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儿庄大捷的战果,战前国民党军队方面并没有自己的统计。有需要时采用的仅仅是宣传中的数字。如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军委政治部主任)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发言,或郭沫若所管的宣传口(政治部第三厅)提供的数据等,特征是统称“歼敌二万人”以上。宣传口管理者陈诚于1938年4月11,14日在香港《华宇日报》《畅论台儿庄歼敌情况(一)》的文章中,曾出示过具体的数据,称“战场敌死尸五六千具,伤兵约一千五六百具,俘虏一千余人,火炮七千〈误植,正为“七十”〉余门,战车四十余辆,装甲车七十余辆,汽车一百余辆”,云[i]*。都属于没有证据的宣传。

如前述,战斗中若不打歼灭战,不清扫战场,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死伤数。而在整个台儿庄附近战斗中,中国军将一部之敌全部歼灭的战斗,只有郭里集附近,关麟征第二十五师在纪官庄的一次战斗,包围歼灭了日军约一小队共37人,此外再无例证。所以,战斗中是无法统计战果的。许多国军将领的战果报告形式雷同,如“我军伤亡二百余,敌当倍于我”一类的推测。都是上级不会相信,战史中也不会采用的数字。出于以上原因,正规的,严谨的战史记录中,一般也从不记录战果,喜欢罗列战果数字的仅仅是共产党的御用战史[ii]

战后,由于政治和教育方面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增大,很多研究者开始关心各种“大捷”的具体战果内容。但由于不存在任何证据资料,此类研究根本无法科学地开展。不过是引用一些当时的宣传资料,之后的口碑等作证据。有关台儿庄大捷也同样,由于不存在证据,当事者的国军(台湾)方面,对宣传面的数字真否,也不像共产党方面那样热心。1964年中华民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的战史丛书《徐州会战/3》中,并没有一处提到歼敌数字。

对“台儿庄大战”歼敌数字研究的新突破,来自旧日军战史档案的公开,即日军内部的统计。中日邦交恢复后,特别是出现了中日间学术研究往来的可能性后,有关台儿庄大捷的歼敌数字,通过对日军档案数资料的考证,逐渐向一个具体数据靠拢,即本论提及的“歼敌11984人”说[iii]*。首见上世纪80年代,之后被学界认可并普及,不仅被导入台儿庄大战记念馆的公式解说文,也成为1997年《台儿庄大战五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调[iv]*。此外,国内有代表性的台儿庄大捷研究,如韩信夫的“歼敌万人左右”说[v]*,马仲廉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说等[vi]*也大致都以此“歼敌11984人”说为基础。

现在已成为“定论”的此数据到底来自何处?若调查核对可发现,出自1975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著的战史丛书,『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一书中。执笔者伊藤常男,当时是战史室调查员。伊藤在该书第2章《台児庄方面の作戦》的一节中,利用日军的档案资料详细考证了这次战斗。之所以详细考证的理由,是因为此战斗不久前曾在学界与军界发生过争议(参照本书第一章)。本书中,伊藤在“1938年4月7日坂本支队撤出台儿庄”一节的最后,引用了一个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做成的,第五师团(2.20-5.10),第十师团(3.14-5.12)的战死伤数据调查[vii]*。

期间中,第五师团 战死1281名,战伤5478名, 第十师团战死1088名,战伤4137名。

“歼敌”11984名(其中战死2369名),即此死伤数字的合计。

数据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引用。作为战史专家的伊藤本人应该知道此统计数据(2月20日~5月12日)超越了他所描写对象(~4月7日的「台児庄方面の作戦」=中国军所称的台儿庄大捷)的范围,而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在此期间也并没有全部参加台儿庄方面的作战(第五师团坂本支队在临沂)。所以此数据作为台儿庄方面作战的日军战损统计并不适当。推测伊藤当时没有精力研究,也没有收集到截止至4月7日的,第五,第十师团该当作战部队的战死伤统计(特别是台儿庄方面的统计),所以不谨慎地“借用”了此总数据代替。从文脉分析,其目的是为了驳斥以下中国军宣传口(军委会第三厅)的毙伤敌两万人说。

是役敌死伤二万余人,我缴获步枪万余支,轻重机关枪九百三十一挺,步兵炮七十七门,战车四十辆,大炮五十余门,俘虏无数。敌板垣及矶谷两师团主力业已被我歼灭[viii]

