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月18日,在广州主持禁烟事务的林则徐给英国女王寄去了一封信,要求女王配合清朝的禁烟事务,禁止种植和贩卖鸦片。关于这封信中所体现的天朝大国心态和林对世界的无知,已经有许多论者分析,这里不作赘述。我所感兴趣的事情是在该信中,林则徐说中国所产的茶叶大黄,外国人离不开它(“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这种观点今人当然会觉得荒谬可笑,但问题在于,林显然不是无知之辈,他的观点恐怕在当时是有着普遍认同的。无论多么荒唐的主张,只要对方是真诚相信的,那么它必然是有着合理的来源的。所以,我试图以此小文去厘清林为什么觉得外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人的茶叶。

让我们先从北宋黄庭坚的一句诗说起:“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该句出自黄写给自己叔父的系列挽诗之一(《叔父给事挽词十首》),黄的叔父为黄廉(字夷仲),在宋哲宗时官拜给事中。《宋史·黄廉传》里记载在1086年(元祐元年)宋哲宗派黄廉去四川考察陆师闵管理下的茶叶贸易,黄这句诗说的正是当时的事情。此事说来话长,首先我们知道中原地区并不产马,那么中原王朝需要战马该怎么办呢?当然是问游牧民族购买。北宋刘挚在其《忠肃集·燕魏杂记》里提到:“秦州接连熙、河州及青唐羌界,乃自古产良马之地。宋朝以茶易马,于秦州置提举茶马司,凡中国战马,皆自此路得之。”当时宋朝西边控制川藏地区的是吐蕃的各部落,比如青唐羌,要买马就得问他们。一开始宋朝人是用丝织品和金银去换马的,但是在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时候,熙河路经略使王韶出了个主意,他说那些游牧民族人最喜欢喝茶,但又没地方去买茶。所以我们可以跟他们做交易,用茶叶来换马。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而乏茶为之市,请趋买茶司买之。”所以从1074年开始,宋朝便在四川边境上(当时属于秦州)设置了专门与游牧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市场。并在1081年(元丰四年),正式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这样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卖茶买马的事务。而到了1086年,正好是陆师闵在负责成都和永兴两路的茶马交易。陆师闵当时大力开拓茶场,并把本来茶农要上缴的茶叶税额从30万斤迅速提升到100万斤,还强买强卖,欺凌茶农,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苏辙(“李稷引师闵共事,增额置场,以金银货拘民间物折博,贱取而贵出之,其害过于市易。自法始行,至今四变,利益深,民益困。立法之虐,未有甚于此者。”)。所以宋哲宗才决定派黄廉去视察,最后采纳了黄的建议,罢免了陆师闵,减轻了茶农负担。

从黄庭坚的这句诗,我们引出了由宋代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明清的茶马贸易。而推行茶马贸易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川藏地区的少数民族确实非常需要茶叶。应该说,在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心中,番人没有茶叶就活不下去了。这一观念,毫无疑问是早于茶马贸易的。当然,番人究竟是不是没了茶叶就真活不下去了,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自立为帝,并要求宋朝承认他的帝位。宋仁宗当然不会答应,立马停了和西夏的往来贸易,还悬赏捉拿李元昊。从1040年到1042年,双方打了3年,也没见西夏因为没茶叶喝了就一败涂地。战争中宋方还传谣说元昊众叛亲离,又是鼠害又是旱灾,因为断了贸易而导致“饮无茶,衣帛贵”,百姓疲惫不堪,渴望归降,试图以此来劝诱对方大将投降。当然,完全失败。

但不管怎样,对于中国士大夫而言,番人就是离不开茶叶的。在南宋罗愿所著的地方志《新安志》里就记载了一段宋徽宗和尚书洪中孚的对话:

上以陜西茶马课不登问曰:“神宗朝岷山茶一垛易一马,今茶数倍矣,马不至奈何?”对曰:“蕃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若稍重茶禁,不急于马,则马自至。”

