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閲讀《以撒•柏林》一書,是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的著作。書如其名,是英國政治思想家 Isaiah Berlin(以撒柏林)及其思想論述的介紹。論Berlin 的影響,不得不提他在《自由的兩種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一文中對於「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與「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的區分,影響深遠,即使是今天學界有關「自由」的討論也會提及。在同一文中,Berlin更指出「一元論」(monism)是歷史中的極權主義背後之重要支撐 ——「一元論」所指的是唯獨自身是理性,異見者皆非理性的論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誠然,在Berlin的批判之中,首當其衝必然是蘇聯的共產極權。對他而言,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思想的是一種錯誤詮釋,使反對烏托邦的馬克思淪為「為達烏托邦理想可不擇手段」的極權思想之父。[1]因此,Berlin 提出「價值多元論」(value pluralism)為代之,但也同時承認追求多元在現實中的張力和限制,導致不能避免的「悲劇」。昨晚,讀到這個段落,感慨萬千,想與大家分享:

// 事實上,價值多元論所「承認為真」的不只是人作為價值的創造者,以及價值在本體論上是一種依附於人的存在物,也包括了價值衝突底下兩難抉擇的悲劇性。 首先,那意味著一個人並非只能認識一種終極價值,而且可能同時受到不只一個價值的牽引,例如一個革命家可能同時致力於「愛情」與「民族獨立」的追求。再者,一個同時致力於兩個價值的人,一但現實上不可能兩者兼顧時,悲劇性選擇(tragic choice)將是一種必要。

價值多元論是一種對於道德經驗的肯定,而承認了悲劇或悲劇性選擇其實也意味著:雖然價值的存在取決於人的承認其重要性與意義,一旦人們承認其中所蘊含的「非做不可」或說規範性(normativity)之後,心思意念將受其制約或牽引,不能任意取消(如果可以,當然不會有悲劇);換言之,悲劇的感受來自於,選擇之後心裡仍然繼續感受到那個未能實現的價值之牽引,是一種失落、對不起的感受,而不是因為已經落實了其中之一而感到慶幸與喜悅畢竟,被放棄的那一個並非因為被認定為比較不重要,或說在價值的競技場上被徹底打敗,而是因為現實條件上不允許同時實現兩個同等重要的價值。就此而言,價值多元論不僅承認了人們實際道德經驗的真實性,在強調悲劇性選擇的不可避免時,其實也是對於「人類處境」(human condition)的一種根本理解。//[2]

現實難當,確不容易,願我們抱擁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現實世界,鼓起勇氣,作自由的選擇。共勉之。

後記:一直很喜歡閱讀葉浩博士的文字。他不只知識淵博,還言簡意賅,總是能夠將深邃的哲學概念,清晰易明地表達出來。鼓勵大家搜尋一下他的網上文章去閱讀。

——————————

 [1]葉浩:《以撒•柏林》,(新北市:聯經,2018),頁 145。

[2]同上,頁 161–163。

[3]Photo from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