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大捷史观”导致的失误 (台儿庄作战日军损失人数考4)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得到了比“歼敌11984名”要全面的日军“战死伤14108名”这一新数据。但若称其为“台儿庄大战”的战果,还有重大缺陷。因为这个数据,并不是针对国内人关心的,包括临沂方面战斗在内的“台儿庄大战”(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专门统计,如前文所示,是第二军在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全体参战人员的伤亡统计。统计截止的时间,是第二军的两个主力师团,结束了山东省境内战斗准备南下徐州前的5月12日和14日。在该当期间的后半部分,即4月8日至5月15日的37日间,实际上并不属于国人现在所意识的“台儿庄大捷”或“台儿庄大战”的时间范围。日军称“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国军也称其为“第二期台儿庄战役”。在此期间的战斗,不管是在日本学界还是在中国学界,一般都被看作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徐州会战前期)。
如前所述,国内“台儿庄大战史观”的特征,是在政治面,以中国军的“胜利”“大捷”来描画整个作战过程。出于此目的,其起点被放置到并无关联的所谓“成功阻止了日本华中方面军北上徐州的池淮阻击战”之前,而终结点也必须设定于日军在台儿庄败北,撤退的4月7日。否则将不能将胜利连接成一个总体,从而突出粉碎日军“企图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的“台儿庄大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与此相反,北支那方面军按战略企图,和军队区分来统计战斗损失,当然不会把中支那方面军(2月14日以后改称中支那派遣军)的守备部队(第十三师团)在淮河地区的地方扫荡(即池淮阻击战)算入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范围[i]*。并且如前所述,由于此时日军战争指导部的大本营,并没有攻打徐州的企图和计划部署,所以把1月份开始的中支那方面军的池淮方面扫荡,和3月中旬开始的北支那方面军的南部山东剿灭作战肆意扯到一起,并冠予日军企图攻打徐州,贯通津浦线的解释方法,本身就属于一个历史认识错误。战前为敌情不足时代判断错误,战后则上升为以台儿庄大战为中心构筑抗战胜利史的政治面错误。前者可称为是研究面的局限,后者则是政治利用历史的肆意。
由于第二军南下战后,至5月15日前并没有离开南部山东。所以按地域别,和战斗目的别,将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全部过程,以徐州会战的开始(台儿庄的撤退)为基点划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期始于第五师团由潍县南下的1938年2月下旬,终了于从瀬谷从台儿庄战斗中撤出,日军大本营下达徐州会战作战命令的4月7日。第二期从濑谷、坂本支队集结于峄县南部的4月8日开始,截止第二军全体撤离山东南部,转入徐州战场的5月15日(实际南下开始时间为5月17日)。
在此,4月7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前的战略目的是南部山东的地方扫荡,之后变为协助主力攻略徐州的牵制,引诱作战。包括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和北支那方面军,从战略布局上都将4月7日以后的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划归为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徐州会战前期)。但对于第二军本身来说,由于作战地域(山东南部)和对手(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部队) 未发生变化,所以从连续作战的意义上,将2月下旬至5月中旬前后两期的作战连结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一个整体。有关损失统计也都是按这一整体来计算。
1938年5月15日,第二军在完成月余的引诱,牵制作战任务后,为了参加徐州会战,“第十师团转向微山湖方面,渡河挺进”徐州西北,第五师团也“越过大运河一线向南(江苏省内宿县)进击”[ii]*。前出的14108名的死伤损失,即是第二军主力结束了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撤离山东省之前的最后一次损失统计。
