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清明,沒有去拜山,但整天下來竟不知不覺提到了兩位亡者,還在電視看到曾讓我哭得稀里嘩啦的、讓我想起另一位亡者的《Coco》。沒有看,因為不敢再看。而我媽也不經不覺「救」了一位觀音回家,與她的父親當年有異曲同工之妙。

嫲嫲生前住的公屋,明日便要被政府收回,所以他們都上去收拾拜祭。嫲嫲屋子裏向來有個香櫃,放了觀音和佛,放了爺爺的黑白照,逢年過節我們都要拜上一拜。其他姨拿了多子佛回家,而那觀音像卻無人問津。這觀音像,放在膠盒裏面、背後有光纖類物質的發光裝飾,沒有人擦過,積了很多香灰。反正就是有一種廉價感。

結果就被我媽拿了回家。

她說,沒人要這觀音,明天收屋還不是會被人丟了,還不如拿回家放到櫃子裏。

想起她曾說過,當年文革破四舊,公公偷偷把村裏小廟的土地公「救」了回家,一直藏著。直到文革結束,它就一直被供奉在三樓,花果、香火每日不斷,我們每次回鄉都要上去拜拜。她說,也許公公能活得那麽久,大病小病都逢凶化吉,都是這個土地公在保佑。他是有一點佛緣的。

於是我跟我媽說,這樣,真像公公當年救土地公回來一樣。

她那一刻愣了愣,笑了笑,沒有說話。

然後她就把觀音從困了幾十年的膠盒「解放」了出來,剪去了它背後發光的纖維,把觀音身洗了洗,擦了擦。這就像是一個凈身的過程。確實,這觀音瞬間就變得素靜明亮,白得像發光了似的,比起原本竟更有觀音的端莊大氣了。

其實,我媽不是虔誠的佛徒,很少拜佛,與其說這是她的信仰,還不如說是一種自小耳濡目染的習慣。她在公公和嫲嫲仙逝的那段時間,卻到志蓮凈苑參加水陸法會,拜拜佛祖和先人,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寄託而已。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寄託。寄託一種失去最親的人的彷徨無措,後悔又慶幸的複雜情感。

所以,她這次救的不是觀音,救的是一種惦記、一種希望。

也許,在未來的日子裏,這觀音會像當年土地公保佑公公一樣,保佑我的母親。我媽跟佛也是有一點緣分的。

清明節我沒有去拜祭任何先人,但我想,這天的意義大概就在於,讓他們又一次活在我們的嘴裏、心裏。

● 記於 20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