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的囚徒
4月2日,周六,晴
在昨天浦东如期解封的希望落空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但这次已不抱希望,这样反倒让自己轻松了许多。
我们小区3月24日开始封控,起初只说两天,但两天后等来的是继续封控至28日18时。期限未到,27日晚8点就迎来了上海从次日起史无前例地划江封控的消息。原本浦东说是4月1日解封,但最新的说法是继续封两周。
我们小区原本一直都全部是阴性,按理是2+12天管控区,但今早得知一个坏消息:终于出现了一例阳性,另有一位核酸结果尚不确定,不论如何,一例阳性就是整个小区陪绑坐牢,7+7天,足不出户。
谈起此事,我问Suda:“那现在这是从3月28日算起7+7天?还是今天算起?”她刷着手机,头也不抬,叹了口气:“你现在就不要咬政策了,政策时时在变,你现在只能是:听居委会安排。”
明天已逐渐丧失意义,只能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但在“足不出户”的禁令下,困守在这楼道里,日子也寡淡无味。
中午写完了《等待解封的日子》这篇疫情日记,Suda读后说:“我说句实话,你别生气啊——我觉你写得没之前好看了。你夹带提到的那些段子,虽然也是当下现实,但我作为读者,可能早就看过了,真正想看的是你对生活细节的记录,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你很少写到。”
她说得对。当然原因也很简单:来来去去就在这斗室之中,虽然说起来也还能吃能睡,但每天的生活就像脱水的面包,难以下咽。可能这种“不好看”本身就是生活现实,我没办法把它变得多么可口。
不知道为什么,今早我还有点嗓子疼,老大也有点不舒服,裹着被子起不来,平常他很少睡懒觉。可能都只是昨天着凉了,但在疫情的当口,天天都收到短信说,一旦发现头疼脑热,都得按规定上报。幸好,中午第二次抗原试剂送到,全家都是阴性。
今天的爆炸性新闻是网上流出的一段长达20分钟录音,那位浦东疾控中心专家向市民给出的说法信息量巨大:健康云不准;去方舱不如居家隔离;本轮上海疫情无死亡病例,无危重症,轻微如流感。
和朋友们谈起,不少人都有一种预感:在这一录音的基础上,对疫情的社会新共识可能正在成形。吃了这么多苦,终于有更多人开始意识到,使我们陷入恐惧的并非病毒,而是恐惧本身。
4月3日,周日,晴
早起,嗓子疼消失了,还好,只是虚惊。实际上,如果不被隔离又不连累家人,就算是感染奥密克戎,我也并不害怕。
妈妈打电话来,因为今天是我阴历生日。全世界只有她一个人还记得,连我自己都全然忘了。从小都是过阴历生日,但近些年来逐渐习惯了阳历,加上封城后每一天都过得差不多,连阳历都需要每天记点什么才清楚,阴历就更不必说了。
她吃了一碗馄饨面,“想到今天是我儿子生日,虽然是非常时期,还是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镇上在解封两天让大家买菜后,又封路封超市,反反复复,人心惶惶,好在乡下至少可以在村里自由走动,总是比上海好多了。
我跟她说,安心,我们这里也都够吃,情绪也会自己宽解。她笑笑说:“嗯,我知道儿子报喜不报忧,不过我担心也无能为力了,只好大家各自放宽心,自己安排好生活,对吧?”
人与人的情感联结,本不应被封控所阻绝,此时此刻,倒是更需要了。师妹在微信上说,她心情低落,因为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原以为他是关问自己被封十几天来过得如何,却不料只是为了要钱。她情绪崩溃之下,哭着说:“这么多年来,你有关心过你女儿在上海过得好不好吗?”
