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5攝氏度的氣候目標很重要?
來源:DW
作者:Ruby Russell
原文發布日期:2021年10月12日
節譯:全球化監察
按照目前擺在談判桌上的氣候計劃,全球平均氣溫會增加2.7攝氏度。 對地球來說,這比巴黎協議達成的1.5攝氏度目標要糟糕很多。
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們需要巨大規模的行動來保護氣候,且必須迅速展開。但是,談判桌上的計劃卻沒有達到要求。
2015年,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同意將溫度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2攝氏度以內,《巴黎協定》則追求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聯合國警告說,即使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實際承諾和其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現在得到執行,也只能使升溫幅度降至2.7攝氏度。
但是零點幾度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其實很大。全球正在進行的大量評估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研究,都印證了其中的區別。
隨著氣候引起的災難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發生,這個問題的規模似乎是無法控制的。 然而,雖然科學確實描繪了一幅暗淡的畫面,但它也表明,看似微小地限制變暖,就可以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保護大片土地不退化,並給其他物種一個生存的機會。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8月發佈的報告,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溫度已經上升了1.07攝氏度。而且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僅僅這1度的變暖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海平面上升的每一釐米都可能使數百萬人處於危險之中
以海平面上升為例。根據IPCC,1901年以來我們已經將全球平均海平面推高了約20釐米。
這聽起來可能不多,但已經迫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離開家園。根據孟加拉「國內流離失所監測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的數據,該國每年有數十萬人因低窪地區的洪水而流離失所。
研究氣候數據的網站Carbon Brief在2018年分析了70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科學研究後指出,如果升溫1.5攝氏度,我們將在本世紀末看到全球海平面上升48釐米,如果達到2度,則為56釐米。
雖然僅僅8釐米,但對數百萬人來說大有不同。 根據IPCC,海平面每上升10釐米,全世界就會多1000萬人受到影響。
一點點變暖意味著大量雨水
IPCC的最新報告指出,工業革命之前每10年發生一次的「極端降雨事件」,現在發生的概率提高了約30%。在變暖1.5度的情況下,概率會上升50%,而且事件的嚴重性也會增加——雨量會提高10.5%。變暖2度時,這樣事件的概率甚至會提高70%,雨量提高14%。
對於像印度這樣的國家,這意味著一個非常不同的未來。根據保險公司Munich Re的數據,2018年和2019年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該國700多人死亡和110億美元(95億歐元)的損失。
根據Carbon Brief,如果升溫1.5攝氏度,印度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增加3.5倍以上,升溫2度則增加近5.5倍。
更長、更乾的旱災
雖然地球上一些地區會變得更濕潤,但其他地區則會變得更乾燥,這同樣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IPCC在2018年表示,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而不是2攝氏度,意味著面臨用水壓力的人口可以減少一半。
在其2020年報告中IPCC表示,工業革命之前十年一遇的乾旱,現在發生的概率增加了70%。在升溫1.5攝氏度的情況下,概率會變為2倍;在升溫2度的情況下,概率則是2.4倍。
根據Carbon Brief,如果全球範圍升溫1.5度,乾旱的平均長度將增加兩個月,升溫2度將增加四個月,升溫3度將增加多達10個月。
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19年指出,由於乾旱和連續五年的不穩定天氣,中美洲「乾旱走廊」有220萬人遭受農作物損失影響。2020年2月,這一數位上升到近800萬——部分原因是大流行病的經濟影響加劇了「多年的極端氣候事件」,但也是2020年11月襲擊中美洲的Eta和Iota颶風的結果。
該地區的情況會惡化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我們採取的氣候行動。根據Carbon Brief,在升溫1.5度時,中美洲的平均乾旱時間將延長5個月,升溫2度時延長8個月,升溫3度時延長 19個月。
小數位,大風險
伴隨乾旱而來的是熱浪,併為近年來到處發生的大火——從加州到南歐、從印尼到澳洲——創造完美條件。IPCC說,將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而不是2攝氏度,可以將經常暴露在極端熱浪中的人數減少約4.2億。
如果說這些數位令人匪夷所思,那麼這些表面上很小的變暖增量所帶來的人類代價幾乎就是無法理解。被摧毀的生命、饑餓、無家可歸和貧困,意味著無法量化的痛苦。而且它們將以我們無法預測的方式加劇或催生政治緊張局勢,導致那些我們只能猜測的衝突。
可以肯定的是,當涉及到氣候變化時,表面上的小數位會造成大不同。
附錄:6個面臨長期洪災風險的城市
上海(中國)
根據美國獨立科學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研究,目前九千三百萬中國人生活的土地,到2050年可能會由於局部沿海洪水而淹沒。上海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預計將特別容易受到海洋洪水的影響,因為它缺乏海岸防洪設施。
河內(越南)
根據「氣候中心」的報告,越南超過3100萬人——幾乎四分之一的人口——現在生活的土地,到2050年會每年至少受到一次海洋洪水的威脅。 預計到那時,人口稠密的湄公河三角洲和首都河內周圍的北部海岸將受到特別大的影響。
加爾各答(印度)
到2050年,目前約有3600萬印度人居住的土地預計會因海平面上升變為易受年度洪水侵襲。西孟加拉邦和奧里薩邦被認為特別脆弱,東部城市加爾各答也是如此。 根據氣候中心的說法,在沒有堤壩等海岸防洪設施的情況下,海拔決定了海洋洪水可以沖刷陸地的程度。
曼谷(泰國)
目前,泰國10%以上的公民生活在到2050年可能會被洪水淹沒的土地上。 曼谷作為政治和商業之都(圖為2011年洪水期間),海拔僅1.5米,因此特別危險。總部位於香港的非營利環保組織 Earth.Org 繪製的地圖顯示,到2100年,泰國94%的人口將因洪水而流離失所。
巴士拉(伊拉克)
根據「氣候中心」的模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也極易受到沿海洪水的影響,到2050年可能大部分淹沒。專家預測,其影響可能會擴散到伊拉克境外,因為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移民潮可能引發或加劇地區和政治衝突。
亞歷山大(埃及)
未來洪水還可能導致文化遺產的消失。亞歷山大大帝於2000多年前建造了亞歷山大港。但是,這個擁有500萬人口的地中海城市大部分位於低窪地帶。Earth.Org 繪製的地圖表明,如果沒有防洪或搬遷計劃,到2100年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可能會淹沒。
--
📣📣我們有讀者群組了!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們近日在微信公眾號上開通了讀者微信群組,歡迎你的加入!
我們會在群中分享關於勞工和環保的各種資訊、文章、觀點等等。
歡迎群友進群來分享、討論、交流、交朋友!
希望大家進群之後相互友善,共同創建一塊進步、理性、有建設性的小小賽博空間。
(進群方式: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好友後,我們會將你加進讀者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