到此已经可以明确,“14108名”的死伤数据,实际上是2月20日(10D,3月14日)至5月14日之间,两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日军(第二军为主)损失总数,其中包括了4月8日至5月12日(5D),或至14日(10D)第二期作战的损失。对此重要部分的数据不加区别解释,统称为截止于4月7日的“台儿庄大捷”,或包括临沂方面战斗的“台儿庄大战”歼敌战果的做法,可以说是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失误。之所以说“重大”,是因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整体中,第二军死伤的大半并不是出自于第一期作战(台儿庄大战)期间(-4月7日,而是出自于第二期(4月8日-5月15日) 即徐州会战前期的作战中,详细请看下节。
13.6. 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实态
如前所述,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部从战略面也将第二军的“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规定为徐州会战前期。此期间日军的作战目标不同于第一期的地方扫荡,而是协助主力部队攻略徐州的佯动作战。在此新战略部署中,留在山东省南部战场继续与中国军第五战区主力作战的第二军,接受了“将敌主力吸引,牵制在韩庄,峄县,沂州一线附近”[iii]的任务*,以防止李宗仁第五战区的主力南下,保证徐州方面作战准备顺利进行。
此时(4月7日前后),为了参加鲁南作战,集结在山东省南部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部队,按日方资料统计共有35个师[iv]*,约20万人。按中国军方面统计(至4月15日),共13个军(下属)26个师3个旅3个团[v]*。将此敌主力部队全部“吸引滞留”在山东省南部,对仅两个师团的第二军来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为了使这一牵制作战成功,参战部队的阵容得到进一步增强。北支那方面军为其增配了第一一四师团的一部(基干为一步兵联队、一炮兵联队、一骑兵大队),第二坦克大队,第十六师团的一部,第三野战重炮兵联队,第六野战重炮兵联队各一部及一大队后备步兵[vi]*。此外,第二军也将现有的全部兵力都投入到山东南部战场。4月7日前在台儿庄,沂州一带作战的只有濑谷、坂本两支队的4个步兵联队,不足住两万人。而第二期战斗中第五师团将守备胶济线的国崎支队(步兵第九旅团,步兵4大队基干)投入到沂州一线,第十师团也将在济宁、嘉祥方面担任地方警备的长濑支队(步兵第八旅团,步兵6大队、炮兵16中队为基干)投入也到坂本、濑谷支队作战地域之间[vii]*。为了支援前线作战,4月2日,北支那方面军直属的刚组建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3月25日配属给第二军)也加入了第二军的战斗序列,接替参战的国崎支队担任了胶济沿线警备[viii]*。
这次被称为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约一个月余期间,对第二军和其他参战部队来说,是比前期作战更艰难的时期。为了完成把李宗仁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栓留在山东南部的方面军作战命令,各参战部队被迫与在人数、装备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军主力部队进行了艰苦的周旋。此期间内,日军曾攻陷了久攻不克的沂州城(国崎支队,4月20日),并占领了汤恩伯指挥部的据点四户镇(坂本支队,4月21日夕),但在中国军队顽强的反击下,战况难以进展。至4月下旬,在沂州一线,国崎支队与李仙洲、张自忠、庞炳勋军;在台儿庄北部地域濑谷,长濑、坂本支队与孙连仲、汤恩伯、于学忠军形成对峙僵局,战线一进一退,未能有任何进展[ix]*。以下是《第二军作战经过概要》对此时战况的描述:
我第一线部队对敌进行了反复的锐意进击,逐次攻略了敌方有坚固防御阵地的各据点。二十六日长瀬支队夺取了禹王山,胡山一线,坂本支队在二十六日进驻了南劳〈涝〉沟北方地区,各自打击了其当面之敌。但此后战线胶着,进展缓慢。终于,于四月二十九日,军指挥部考虑到今后作战需要,决定一面保持战线现状一面做好准备,伺机寻找转移向徐州战场方面的机会…[x]*。
是此,第二军在4月下旬后停止了大规模攻势,停留在原地一面巩固既得战领要地,一面准备向徐州方向转移。5月上旬之后,见时机已成熟,终于自动脱离了山东南部战场将主力移向徐州。此期间的战斗颇为激烈,关于第五师团方面的损失,由于没有详细统计很难全面掌握。第十师团方面,从损失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其下属的濑谷、长濑两支队的4个步兵联队和师团直属部队死伤总数达4699(其中死亡1145名)名[xi]*。超出前期作战损失总数(2085名)一倍以上。
特别是新投入战斗的长濑支队的两个联队,在战斗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步兵第四十联队(鸟取)在这一个月余的战斗中死伤高达1801(其中死亡549)名,丧失了联队全部战斗力的大半。仅第四十联队的战死数(549名)就超出了前期作战中(台儿庄大捷)濑谷支队全体的死亡数(429名)。步兵第三十九联队(姫路)的死伤数也多达1218(其中死亡244)名。另外,在台儿庄攻城战斗中已经付出惨重代价的步兵第六十三联队(松江),在未得到兵员补充的状况下[xii]*,又死伤了558(其中死亡141)名。
