍是生活在現實中的物質香港市民,不會像如花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人一樣可以爲愛殉情,但開始珍惜與女友的感情,感受到了對方的重要性。

關錦鵬導演的電影的藝術特色之一是女性視角,《胭脂扣》就是以青樓女子如花的視角展開。但並不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而是採用非人稱敘事,即一種“零度的”個人化敘事方法,以鏡頭的交替轉換來進行電影的敘事,將更多的鏡頭放在如花身上,突出這個女性的愛情悲劇。梅豔芳扮演的如花與張國榮扮演的陳十二少是影片的主角,袁永定與阿楚則成爲電影的配角。如花這個多情的紅塵女子,在陽間尋找十二少遇到種種困難,幸而有袁永定與阿楚幫忙化解,雖然電影最後是一個悲劇性結局,但通過鏡頭,電影塑造了一個豐滿的悲劇青樓女子的形象。

通過對比《胭脂扣》小說版與電影版的敘述人稱視角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作家李碧華與導演關錦鵬在人物形象刻畫方面有所不同。李碧華以男主角袁永定作爲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可以從他的視角見證如花與陳十二少的悽慘愛情故事,體悟男主人公袁永定對愛情的重新思考。關錦鵬通過如花這個女性視角來展現其悲慘遭遇,更能夠引起觀衆的同情。

2、人物性格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小說與電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揭示人物心理動機、透視個體精神靈魂、沉思人生哲理方面,小說形成了一條清晰的縱深寫作思路。”小說採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讀者通過小說的心理描寫,能夠清楚地把握男主角袁永定的性格與對待愛情態度的變化。

袁永定原本是一個有足夠“定力”的不夠浪漫、不夠體貼的香港普通市民,在沒有遇見如花之前,他生活在狹小的工作圈裏,得過且過地掙取一份安定的工資,對生活與愛情都是隨遇而安的態度。這種生活狀況正是這一代香港青年身上所普遍存在的現象。袁永定一次次心理糾結,告誡自己不要多管閒事,不要覺得這個貌美的女人可憐就違背了自己的處事原則,但是如花的苦苦哀求與堅持感動了袁永定,使其最終決定幫助其找尋十二少的下落。在袁永定決定幫助如花的那一刻開始,他的性格與對愛情的態度已經開始轉變。面對強勢性格的女友阿楚,袁永定以前是完全無法應付他們之間的吵架,但是在瞭解如花的感情經歷後,他開始珍惜與女友的感情,吵架後能想到買禮物哄女友開心。可見袁永定因爲如花的影響,已經在逐步改變,變得更加有男性的責任擔當。

在電影《胭脂扣》中,如花的性格特徵得到清晰的展現。妓女身份不容許她動真情,但當真愛來臨時,如花義無反顧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即使她給十二少下藥一起殉情,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要守護這份感情,這一行動表現出一個內心柔弱的多情女子的無奈。影片塑造的陳十二少是英俊多金的富家子弟形象,他對如花展開了浪漫追求,讓如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影片中陳十二少的性格處於隱藏的狀態,觀衆看到的是他的表面,但對於他的內心我們無從得知。當影片最後告知觀衆十二少苟活並且結婚生子,驚訝的觀衆才知道陳十二少是一個貪生怕死、對愛情不忠的人。陳十二少渴望自由的愛情,但當面臨生死選擇的時候,他退縮了。他被搶救過來後,不是選擇自盡去捍衛曾經與如花的誓言,而是寧可苟活一輩子。

袁永定與阿楚在影片中的性格不如小說所刻畫得那麼飽滿,在電影中他們是如花的幫助者,配角的身份讓袁永定的老實善良和阿楚的潑辣熱心腸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因爲電影時長的限制,導演不得不選取最爲重要的故事情節來表達電影的主題。我們在觀看電影《胭脂扣》時會感到劇情發展有些急促。急於展現一條完整的感情線,而加快故事的發展速度,忽略故事的完整性,成爲電影《胭脂扣》的缺點。

小說有足夠的篇幅去豐富每一個人物性格,也有足夠的時間去闡述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小說改編成電影后,人物性格往往沒有小說裏的人物性格那樣豐滿,觀衆無法深刻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3、敘述層次