意在说明,若参考截止于5月12日的这一数据统计,也足以能证明中国方面主张的大捷和战果数据是不成立的。可是伊藤这个由衷,并没有被国人研究者理解,反而一举成为了台儿庄大捷的来自敌方的证据佐证。

“台儿庄大捷”,用语含义不同于跨地域的“台儿庄大战”(包括滕县,临沂,池淮之役),在国内一般仅仅指台儿庄附近的战斗。伊藤文中所考证,摆出数字力图证实的损失状况,也仅仅指的是狭义的“台儿庄附近战斗”这一段。但结果遭到了不谨慎的误用。伊藤提供的这个死伤参考统计,很快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注目,争相采用,引用,不加分析解释地导入截止于4月7日的“台儿庄大战”的战果中。并通过对用语的润色(将“死伤”变为“歼灭”),使其逐渐演变为今日学界公认的台儿庄大战的 “歼敌”证据。并没有人领会伊藤的使用意图,也没有确认过此资料的来源和调查对象期间。

伊藤引用资料的原件,按该书脚注,来自于防卫研修所藏战史档案中的『北支那作戦史要』第3章第4节「参考诸表」[ix]*。下图是其引用内容的原件,题名《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损害调查表》:

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损害调査表

按备考可知,是北支那方面军 (西尾寿造中将)参谋部第三课为了掌握 “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的损害情况而作的专门统计。统计截止于1938年5月12日(5D),和5月14日(10D)。此统计数据之后被日本陆军大学校内部教材《北支那作戦史要》采用。属于正式的档案文件。但如同后述,如何选择和解释这一统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3.4. 误谬所在的分析

首先应指出的是为什么引用者从此表中断章取义,只选择其中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的死伤数据?此两师团下属的两个支队,无疑是台儿庄作战的主力,但若不加算表中第百十四师团的168名,和军直部队的540名的死伤,亦不能称其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统计结果。因为此一作战并不是第五,第十两师团的单独所为。这里表示的“军直部队”,是指虽参加了作战,但又不属于师团管辖,而置于第二军战斗序列(所属)之下的各临时配属部队。从台儿庄攻略战的战斗序列和统计中,可得知内包括独立机关枪第六、第十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十、十二中队,野战重炮兵第第二联队等。这些第二军直属部队,以“配属”形式参加了“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另外,还有一部分方面军的配属部队,如支那驻屯军(此时称支那驻屯混成旅团)的炮兵,临时战车(坦克)部队,临时航空兵团各一部。虽直接参加人数不多,却是台儿庄战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支那驻屯军炮兵联队的一部(第三大队两中队,包括两门最新式的96式十五厘米榴弹炮和4门自动车牵引90式野炮)和临时战车中队(7辆89式中战车和5两94式轻装甲车),在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即台儿庄大捷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照表二)[x]。各种配属部队参加了台儿庄附近战斗,并出现损失事实,若参考以下步兵第63联队的战斗详报统计表即可得知[xi]*。

配属部队被记录在栏目后方

另外,表中出现的第百十四师团(末松茂治中将)是北支那方面军直属的四单位制特设(乙)师团,此时主要担任后方(既得的占领地,如曲阜,邹县,界河,临城及津浦线)守备任务。但其中的一部分4月8日之后接替赴台儿庄前线的第十师团长濑支队(步兵第八旅团,长濑武平少将)担任济宁,滕县,临城地域及津浦沿线守备。并在 “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吃紧时,将下属的精锐第66联队,直接投入到前线第十师团长的指挥下[xii]*。此部队虽和截止于4月7日的第一次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台儿庄大战)关系微薄,但从“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全两期)”的全部关联部队(包括后方守备)损失统计的作表目的上看,却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所以,如同表一所示,该表中各部死伤数的总计12742名(其中战死2530),才应是此此调查时,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各部队的死伤总数。

问题还在于前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损害调查表》,实际上也不是最后的统计,按表格备考栏中解释,数据的取样截止于5月12日(5D)和5月14日(10D)统计。此时,第二期山东南部剿灭作战还在收尾阶段,并未完全结束。第二军下令离开山东省南部战场的时间为5月15日,开始行动为17日前后。说明此表内容还只是一个在继续调查中的结果。日军的内部统计有一个规律,即时间越往后越数字越精确,调查单位级别越往上,数据也越完整。