以下,还可以从几个具体实例中了解一下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各部队惨烈的奋战实态。
坂本支队的作战参谋小沼治夫于4月28日22时向第二军、第五师团、第十师团各参谋长发出的电文中称:
支队虽努力强化对长山、艾山的攻击战斗,但敌方炮火炽烈(敌仅设在艾山附近阵地之火炮就有十五榴二门、十二榴四门,野炮,山炮十五门)我方损伤重大(剩步枪数约十支的中队有二,约二十支的中队有四)。特别是干部将校损伤严重(此电文起案中又传来独立机关枪大队长战死,同大队副官重伤的报告),所以即使补充要员(初年兵)到达,从现有状况看新组建中队也十分困难。所以请优先向战场派出干部补充要员[xiii]*。
依照日军编制定员数据,步兵每中队满员时人数192名,步枪约150支。此记录中出现的“剩步枪数约10支的中队有二,约20支的中队有四”的记录,说明了在敌方优势炮火下步兵各中队现存战斗力折损大半的事实。
第五师团步兵第十一联队在攻略四户镇的激战后,5月1日进行了参战斗后首次人员补充。“补充人员总数为1439名,其中第三大队的补充数为422名”。步兵甲联队的编制表定员数为3747名(实际由于战斗损失和缺员,一般所谓“满员”时,也仅为此数的约8-9成),大队编制表定员数约1100名。补充数422名,说明总损失已近半。同联队第十二中队(定员192名)此日补充了150名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占总数近八成。资料记录此补充之前“中队中已没有一名现役兵,剩下的健全者只有予备役,后备役和在正定编入的补充兵等[xiv]*共约50名”[xv]* 。
在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新投入的第五师团步兵第九旅团(国崎支队)的损失数也十分惊人。4月9日,在胶济铁路一带担任守备的国崎支队与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交接任务后组成南下增援部队,以步兵第四十一,四十二两个联队为主力,集结于临沂城外义堂集。4月20日,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攻克了沂州(临沂)城。之后没得到丝毫喘息又被投入郯城县马头镇附近战斗。4月28日以后与中国军在北涝沟、南涝沟附近的攻守战,与禹王山之战同样,被称为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最惨烈的战斗。中国军队以坚固的永久型工事构成防御线,顽强阻止日军的突击前进,两军在第一线反复冲杀争夺。在双方一进一退的突击、逆袭中,国崎支队受到迄今以来最大的损害,战斗力锐减。4月30日不得不被迫撤出战斗进行“战线整理”。支队的《阵中日志》记录:
支队连日奋战,损耗甚多,特别由于干部将校大量减员,使第一线攻击力显著减退,已失去攻击前进能力。加之消耗弹药亦不能得到满足补充,支队进退维谷,只得暂时停留在现地整顿,待援后准备再次组织进攻…[xvi]*
事实上是进入整顿阶段,停止、放弃了当面的作战任务。据统计,国崎支队在4月16日至20日的沂州攻城战中,战斗参加者全体7607名,死伤901名(其中死亡144名)[xvii]*,22日至25日郯城县及马头镇附近战斗中,又死伤215名(其中死亡51名)。之后4月26日至5月15日间在南涝沟、北涝沟附近的战斗中,参加战斗的兵员数9654名中,死伤达1683名(其中死亡454名)[xviii]*,参战期间合计死伤总数达2799名(其中死亡649名),占全体人员的4分之1以上。仅此一个数字,就超过了二周前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台儿庄大捷)中濑谷支队的死伤数总和。
南、北涝沟激战的对手,为汤恩伯指挥的中国军第四十六军二十八师董钊的部队,董在战斗后给军委的电报中称:
职师自廿七日夜在南北涝沟刘湖东西之线攻击捷庄苏曹庄冯家窑一带地区之敌,…连攻五日夜,与敌肉搏数十余次,我阵地前敌死尸遍地约千余具。我亦伤亡官兵两千六百员名,犹未能将敌整个歼灭实有负钧座期望之意…[xix]
如电所示,中国军方面在第二期战斗中,也付出了极大损失。据《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的不完全记载,在4月8日至19日间的“峄县东南地区之追击”战中,参战部队46150人中伤亡失踪官兵约7560人(165页)”。另一次4月24日至5月13日的“禹王山附近战斗”中,第六十军参加官兵计36,161人,阵亡13,869人,伤4,543人,失踪430人(192页),折损过半。从动员兵力数比例和予敌之损害程度看,作战内容都比第一期的“台儿庄大战”要出色得多。只因为此战在战略区分面属于败北的徐州会战一部,且有指挥部署面的失误(中敌牵制作战圈套)。所以除了正统战史的记录外,并没有过对外宣传,所以一般人大都不了解这一段“第二期台儿庄之役”的真相。
