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损研究方面,也不是不存在障碍。如今战死者情报涉及到个人隐私,即使有资料,政府行政机关一般也不对他人公开。若毫无障碍将日本各县护国神社的战没者名簿汇总到一起,做成数据库对研究公开的话,战损研究面能出现决定性的飞跃进展。问题在现状之下没有这种可能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研究方法。关于日军的战斗损失,有多种记录存在。如作战档案中《战斗详报》的战死伤记录,军内各上级机关做成的损失统计表,战后编辑的各种部队史中的《战没者名簿》,战争中,各地方报刊刊载的乡土部队战死者速报等,都是研究的重要线索。由于有复数来源,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相互验证。还有一个重要的新方法,是最近开始摸索的利用政府《官报》的研究。在官报逐日的军人死亡公告(陆海军省的《战地其他死亡者》公告栏),和每年两次公布的靖国神社合祀者名单中,涵盖了各日,各部队,各种原因的死亡者。若经绵密的分析,归纳,对比作业,可以将八年抗战初期(至1940年)日军各部队,历次战斗中的战死者还原到趋于精确的程度。

关于军人死亡统计,存在以上触及的《战斗详报》统计,军上级机关的损失统计,政府《官报》数据,部队史的《战没者名簿》等各种统计数据。由于各个数据的统计目的不同,统计时间,方法,采样期间各有所异,所以结果不会完全一致。各种数据间经常可见差距。所使用时不能仅轻信一种数据,必须掌握各种数据,并了解其做成时间,做成目的和特征。种类丰富时可以进行交叉验证。这样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若问那种统计方法最可信?需要先了解各种统计资料的特征。下面,以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第一期台儿庄战役)中,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和第六十三联队的四种统计数字为例,介绍一下各统计的特征。

四种损失统计比较

一,战斗详报的统计数据。战斗详报一般做成在战斗结束后不久(战役后的休整时间)。做成时间最早,准确度高于战斗中的损失报告(电报,速报)。但也属于最初的原始数据之一,内容一般不会事后修正。即最初的数据即使不十分准确,也会一直保留下来。所以会有不少遗漏。遗漏的主要是做成时许多结果还未确定的部分(比如失踪者去向未定,战伤死者还生存中,调查不周的遗漏,记录时的笔误等),所以记录的数字一般要低于实际数字(参考上表)。优点是可排除战斗行为之外的死亡者。并有配属部队的战死伤信息。可以掌握每次具体战斗的大致结果。但不能掌握整个战略大局的损失(战斗详报一般来自联队级以下记录)。且此类资料由于日本的败战,大多散逸,保存不完全。

二,上级指挥机关的各种统计。此类统计的种类数量较多。本论中最先论及的 中国国内“台儿庄大捷歼敌11984名”,的定论,或笔者提示的毙伤敌14108名的数字来源,即是上级军,方面军调查的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战斗损失统计。特征是存在一个各部队上报汇总的战死伤基础数据库,并不断修正,完善。有需要时,按所需利用最新数据取样统计。由于在不断修正,充实,后出的数据,肯定比先出数据准确。接近,类似的统计也会有复数存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统计数据的时间。此类统计多属于师团级以上的大战役统计,还包括各种配属部队的损失,所以容易掌握战役全体损失。问题也会有一些遗漏,错误,对不确定事项(失踪,负伤致死等)也不会记录。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使用目的不同,统计取样时期多种多样,很难分割,达到数据使用者的目的。如本论中最难解的第五师团在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的战死伤区分。由于当时做表人没有此分割调查意图,所以现在虽有整体数据,却无法分割前后两期的结果。第五师团其他的佐证资料(第五师团的上报,统计)又不存在,所以造成今日台儿庄大捷(大战)战果研究面的困难。