和我通话时,她已平静下来了,只是觉得伤心,想想这也不叫不关心,只是冷漠,“对他人感受的习惯性无感,因为他也是这样被对待长大的”。没有想到,在封城之下,自己被迫独立,但却又需要更坚强的神经,才能面对这个庞大的世界。我知道,她其实是非常需要情感联结的人,但这种创造联结的事,就算道理都懂,还是得自己耐下心来去做。
我们这个社会,有时显得非常奇怪:一方面,你想要的情感联结,即便最亲近的人,也常常给不了或不肯给;另一方面,有时你不想要的牵绊,却又摆脱不了。
连日来各地驰援上海,看到有人自嘲:“我们上海人本来都已经躺平了,又被全国人民硬生生扶起来。”可能不用等疫情结束,这就又会激起全国各地对上海的恶感:它明明享受着优待,却又摆出“我不需要这种帮助”的姿态,而此前自己却又控制不住外溢,影响了他人——在一个人情社会里,这看起来显得既自私又不知感恩。
大量上海的阳性感染者,正被转运到邻近的江浙各地安置,听说附近的老新村因为感染者太多,都去“集体旅游”了。我也把一些最新转运江浙隔离的信息发给需要的朋友,他笑:“这下终于可以出沪了。”
昨天下午坊间一度盛传,上海将于4月18日完全解封,理由是上海迪士尼已预售从这天起的门票,“别的不保,迪士尼一定会保”;但今晚迪士尼官方辟谣了,仍未定。这或许是个谣言,背后的心理却是真的:人们想抓住一切蛛丝马迹,来判断那个期待的节点到来,因为他们实在没别的可相信了。
晚上8点,和聂日明对谈了一场《疫情再临:核心城市的应对及长期影响》,这也是“维舟读城”项目第一场线上对谈。说是对谈,其实更像是我采访他。我很同意他的判断:“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只是身陷眼前的泥坑里,还得为疫情过后的生活做准备。
4月4日,周一,晴
昨晚半夜都快12点了,被叫醒下楼拿牛排。现在团购的单子太多,何时送达也无法保证。老二无肉不欢,已经叫了好几次,太贵的我们也下不了手,这次买的还是比较便宜的那种,每块20元。
一早,另一大包蔬菜也到了:番茄6个, 青椒6个,黄瓜4根,胡萝卜3根,西葫芦2根,106元。别的倒也罢了,青椒涨价不少,20元一斤。
封城之下,绝大部分上海人也顾不上那么施施然,都在抢菜。由于在电商平台上很难抢到菜,现在蔬菜都俨然成了围困期间的临时货币,有段子说985高校研究生愿意教邻居孩子来换两颗青菜。现在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物资(听说堆积如山),而是市场的流动性遭到阻断了。
在小区邻里群里有人提醒:有些新村已发现有冒充蔬菜团购人员进入小区业主群进行诈骗的违法行为,具体手法是在业主群里发布信息,谎称有蔬菜货源,满200元可以配送至小区,但需要预付货款,等支付后就卷款退群。虽然提醒者说“请各位业主参加团购时注意甄别,谨防上当受骗”,但说实话,人们可能也很难甄别——当然,这也是国内常见情形,出事后,想的不是如何在机制上完善,却要求个体自己承担风险。
Suda把我拉进了“楼组买菜和核酸检测通知群”,现在只能靠楼组里自助,在同一个楼道里生活了十多年,我本来从未加过哪个邻居的微信。一些小区居民在存货消耗得差不多后,不得不退到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邻里之间资源搭伙,比如东家有土豆,西家出猪肉,拼出一个猪肉炖土豆。本来这种在狭小局促之下尽量利用资源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之一。
看到有个段子简洁形容了上海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核酸:阴
天气:晴
身体:圆
菜:缺
黄昏,下楼做第五轮核酸,现在不同小区的核酸检测还是按风险等级分的,可能有20混1、10混1、5混1、三户混1、一户一管、一人一管。我们这两次做的看来都是一户一管。三分钟就完事了,但这是连日来难得白天下楼,看到湛蓝的天空,监控摄像头之外,一墙之隔就是另一个世界——当然,或许也和我们这里没什么差别。
4月5日,周二,阴
清明节。往年这是上海周边道路最拥堵的节假日之一,因为都要出城去扫墓,今年则前所未有地寂静,有人说:“这该死的疫情已经影响三界了:天上的上不了香,地下的烧不了纸,活着的挣不了钱。”
