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愚蠢的,這是這篇文章的前提,但有多少人會願意承認這點?

自知無知

又稱為「無知之知」,這是來自蘇格拉底的觀點,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是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必備條件,為了體現這個概念的重要,蘇格拉底喜歡以公開找碴(無誤)的方式與人交流,嘗試要對方回答「什麼是善」、「什麼是美」的問題,並且敲打他們話語中的漏洞,不停追問,直到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

這邊碰到第一個問題是,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面對無限的知識,一個人的所知也僅是微不足道的渺小,但是反過來說,人沒有必要知道所有的事,大多數都是用不上的無用內容,除非要為了應付考試,其餘那些徒勞的努力,只是讓人走向另外一個,名為愚者的路。

於是有了追尋真理的人,與嘲笑前者,自己卻所知更少的人。

黑暗森林

這是來自科幻小說《三體》的理論,非常粗暴地可以總結成,由於種種差異,文明之間無法確認對方的意圖,而即使對方比自己弱小,也有可能後來居上,若是暴露自身的存在,就有可能被快速消滅,所以各個文明都需要努力隱藏自身的蹤跡。

使用黑暗森林法則只是方便說明,當然人跟人之間不需要互相毀滅......對吧?但是終究我們難以確知對方的意圖,然而在辨明對方意圖之前,早就不斷釋放出自己的訊息,如何談吐、表現、回應、以及知識涵養,這些是提供對方該擺出什麼姿態的依據。

關鍵在於在還沒釋出訊息以前,地圖上是滿佈戰爭迷霧的,但是一旦釋出訊息,黑夜燃起火光,敵我高下立判。

所以會變成以下狀況:

  1. 我們會希望表現出有知的姿態、或至少不是愚蠢的。
  2. 知識是無窮的,沒有人能擁有足夠的知識。
  3. 直接展現出知識,等同暴露自己的位置。
  4. 當你水準勝過對方時,自然對方摸不透你;當你水準不如過對方時,自然對方也一覽無疑。

悖論

這樣就形成一個悖論,「不愚蠢的人會承認自己的愚蠢;而不承認自己的愚蠢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可以這樣說,不愚蠢的人因為知曉自身的不足,而會語帶保留;相反蠢人因為把自己的想法都掏盡了,反而無所遁藏,一切攤在大眾目光下。

最後收斂一點,畢竟現實不是隨時都在賽局或戰爭,但是收斂自己的表現方式,其實能讓自己留下許多餘裕,簡單舉個例。

譬如說許多人會使用「XXX就是怎樣」的句型,像是「政府就是要照顧人民」可以說成「照顧人民是政府的工作」,前者說的是結果,這有可能失敗;後者說的是責任,是改善的方向,差別是過「」的宣稱會難以承受現實的失誤。


👉有光的地方【Facebook方格子MattersMedium|POT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