三,利用《官报》数据。官报,即政府公告。其中也包括军内死亡者公告。由陆海军省按上报数字,确定死因后发表。数据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陆海军省的《战地其他死亡者》公告(每一至两日公布一次),二是同省提出的靖国神社合祀名簿(每年春秋两次)。公布的都是经过调查,核实后的确定数字。个人情报的信赖很高,很少有人,地名的错别字,和统计错误。统计方法是将前线部队汇总到管辖死亡者军籍的联队区(师管区)的死亡者数据,经确认后,由陆海军省前后分数次公开。先出为大宗可确定者,后为补遗。由于需要调查核实,所以公布时间最快也需半年以上,一般都超过一年。此类数据很分散,多为战斗,战役别,部队别。特征是有战死者的死亡日期。但所属部队区分不明。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将战死时间,姓名和出身地等情报等,与部队的战斗详报,联队史资料等核对)才能确定。由于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将校至二等兵,军属的上下顺序),区分各战斗也不难。合祀者名单,是将以上内容,按部队别整理归纳后,每年分两次上报的名册。每次约万人前后。没有战死时间标记,但所属按一定的规则,顺序排列。经分析,可知道是哪一个具体部队。由于需要合祀前的再调查,核实,精确度高于死亡公告。进行研究时,若能将两种资料交叉对比,会提高可信度。

可以说,若将此类资料汇总成一个大数据库,无疑在战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飞跃性突破。最大特征是可以将全部日军军人军属的死亡,按日期全部排列出来。这样还原某部队,每次战斗,或一次战役中每日的战死者会容易得多。

《官报》的战地其他死亡者公告栏

问题也有,虽数据全面,但不一定都是相关战斗的战死者。会包括同一部队分别行动,在别地区,由于别种原因的死亡者。统计对象是死亡情报,而不是战死情报。即结官报的统计结果,一般都高出实际战斗死亡(参照上表)。另外,由于情报分散(《战地其他死亡者》公告平均每日一期),隐蔽(没有部队番号),调查,分析,归纳时都需要大量精力,时间和绵密细致的作业程序,会出现作业中的人为错误(重复,遗漏)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是数据公布截止于1941年1月,统计期间截止于1940年前。靖国神社合祀名单公布截止于1943年9月。即可以利用的数据范围,仅限于八年抗战中的前三年。由于太平洋作战中日军大量死亡,纸张供应紧张等原因,官报中此类公告内容也随之消失。

四,部队史附录的《战没者名簿》。此类数据,都是战后编辑部队史时,旧军队关系者从战后的行政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和靖国神社,各地护国神社保存的战没者名簿类同。来自于行政单位(掌管遗族年金的部门)的军籍资料,自治体的户籍资料,旧联队区(师管区)的军籍资料等。并不是部队留下的记录。若作业严谨,此数据最可信。但作成目的是同样是掌握所有死亡者(战没者)数据,所以战病死,事故死,不确定者等也包括在其中(一般会有标注)。另外,由于没有统一作成标准,各部队史的统计方法也不同,有的缺乏重要信息。比如步63的联队史的名簿,按出身地区归纳,步10的联队史名簿中没有死亡地点记录(在另一种记录资料中有),甚至有的名簿还省略了死亡日期情报。所以也不是万能资料。且各种部队史中也不一定都有此类《战没者名簿》。有的仅为少数,现在亦被作为个人隐私情报对待,所以收集,使用面也有障碍。至少在日本国内是不能在研究中公开的。

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没者名簿,郭里集附近战斗中在纪官庄被歼灭的的第五中队一小队人员记录一目了然

   以上即为几种资料数据的特征。使用时必须掌握此特征,也不能仅相信,依靠一种数据。可以说,由于线索过多,又不一致,对某一大战役,作出完全一致的统计结果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若能充分利用多种数据交叉分析验证,可也得到趋于全面,准确的结果。

一面,中国军队方面,战史档案中也有比较全面的战损报告,统计。比共产党方面的情报透明得多。只是由于统计方法粗糙,又缺乏户籍,军籍等其它佐证,准确性面还存在一些疑问。来源也并不丰富,用多种数据交叉检证困难。但从方法面(战损研究)讲,即使存在此缺陷,现在也是唯一可以信赖的数据。尤其是其中的阵亡者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