“在敘事學中,任何敘事都不可能在同一虛構層次上水平進行,任何敘事文本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敘述層次,一爲虛構事件層次,一爲敘述事件層次。”“在現代小說中以敘事層次來塑造人物早已有之。主敘述層、次敘述層、更小的次敘述層構成了性質各異的互文關係。”因爲電影與小說屬於不同的藝術種類,小說經過電影改編後往往會產生主次敘述層顛倒的現象。

小說《胭脂扣》經過電影改編後敘述層次就發生了轉變。在小說中,主敘述層是袁永定與女友幫助來陽間尋找情人的如花。次敘述層是通過如花的回憶講述當年如花與十二少的愛情故事。在主敘述層上,小說着重突出找尋十二少的過程艱難。袁永定去大會堂圖書館查資料被當成色狼。袁永定對如花的事情如此上心,引起女友阿楚嫉妒,與他發生爭吵。袁永定參與“3877”車牌拍賣找尋線索,卻因車牌號要價太低無法拍賣而導致線索中斷。最後在一家古董店裏的泛黃的《天遊報》中發現線索,原來陳十二少依然苟活在人間。在如花心碎不已準備放棄找尋十二少時,袁永定通過BB機找到了十二少的下落。最後的結局是如花落寞地隨煙消逝,至於如花與年老的十二少是否見面,作者留下空白讓讀者自由想象。

在次敘述層上,小說通過如花在陽間給袁永定講述自己的經歷,讓讀者瞭解她與陳十二少之間的感情糾葛。讀者在閱讀他們之間的生死愛戀時不會產生過多的同情感,因爲在小說中十二少最後選擇跟如花分手,如花說是與十二少相約去殉情,實際上是如花給十二少吃了能致命的藥。看到如花爲愛失去理智,讀者更多的是爲這個傻女人感到不值。在電影《胭脂扣》中,關錦鵬從女性主義的視角來講述故事,他所要展現的是如花與陳十二少的殉情愛戀,因此主敘述層是如花與十二少的愛情回憶。導演用詩意的畫面將十二少的一顰一笑、如花的一舉一動細膩地展現在觀衆面前,讓觀衆感受到如花執着卻心狠的一面,看到十二少懦弱卻不失真情的一面。導演並沒有想要去歌頌如花而一味地批判十二少,而是讓我們意識到,在愛情面前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真情在無法抵擋現實時,兩個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來紀念曾經的愛情。

在次敘述層上,因爲電影時長的限制以及電影突出重點的需要,導演縮減了找尋十二少的過程,用快進的鏡頭將7天的時限很快過渡到最後期限。電影也將小說“3877”的約定改成“3811”,讓如花在3月8日晚上11點11分在老地方等十二少。筆者認爲,導演如此改動是想要營造陰森奇詭的氛圍,來渲染如花的女鬼身份。當見到當年那個她曾經爲之放棄生命去守護的人成爲眼前這個醜陋的皺巴巴的老頭時,如花心如死灰地將愛情的信物胭脂扣放在十二少的手上,在煙霧中消失。

小說與電影在敘述層次上的不同,讓讀者與觀衆的關注點有所不同。在小說中讀者關注更多的是主敘述層上找尋十二少的困難,電影讓觀衆將視線集中在十二少與如花的悽美愛情上。因爲小說與電影的受衆羣不一樣,作家和導演的出發點不同,造成小說與電影藝術表現手法上的諸多不同。

4、結束語

李碧華創作的小說《胭脂扣》在給讀者展示一段悲情故事的同時,拋出一個現實問題,現實中的情侶在面對感情的挫折時,會不會通過殉情這種極端的方法捍衛所謂的愛情,通過香港市民袁永定與阿楚的現代愛情觀,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關錦鵬導演的電影《胭脂扣》,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突出的是如花與十二少這段奇詭的悲劇愛戀。通過閱讀小說與觀看影片,我們能夠在敘事層面感受到小說與電影側重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藝術魅力。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早已成爲當下文化傳播的一種普遍現象,比如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芳華》,引起了文化界、電影界的廣泛關注。儘管由於電影時長的有限影響了小說故事的完整性,人物的性格也不如小說中的豐滿,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電影對小說不同程度的介入,對電影和學起到雙向促進的作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可以讓更多觀衆關注到小說本身,小說藉助電影的宣傳逐漸讓更多人接觸,而不侷限在一定人羣的視野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利於文學作品的大衆傳播。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https://bailushuyuan.org/novel/traditional/reviews/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