表姐发给我看一个新编段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没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没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关门;
牧童遥指杏花村:封城。
在一段视频里,有一位上海老阿姨伤感地说:“今年清明锡箔也没买,烧也不好烧。”旁边的老爷叔宽慰她:“我说啊,今年这个锡箔不要烧,烧了他们也收不到,快递都没了。他们下面也要封的,上面全是阳性,他们难道不要封?下面都是阴性。”
今天测了第三次抗原,当然仍是全阴。我们的生活就困在这不断检测、抢菜的反复循环里,实际上已经谈不上什么“生活”了。这两天来看到网上很多人说,上海人还是没吃够苦,还想着生活的品质,想要“优雅”,这不过是矫情。正因此,我想有必要写一篇《他们只是想活出人样》,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能力,并不值得夸耀。
并不意外,有读者留言说,那只是你还没被逼到那个份上,“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但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怨念,好像就觉得“体面根本没用,等到你也被逼到像动物一样活着就知道了”。
因为几乎不筛选留言(平台管理员会帮我筛),我公众号的留言区里,常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也一向无所谓。但我得承认,在被封了这么多天下来,我也变得比以前烦躁难忍了,今天看到有人揶揄我“大佬别写这种引战的文章了”,“关注点别的”,正在吃饭,不胜其烦,终于忍不住怼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烦?我写什么还要你管?”
静下来也有点沮丧,和朋友说,那一瞬间真是想冲口而出,因为老有人这样“劝诫”,写什么本来就是我的事。朋友在微信上露个笑脸:“你老这么好脾气,正常的攻击欲憋着不发才会憋出问题来。我老同学在闵行被封了20天了,说自己已经变得比以往毒舌多了,我支持你也毒舌一点。”
我隐约感觉到,在这次疫情过后,社会情绪可能会极化,一部分人更加紧抱大腿,而另一部分则放弃幻想,此时温和中立者将处境艰难。从理智上说,我本不应推动这种极化,但在现实中,当遭受谩骂、威胁、误解时,我的耐心已不如前。尤其是看到人身威胁的,我以往还可能不当回事,现在毫不犹豫地当即拉黑。
即便如此,日子仍然过得压抑。昨天下午,《纽约时报》记者问我,能不能谈谈上海疫情,我婉言拒绝了,但同意可以引用我公众号文章。去年11月“时空伴随”时,她们采访过我一次,虽然最后只引了一句话,可能看到的人都不多,但还是有不少亲友紧张地告诫我“千万别再接了”,这个时间点,外媒太敏感了。我的沉默,本身就是疫情中的生活现实。
4月6日,周三,晴
被封第14天了。满两周纪念。
妈妈问我,两个孙子过得怎么样了,“兄弟俩这段时间确实难受,毕竟是小孩,大人也感觉不是味道。”
孩子们在家里除了上网课,无事可做,老二不时要和哥哥闹,往往一个没注意已经扭打在一起。有时是游戏,有时就弄假成真。为了让小男孩发泄下精力,这两天Suda让他们帮忙和面,做饼。老大之前就很熟练了,这次老二也开始学了,因为要不然他太无聊了。
不时有读者为我担心,问我过得怎么样,甚至有一位去年在洛阳的访谈者(已经成了朋友)说,要不要给我寄点东西,我说没事,要是公众号多日不更新才有事了。
其实福州的岳父母也说了无数次要寄东西,问题是快递已停,也接收不到,老人唯恐我们没吃的,以至于我们现在养成了新的习惯:每餐都拍照给他们看,以示我们还没断粮。
虽然一时无断粮之忧,但我今天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家里的日用品也快耗尽了。卷纸、洗衣粉,大概还能撑一周,但一周内大概率是无法解封的。之前光顾着团菜,都忘了这些生活物资也是会耗尽的。所幸找了邻居,这些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晚上,群里都在转发今天的三件事:阳曲新村核酸时,一位老人在争执中猝死;浦东防疫中,一只柯基犬被打死;最不可思议的是虹口彩虹湾,一位32岁的女子感谢外卖骑手给自己患听障的父亲送餐,给他手机充值了200元,竟在微博上被网暴“太小家败气”,承受不住,跳楼自尽。
