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 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文/賈選凝(北京出生,香港成長,現居台灣。媒體人、評論人,但其實正職是做學術,關注港台區域研究、比較政治及文化研究。)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2日)
3月1日,上海發現了一例本土新冠肺炎陽性病例,如今,上海的本土病例突破20萬。自3月底上海啟動「全域靜態管理」之後,全城物資短缺、缺醫少藥、物流陷入癱瘓狀態的怵目驚心場景,讓人十分不解:為什麼一個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超一線城市,會變成這樣?
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去理解上海的困境。微觀層面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在小區被封控、居民足不出戶後,家中的基本生活物資得不到保障。
因為有些被列為「重點區域」的街道從3月中旬就開始封控,而且只要小區裡有陽性患者,解封就遙遙無期,所以就像自媒體文章《是的,我快斷糧了》所指出的:從3月12日封控第一天算起,浦東有些小區實際上已經封了快一個月。提前囤貨很難囤超過一個月的物資,官方發的食物根本不夠吃,在網路平台搶菜基本搶不到。社區團購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也可能被退單;沒被退單,送到疫情重災社區,也面臨物業人手不夠沒人送上門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網上求助帖,都圍繞物資短缺展開。平日介紹讀書和美妝的博主,現在都在談吃飯問題。老乾媽辣醬、牛角麵包、腐乳、碳酸飲料,如今都成了上海人的奢侈品。
#上海疫情下的搶菜焦慮#的微博話題下,全是這些訊息:「每天只吃一頓飯。」「從正式封鎖開始11天了,物資只發過一次。」「大家每天生活在焦慮中,我們不知道明天沒搶到菜,後天還有沒有飯吃。」「只想吃口麵包,吃口魚,給孩子吃口香蕉。」
有錢卻買不到食物,買了也不一定能送到——這是幾乎每個上海居民每天要面對的最大問題。為什麼2022年的上海居然會發生這種事?
《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上海仍在努力自救》等文章其實都指出了問題所在。上海目前的防疫目標是壓抑「流動」,但一個25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突然切斷商業社會的正常流動,靠計劃體制配給物資,結果就是一塌糊塗。
物資只能精確到「戶」,而一戶可能住了五口,拿到的物資杯水車薪。於是市民只能「自救」。各個小區自發組織團購,不但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價格高昂是平時的兩倍,還要承擔無法發貨或配送的風險。很多小區居委會不鼓勵團購,所以誰發起了團購,就得自己負責分揀,再自己挨家挨戶去派送。
微觀層面上海的困境是:疫情傳播和物流運轉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全域靜態管理」就是為了落實「人不流動」,所以能從事物資分發的本來就只有極少數人,而且物流單位和快遞小哥進不了社區。社區之內,只能靠居委會、物業公司和志願者。一個住了5000名居民的大型社區,只靠幾位物業人員和志願者,根本無法完成配送。
另外,《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一文也談到,上海基層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很疏離的,民眾遇到生計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抽象的政府」解決,而是「找市場、找自己平時積攢的人脈」(也就是團購「自救」的邏輯)。上海的基層政府缺少應對天災人禍的訓練,所以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組建一個完備的物資應急供應系統。
而宏觀層面,上海物理性封城,被普遍視為「精準防控」的失敗。但其實精準防控為何失靈,本身就很值得討論。
3月初上海的「老年舞蹈隊傳播鏈」累積有8人感染,密接和次密接者約700人,卻進行了8.7萬人的大規模核酸檢測——而此前疫情兩年多來,上海和中國其他城市的最大區別就是不會動輒「全員核酸」,因為專業高效的「流調」,能第一時間找到陽性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但這輪Omicron疫情的擴散隱蔽又迅疾,「流調」已經不起作用了,又必須「動態清零」,就只能全員核酸。
包括此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帶來的經驗都是:面對傳播力極強的Omicron毒株,一輪輪大動干戈全員核酸篩查,反而會帶來感染風險,也就是所謂「核久必封,封久必核」。
上海封城之後,許多博主都指出,社區的集體核酸檢測現場沒有任何組織管理,讓所有居民都暴露在未知風險下。更有人戲謔:「一時之間都搞不明白到底是想清零,還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群體免疫了。」越測越陽永無止盡,沒完沒了做核酸,再不斷循環封控,成了惡性循環。
【本文未完,全文見《世界走走》: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124.咖啡桌、LINE群組、莫斯科駐台代表處:當家鄉陷入戰火,在台烏克蘭人如何行動?
125.南韓體壇的逆權女孩:從教練虐待、體制漠視、厭女霸凌中生還,她們結伴同行
127.吳媛媛專欄:瑞典的性別中立教養—「孩子們只是剛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類」
128.逃離烏克蘭
131.疫情是全世界女孩的危機,這是我們在烏干達所見證和努力的
133.孫小椒專欄:從「收容烏克蘭美女」到「俄羅斯前妻」:女性在父權國族敘事中作為本體和喻體
134.陳偉棻:一個遊牧者的入境大廳
137.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媒體,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晚報、週報與手帳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