若扩大调查范围,我们还可以看到对同一调查目的所作出的以下两个不同结果:

一是1938年5月10日第二军作出的死伤11102名的概数统计[xiii]*。作表者申明“其中一部分并不一定准确”,结果也只是一个“概数”。二是截止到5月14日第二军军医部的统计。在此,死伤数被合计为13209名[xiv]*,可见此时已超出了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截止于5月14日的调查解果12742名。

军医部的第三次调查

可见此前后,数据还在不断收集,充实中。前后不到一周,即出现了三个结果。截止于 5月10日的统计数据(11102名)可认为是最初结果, 5月14日截止的统计(本论引用数据:12742名)也只是暂定。14日的军医部统计的13209名(其中战死2623名),应是此期间内统计的最新结果。比较一下可知道,数天时间内,第10师团方面追加了84名,军直属部队等追加了383名。

之后,还有没有更新的变化?笔者经过调查,又收集到了一个第二军1938年7月中旬以后做成的综合统计表[xv]*,此表中出示的“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死伤统计又略有增加,总数为14108名。内死亡3171名,负伤10937名,包括配属部队战死95名,战伤330名。死亡数字的大幅度上升,是新数据的特征[xvi]

1938年7月中旬的第二军战死伤调查表

另外还有一个时间上更靠后出的第二军截止到10月下旬的综合战死伤统计[xvii]*。其中“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记录的数字(损失14108名)没有变化,即使用了7月做表数据的复制。

从以上几个统计表可看出统计数字的变化趋向,即统计时间越新数字越多。14108名是否是最后的数字不明。笔者未能发现新的统计。但从与官报记载的战死者数字比较(官报数字4167,前表3171名)判断,肯定也不全面。但现阶段由于没有别的数据存在,暂时以14108名为军最终统计数据。即若考察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日军的损失总人数为目的,至少应追溯到14108名这一结果,而不应断章取义地称为11984名。

[i] 《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台儿庄会战》台湾:国史馆,1984年,113页。

[ii] 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的第七至八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八路军表册》的《八路军总战绩统计表,八路军重要战役战斗战绩一览表》(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等。

[iii] 最先提出此数据的是殷廉等著《台儿庄战役概况》(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6月,55页)。后张宪文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97-500页)页采用了此数。殷廉论此时已注意到统计期间和徐州会战重叠之点,称台儿庄战役的死伤约为8000名左右,但此主张之后并没有引起学界重视。

[iv] 苗枫林主编《台儿庄大战和中国抗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其中13页的刘培平说,56页的张玉法说(引用他文),221页的高鸣论文都以这个数字为据。

[v] 韩信夫《台儿庄战役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4年第2期、75页。

[vi] 马仲廉《台儿庄战役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8年、第4期、136页。

[vii]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著、朝雲新聞社, 1975年、41页。

[viii] 郭沫若《洪波曲》(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66-68页。

[ix]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28200、北支那作戦史要 -北支那方面軍 3/3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5月3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425页。

[x] 北支那方面军配属部队的死伤,是否被计算在“军直属部队”的数字中不明。从统计作成者为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来看,推定方面军配属部队的损失也已算入其中。

[xi] 「附表其二十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54400、歩兵第63連隊 台児庄攻略戦闘詳報 昭和13年3月2日~昭和13年4月6日(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155页。

[xii] 「第百十四师団状况报告」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33200、北支那方面軍状況報告綴 昭和12年10月25日~昭和14年6月2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364-370页。

[xiii] 「第5、第10师団损害调査票(概数)」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32500、北支那方面軍状況報告綴 昭和12年10月25日~昭和14年6月2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57页。 

[xiv]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27700、北支那作戦史要 -北支那方面軍 3/3 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5月3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333页。

[xv] 「第2軍戦死傷表 自昭和12年8月下旬至昭和13年7月中旬」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4300、第2軍の作戦関係資料 昭和12年8月~13年12月 (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此表时期分割并不严谨,称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否为笔误不明。从作战名看,应是前后两期合计,数字亦接近。

[xvi] 此表统计期间区分并不严谨,称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下栏徐州会战又称4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何如此分割理由不明,笔者考虑可能是笔误。(此调查表主要目的不是求期间区分数,而是所有战役中的损失总数)。

[xvii]「第二军战死伤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5900、第2軍の作戦関係資料 昭和12年8月~13年12月 (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485-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