就在不久之前,这些看起来都还不可能发生在上海,但现在如此密集地发生,这座城市,在3月28日之后的短短十天内,已变得如此陌生。当然,如果这能在上海发生,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在国内任何一座城市上演。这不能不促使我去想,我们原先的生活现实,是否才是不真实的幻象。
4月7日,周四,晴
妈妈打来电话,她说乡下也是条条路都封,连小店都不能开,“再这样下去,老百姓没饭吃,到最后同一天烧羹饭”——“烧羹饭”是崇明方言,即是“祭奠祖先”。
我劝她安心,崇明还好,上海也不可能一直这样。但说的时候我就很清楚,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因为一个我们自己也害怕自问的问题是:其实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也毫无办法。解封就像封城一样,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
封了多天,但小区里的阳性却越来越多。今天接到通知,7个门洞都出现了核酸异常组,居委会要求相关楼组志愿者暂停志愿服务。
昨天是第六轮核酸,今天又要做,大概是考虑到集中核酸检测反而造成人群感染,今天下午不再在小区活动中心检测,而是分散开来,做核酸的医护人员两人一组,我们楼道的就在一大丛樱花树下。
连日来不断核酸、抗原,很多人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说实话我也有点晕,今天终于看到一个解释:
今天你的小区安排做抗原,说明小区近5天没有阳,情况良好或许解封最早;若是今天安排做核酸检测,说明小区有阳但病人已经拉走,眼前并不存在疑似病例;如果你的小区今天什么都不查,说明小区里有阳待转运及疑似病例未理清,解封更须等待。
不管怎样,结果都是“等待”,这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磨砺,但这其实也是在浪费生命。在下午排队做核酸时,小毛看到远远的香樟树上有乌鸫的鸟巢,可惜没带望远镜。Suda笑笑叹了口气:“多好的天气,我们本来不应该窝在家里啊。”
夜里,志愿者发了一箱物品,包含5斤米、一包挂面(900克)、青团6个、1桶油(1.5升)、1瓶酱油(500毫升),值得注意的是米、面、青团都是由浙江企业提供。每家都是这么一箱,不知人多的人家够不够吃。
和朋友聊起,闵行也发了米和菜,他说:“我想发米是要有长期考虑,发蔬菜是要我们准备过苦日子啦。”
不管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都在被定向投喂。
4月8日,周五,晴
在家关了好多天,感觉已如困兽,虽然每日都还在写稿,但坏消息应接不暇,自感状态也不太好,不能不想想如何振作起来。
此前一个多月,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肩颈不免酸痛,现在又不能外出,每天时不时要做做肩颈运动。今早天晴,又把被褥都拿出来晒了,Suda笑我是“晒被子爱好者”,但那至少也让自己睡得安稳一点。
把书房过道里堆积如山的书也整理了下,分类堆放到新书架上。此前一直腾不出手来,总觉得这是优先级很靠后的事,顾不过来,但不清理它,书房也始终有点乱,都不免影响心情。
今天楼组长发放抗原试剂,第四次测试。下午我们家的一大包菜到了,123元,也是她在摁门铃。她是外来媳妇,嫁到这里多年,孩子都四年级了,这次也忙得不亦乐乎,各种通知都是她这里经手。我们也都过意不去,菜来了,群里吆喝一下就好,我们下来一起帮着分。
实际上,上海人很不喜欢彼此欠人情,但经历了这样的封城,就算不想欠,也还是欠下了。
4月9日,周六,晴
一早第五次抗原测试,全阴。午间又第八轮核酸,还是在樱花树下,虽然都测得有些烦了,但另一面,这竟又让人隐隐有些盼望,因为这是仅有的合法下楼放风的机会,就算做完了也还是可以在小区花园里坐会吹吹风。也难怪古代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性,那么盼望去烧香拜佛的仅有几个日子。
疫情反反复复,总也不见好。旁边楼栋的39号,昨晚听说转运走了一对老夫妻,家里只有95岁的老人独居,小区邻里群里有人追问:“不知道居委会如何跟进照顾的工作?”