以上即是1938年4月8日-5月15日间,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概要。
此期间(第二期作战)第二军全体的战死伤数字,远超出第一期。具体超出多少?下面再参考一下前出第十师团的数据,做成于1939年3月。可以说是迄今可掌握的最新数据。
做一个概括,台儿庄附近作战的主角第十师团,在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共战死伤6785名(内战死1574名),第一期战死伤2086名(内战死429名),第二期战死伤4699名(内战死1145名),倍率为1 : 2.24。(10D统计与前出第二军统计有微小差别,此处以后出的10D统计为准)。
以上可知,若仅着目于国人关心的“歼敌数字”,真正的“大捷”,并不是截止于4月7日的第一期战斗(台儿庄大战)。而是“大捷史观”被遗忘的第二期。
[i] 在明光、池河方面进行渡河作战的第十三师团(荻洲部队)﹐是负责保卫津浦铁道沿线的守备部队,并没有北上的任务和命令(参照「中支军情报记録 第三号」、JACAR:Ref.C0412066700),622页。「第十三師団命令」歩兵第116聯隊「張八嶺管店附近警備戦闘詳報」JACAR:Ref.C11112200800,419页。
[ii] 「北支那作戦史要」,前出,JACAR:Ref.C11110927700,1334页。
[iii] 「北支那作戦史要」前出,JACAR:Ref.C11110927600, 1291-1292页。
[iv] 「第2軍作戦経過概要」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4200、第2軍の作戦関係資料 昭和12年8月~13年12月 (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281页。
[v] 参考《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9年,附录二,342页。
[vi] 「北支那作戦史要」前出JACAR :Ref.C11110927600,1291-1292页。
[vii] 「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前出,JACAR:Ref.C11111014100,276-277页。
[viii] 「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前出,JACAR:Ref.C11111013800,271-272页。
[ix] 「山東方面ノ状況」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120667300、支受大日記(密)其65 73冊の内 昭和13年自12月5日至12月1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652-654页,及658页要图。
[x] 「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前出,JACAR:Ref.C11111014100,279页。
[xi] 根据第10师团司令部1939年3月24日制作「各期戦闘に於ける死傷表」(JACAR:Ref.C11111031400)算出。数字中不包括师团以上的军,方面军配属部队。
[xii] 根据「派遣輸送概見表」日程,补充兵员到达青島的予定为4月22-23日,即使路途順利,到南部山东前线的时间,也应该在4月底。即主要战斗結束之后(「派遣輸送概見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120358900、支受大日記(密)其18 昭和13年自4月21日至4月2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041页)。
[xiii] 4月28日22:00发「坂作報第二四四号」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465900、台児荘反転関係電報綴 昭和13年4月1日~13年5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304页。
[xiv] 按日本军1927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现役”兵服役2年,现役复员后5年4个月内称“予备兵役”之后10年中称“后备兵役”。“补充兵役”指征兵体检合格的未服役者。“一年兵”也称“初年兵”,指入伍一年未满的新兵。
[xv] 「二階堂正回想」、鯉十一会編『步兵第十一聯隊史』,1993年、309頁。
[xvi] 「歩兵第九旅団陣中日誌」前出,JACAR:Ref.C11111138100,409页。
[xvii] 「沂州附近戦闘詳報(第十一号)」「歩兵第九旅団陣中日誌」前出,JACAR:Ref.C11111138300,470页。
[xviii] 「黄村並北勞溝附近の戦闘及大運河に向ふ追撃戦戦闘詳報(第十三号)」「歩兵第9旅団陣中日誌」前出,JACAR:Ref.C11111139500,995页。
[xix] 台湾:國史館,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