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 疫情旅行筆記(一):穿越4個國家,我回到路上
文/翁婉瑩(自由撰稿人)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4日)
作為一個晚熟的背包客,在短短幾年內,旅行很密集地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2020年疫情爆發之前,我每年飛行3至4次,每次停留國外兩週,早已是生活尋常的一部分。
其中一些旅行是為瑜珈。2011年起,我開始在印度瑜伽學院進修;2016年,加入三年期的師資班,一種專為外國學生設計的國際學程,每年需返校3次,3年即是9次。再加上工作與其他進修課程,過去10年,我入境印度超過15次。
另一些是為寫作與採訪。2015年,我在緬甸開始專題採訪與紀實寫作。直到2020年初,共進入緬甸6次。
過去10年,往來印度與緬甸這兩個非主流旅行地點,我總是在出發前一天才訂好機票與落地當晚的住宿;快速打包2週份行李;飛機還沒起飛就能睡著;口罩是用來抵禦機艙乾燥空氣的工具。我還擅長以台灣護照免簽入境新加坡或馬來西亞轉機,以換取更便宜的機票——入境、提行李、數小時後再掛上行李、出境。
看似混亂的印度有自己運轉的規則與邏輯,儘管師資班課業繁重,我卻能暫時脫離「好好上班」的台北模式,從勞動階層逸出。在德干高原的印度教寺廟與穆斯林清真寺看印度人崇敬神明;和印度老人在瓦拉納西的等死旅館,共享威士忌,交換死後進入恆河得永生的故事。在緬甸,我可以專心追逐答案——「這片肥沃壯闊的土地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喬治歐威爾和他的緬甸歲月、翁山蘇姬、軍事強人、邊境賭場、輟學的荷官、民族武裝組織、內戰與難民營、罌粟與毒品。
我是在跨國移動中被滋養的。追逐故事的旅程中,炙熱的情緒讓我活著。
疫情之後,旅行之必要
當疫情逐漸封鎖所有的移動,我回到日復一日往返住處與工作地點的兩點一線。我的靈魂徘徊在印度與恆河、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上散落的緬甸小鎮,然後肉身在台北盆地枯竭。
我知道這樣不行。
2021年5月15日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我工作的產業全面停業。早已自費打完疫苗的我,3天後飛往中國,瑜珈授課,成為上海拉緊入境限制的前幾波旅客。從原本只有14天的飯店隔離檢疫,延長為14天檢疫再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
3個月後我返回台灣,再度經歷14天飯店隔離檢疫與7天自主健康管理。
這一次,我並沒有回到原本的工作場域。線上教學讓老師和學生都從固有的商業秩序解脫,這代表,我可以在任何國家線上工作。
過去多為軟體或文字工作者專屬的跨國旅行游牧民族,也因為疫情,對瑜伽老師敞開懷抱。
於是,2個月後,2021年10月底,我從桃園機場飛往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展開了兩個月內,穿越半個地球的旅行:台北到英國、英國到葡萄牙、葡萄牙再到印度孟買。
【本文未完,全文見《世界走走》:疫情旅行筆記(一):穿越4個國家,我回到路上】
127.吳媛媛專欄:瑞典的性別中立教養—「孩子們只是剛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類」
128.逃離烏克蘭
131.疫情是全世界女孩的危機,這是我們在烏干達所見證和努力的
133.孫小椒專欄:從「收容烏克蘭美女」到「俄羅斯前妻」:女性在父權國族敘事中作為本體和喻體
134.陳偉棻:一個遊牧者的入境大廳
137.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138.疫情旅行筆記(一):穿越4個國家,我回到路上
《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媒體,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晚報、週報與手帳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