从这里的“恃茶为命”四字,便可见当时人的看法。而这观念到明代更进一步加强了。在《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由于吃奶酪,所以必须要喝茶,没有茶叶的话就要生病。所以从唐宋以来,就使用茶马贸易,来约束周边的游牧民族。为了让番人只能从朝廷那里获得茶叶,朝廷便要实施茶叶专卖制度,控制茶叶的生产、销售和流通,从而保证番人除了朝廷允许买卖的地方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买到茶叶。这种制度从唐代萌芽,到宋代逐步完善,而在明代更是严厉,当时贩卖私茶是死罪。明太祖朱元璋的意图很清楚:“当是时,帝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也就是一为笼络番人,一为增强国防。

嘉靖时,私茶走私严重,1536年,御史刘良卿上书云:“律例:‘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盖西陲籓篱,莫切於诸番。番人恃茶以生,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籓篱,断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论也。”

这段话明确了这么几件事:1、贩卖私茶是要凌迟处死的;2、西边的番人是要依靠茶叶才能生活的;3、通过禁止私茶,就等于把番人的命给捏在手里,同时还能得到马匹,用来制约北方的匈奴,是一举两得的策略。

放在今天来看,这样的见识肯定是值得怀疑的。毕竟,茶叶这种东西不是自古就有的。在南宋林駉所编写的百科全书《古今源流至论·搉茶》里就说了,茶叶是直到唐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并在宋朝流行起来的。而用茶叶来和游牧民族换马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与回鹘联盟,答应每年用丝织品换购回鹘的马匹,这一点在白居易的《阴山道》一诗中有很细腻的描述。大概从那时起,回鹘人接触到了茶叶,于是“习之既久,民之不可一日无茶,犹一日而无食。故茶之有税始于赵赞(指唐德宗时赵赞提议对茶叶进行抽税)……”。也就是说,茶叶作为一种饮料,被中国人发明,再被其他国家接受,是始于唐朝时期的回鹘人,然后再逐渐传播到其他游牧民族那里去的。而对于番人也好,夷人也罢,他们喜欢茶叶的原因,从现代人角度而言,肯定是和他们以奶制品和肉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这大油大腻的,确实需要茶叶来帮助“释滞消壅”。但肯定也不是不吃茶叶就活不下去呀!否则的话,中国王朝就没理由被那么多游牧民族给欺负了呀,只要禁茶不就赢定了么!因此,站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角度,他们一再强调番人不可一日无茶,番人嗜茶如命,并非是基于严谨的事实调查后的客观判断,而仅仅是一个对本土特产过于自信的主观判断。

现在,让我们回到林则徐。林认为他所面对的英国人也是不能一日无茶的,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

欧洲人最早开始喝茶的应该是葡萄牙人,由于他们在明代中叶与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他们开始接触中国茶叶。随之喜欢上喝茶的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中国的耶稣会教士们。然后茶叶就开始成为欧洲上层阶级的网红,只有王室和贵族才可以享用。在17世纪初,中国的茶叶是放在英国的药店里出售的,人们认为它可以治疗感冒、健忘、坏血病、胆结石等。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西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商船们进口了大量中国茶叶,于是茶叶也开始成为贵族、绅士们的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但另一方面,对茶叶的批评也不少。比如在18世纪中叶,著名的卫斯理派创始人约翰·卫斯理就是一个激烈的反茶主义者,在他眼里,茶叶是种跟毒品差不多的可怕饮料。在1748年他写给友人的信中,就用亲身经历痛陈饮茶的毒害。

当然,喜好绅士风度的英国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茶叶。到19世纪初,随着对华贸易的不断增大,使得英国的茶叶进口量也与日俱增,因此无论是一个英国的产业工人,还是乡下的普通农民,他们都可以在每个清晨享受一顿加糖红茶的早餐了。

1840年的林则徐显然不可能了解英国人接受茶叶的历史,对他而言,这些夷人本质上和中国历朝历代骚扰边疆的游牧民族是一样的。他们不过是为了要得到中国的特产而来,那么,只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茶叶,就能控制住他们。所以,根据他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所塑造出的那个夷人的样子,林则徐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该文属于“因陀罗之网”系列之一,即试图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来理解历史,理解历史上的人物为何会那样思考,那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