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個國際影展獲殊榮的日本電影《在車上)(《Drive My Car》),故事圍繞著日本某劇團在排練俄國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1897年的作品《萬尼亞舅舅》(Uncle Vanya),過程中的導演、選角,與周邊人生活的困境與無奈。

《萬尼亞舅舅》是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我年輕時閱讀俄國作品最多,吸取的思想養份也最豐厚。我讀過《萬尼亞舅舅》的劇本,亦看過劇場演出:一個人將一生的工作和努力寄託在一個「理想」的偶像上,而終於發現那是一個自私自利、徒有虛名的垃圾。理想破滅,生活意義失落。然而,最終又不得不在這「二重生活的悲哀」中繼續過平庸的日子。

理想是虛幻的嗎?崇拜偶像是愚蠢嗎?生活難道就只能夠這樣嗎?不能改變一下嗎?讀《萬尼亞舅舅》讓我陷入沉思。

十九世紀俄國音樂、繪畫、芭蕾也是我成長中的摯愛。

1992年,我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邀請,參加10月5日在哈薩克共和國首府阿拉木圖舉行的「亞洲媒體」研討會。那年接近九七,眼看著香港媒體紛紛自我審查,對媒體生態既著急又想力挽狂瀾,於是應邀參加,希望在國際舞台上引起對香港新聞自由的關注。

另一方面,也想親眼看看我年輕時就嚮往的蘇俄,縱然今天它已經解體。

UNESCO委託香港一家旅行社為我安排行程。按機票所定,我在香港10月2日乘夜機到印度新德里,機場酒店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乘坐蘇聯航空(Aeroflot)到塔什干,再轉乘蘇聯航空飛阿拉木圖(Alma Ata)。回程時經莫斯科,我自費在那裡留幾天,再乘德航經法蘭克福回港。

想不到這一旅程竟是一次漫長、困乏的驚險之旅。

在新德里過夜後,次日早上到機場找到Aeroflot的櫃檯,誰料地勤人員對我說,飛塔什干的航班,在兩個月前就取消了,現在這同一編號的航班,是從新德里經杜拜到莫斯科的。既然航班已經取消,為何機票又確認呢?他說,因為蘇聯解體,烏茲別克獨立,Aeroflot未取得飛塔什干的航權。

既沒有航權為何又賣去那裡的機票?他說不知道,大概是因循舊例吧。

跟他們爭論不會有結果,打電話回香港問旅行社又無法接通,我只好問有什麼辦法去阿拉木圖。他說唯一辦法是用我到塔什干、再到阿拉木圖以及回程莫斯科的三張機票,來換乘飛莫斯科的這班飛機;再從莫斯科買一張來回阿拉木圖的機票。

我沒有選擇。從新德里經杜拜往莫斯科的十多小時,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因為不懂俄語,不知道莫斯科國際機場,與前往阿拉木圖航班的國內機場,距離多遠?怎麼過去?如何買機票?UNESCO 的文件聲言要我們等待聯合國職員來接,顯然那時候蘇俄的治安令人不放心。但現在我一人上路,真是有歷險的感覺。

在莫斯科機場入境後人頭湧湧,所有櫃檯都只講俄語,我不知道找什麼人問。後來有一個穿皮夾克的男子來問我:「Taxi?」我說要去Alma Ata,他懂點英文,就幫我查到有一班航班在午夜23:45 在國內機場起飛,他說開車要一個多小時,送我過去要60美元。我看時間已緊迫,就不再討價還價,坐上他的車子,在黑夜中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我心驚膽跳,不知道這司機是不是黑道。

終於到了國內機場,那時離飛往阿拉木圖的航班只有45分鐘。地上坐滿人,從人叢中跨來跨去,找不到懂英文的人。後來一個旅客指著一個「Intourist」的標誌,於是我才找到可以買機票去阿拉木圖的地方。

飛機上也是一片混亂,大件行李隨地放。不過,總算在清晨經過二十多小時歷險後到達目的地了。下飛機見到不遠處豎著「UNESCO」 的牌子。我走過去才定下心來。

回程時,我去了莫斯科幾天,住進旅館不久,就有流鶯來敲門。在地鐵出口處,一長串的人手中拿著一樣東西來賣,有的只是一包香煙,有的是一條香腸,有的是幾顆消炎片。博物館、美術館都沒有開。我去了嚮往許久的莫斯科墓園,那裡有不少設計獨特的著名文化人的墓碑。但我見到的墓園雜草叢生,墓碑污穢,顯然好久無人清理了。

在地鐵站見到的莫斯科人,幾乎沒有一個有笑容。我感到奇怪。這是從專權政治轉向民主政治的轉折期。我曾經在同樣的轉折期到過台灣,見到路上行人大都輕鬆愉快。為什麼蘇俄就不一樣了呢?

有當地人告訴我說,極權解體,很多人覺得沒有了保障。在蘇聯時代,雖然沒有自由,買什麼都要排隊,但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有起碼保障的。自由了,靠自己了,反而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想嚐嚐俄國餐廳的口味,但當地人叫我在這個時候最好不要嘗試。他說,莫斯科現時最好的餐館是美國的麥當勞。麥當勞不好吃,卻是可以預期的味道。而且,只有麥當勞的員工才有笑容,即使是商業化笑容。

一個辛酸的笑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是什麼?答案是曙光號巡洋艦。因為俄國十月革命,就是曙光號巡洋艦向冬宮開炮的這一聲炮響給打出來的。這一炮,把俄羅斯民族的生機窒息了七十多年。人們的笑容沒有了,最令人嚮往的文化也煙消雲散了。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武器嗎?

1925年,十月革命才幾年後,中國詩人徐志摩去了蘇俄,他說他已看不到人們有「自然的喜悅的笑容」了。又經過六十多年,俄國人的笑容似乎永久消失了。而強權與兇狠卻得到傳承。我青年時代的嚮往也永久破滅了。

圖,在阿拉木圖的公園,見到一個瞎眼的退伍軍人,拉手風琴尋求捐助。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25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117.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第一道晨光
  121.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122.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 內幕之外
  128.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129.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130. 我的愧疚
  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133.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134.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135. 與黃永玉的交往
  136. 真有「九二共識」嗎?
  137. 俄羅斯歷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