午后,Suda要把书房里的沙发搬到客厅里来,因为一直放在书房里也利用率很低。她每隔一阵就想把家里的布局调整一番,而我是个很不愿意调整的金牛座,但既然她都提了那么多次了,也不能不配合。
这个双人沙发太大,我们已经忘了当初是怎么塞进书房的了,即便已经清理了书房过道里的书,还是不行,不得已大动干戈,拆卸开来,再到客厅里组装起来,忙了一身汗。
她坐下来,满足地笑了:“好舒服啊,这才是生活。”
4月10日,周日,晴
菜价涨了。矮脚青菜,原先也就三四元,封城初期6元,今天看到是11.8元了。这次也惊诧地发现,楼里不少邻居原来还是挺有钱的,因为那个楼道买菜群里,每天都有不少团购接龙,很多上等牛肉、北极虾之类,感觉我们都下不了手,但很快就凑齐了好几家。
今天Suda给了上次送菜给我们的邻居小赵家自制的吐司,给了101室一斤面粉,又帮202室打印小学作业——她家女儿上四年级,很好的小学,但作业不少,小区封了以后又不能外出打印。
Suda抱了几个橙子回来,我问:“哪儿来的?”她笑:“202给的。我不要收她的钱,她就塞给我一堆橙子,这橙子还很贵呢。”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看到他们在群里接龙买的呀。”
不知为什么,想起那位中法混血儿鲍若望在他的回忆录里写的,在监狱里,“友谊的观念和个人自由的观念,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是多年后我发现的一个有讽刺意义的事实。”
就像这次也有朋友发现的,这或许长远来说也未必全然是坏事:为了活下去,人们在紧急状态下被迫恢复了自组织能力。
4月11日,周一,晴
按原定的封控计划,今天原本是解封的日子。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这两天来上海启动了全市核酸筛查,截至昨天上午8时,共采样2512万人,已完成检测2152万人,其中结果异常25996人。各区将根据检测结果分级,或继续管控,或作为防范区解封。
我们小区看来还遥遥无期。一早得知,又有一家抗原阳性,邻居们在群里都完全不能理解:“咋越做越多?都是怎么冒出来的?”“交叉感染还是什么?”不仅如此,查出来阳性的门洞也并不毗邻,看楼栋分布,没什么规律可循。
全市有7565个防范区居民解封,但从流出的一些通告来看,很多“防范区”也是假的,仍然相当严格。真正解封的,听下来只有远郊的崇明岛,因为崇明原本就与市区联系最弱,病例绝大多数又集中在长兴岛上的造船基地,本岛其实寥寥无几,加上地广人稀,也不会在密集人群中传播,容易清零。
下午3点,崇明城区正式解封,听说老城堵得水泄不通,宛如狂欢节,到黄昏已出了不止一起车祸,甚至乐极生悲,有一位骑电动车的不幸身亡。妈妈说,我们镇上还未完全开放,但想必也快了。
吃晚饭时,Suda忽然停筷感叹了一声:“你说我们当初要是及早逃到崇明乡下该有多好?”老二班上就有同学一家是这样,学校刚停课、还未封小区的那一周就回了崇明老家。
怎么说呢,这可能就是历史关头的抉择,有时哪怕作出正确抉择的人,当时也没料到自己的幸运,机会窗口稍纵即逝,甚至没时间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只能依靠直觉的本能。
也许我们接下来还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但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作出正确的抉择,很可能在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究竟付出了什么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