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微信、抖音等大部分社交媒体开启了一项新功能,就是强制显示用户的ip归属地。此功能一出,就引发了一场中国社交圈不小的震动,除了让一大部分离岸爱国账号显示真身之外,也让人们开始担心这个功能将用户的隐私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可能会导致地域之间的矛盾和加速被人肉的风险。环球时报则毫不讳言的说,这个功能将其实就是一个「照妖镜」,能将一些境外势力的「狐狸尾巴」暴露无遗。言下之意就是,你只要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人多人认为,我光明磊落,也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而且我们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你以为你是谁啊,谁会关心你的隐私啊。这种论调长期以来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非常盛行。那到底个人的隐私有没有边界呢?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政府有没有权利调用你的隐私呢?互联网公司把你的个人信息和行为用作商业用途,到底合不合法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啊这个话题。

Hello大家好,我是玛力,这是一个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频道,每一期我们将结合一个政治经济的案例,来探讨下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维度。

说起个人隐私,字面上的意思是就是人们不愿意告诉别人的或者不适合告诉别人的秘密。中国民法典第1033条和1035条都有明确规定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侵犯公民隐私,对于个人的信息的使用和处理也要征得本人同意和授权才行。那显然中国社交网络的这一行为就是赤裸裸的违宪了,但考虑到中国法律的特殊性,我们只能笑而不语。至于到底什么是隐私,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我们来再看一个短片。

没错,这个其实是苹果的一个广告,至于果厂到底有没有严格遵守他所承诺的我们先不讨论,我们设想下,如果你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就这样告诉别人,你会觉得舒服吗?百度大佬李彦宏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隐私不那么敏感,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隐私去换取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虽然此番言论一出,在当年掀起了不小的争论,但4年过去了,中国人似乎确实也没有觉得是个问题,甚至经常以互联网服务遥遥领先全球而洋洋自得。当然这种论调在全球互联网圈也屡见不鲜,2009年,谷歌前CEO施密特表示,如果你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做,如果你在乎隐私的话,也请面对现实吧,我们确实会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如果在美国的话,也要遵守《爱国者法案》(斯诺登事件后被认为是臭名昭著的那个法案),可能会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当局。而且谷歌和Facebook等大公司也确实配合过FBI将嫌疑人的数据提供给政府当作破案证据。非常讽刺的是,美国科技媒体Cnet曾经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披露了施密特的个人信息,结果CNET的全体记者被谷歌拉入了黑名单,关键是这些信息就是通过谷歌的搜索和产品中查询到的。在西方,关于类似的论调还有很多,比如英国政府的闭路电视曾以「你如果光明正大,就不要害怕」(“if you've got nothing to hide, you've got nothing to fear.)这种说辞来为他们的监控系统进行辩护等等。可见,对于公权力而言,不仅仅在中国,包括号称民主的西方的国家很多人都持类似的观点,似乎表明了隐私就像厕纸,我需要的时候就用用,至于你屁股干不干净关键看我怎么擦了。我想这个时候,小粉红们和官媒们应该跳出来强力谴责西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啊,这种事情怎么能学呢?

然而,在斯诺登事件以及世界各国的大规模政府监控被曝光后,特别是美国政府信誉扫地,这种论调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隐私都是作为一种人权来保护,也就是说,隐私被理解为对空间、位置和个人信息的访问和使用的权利,这意味着确定访问权限只有你自己。如果个人拥有隐私权,那所谓「没什么可隐藏的」这种观点在逻辑上就是无效的,既然是隐私,那就是可以隐藏的东西。如果有人说,我不同意人是光明磊落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你要隐瞒什么呢?对此,美国密码学和网络安全泰斗施奈尔说,光明磊落是建立在,隐私是可以是隐瞒不道德的行为的这个基础上的。好比有人说,我想炸掉白宫,跟我去实施炸掉了白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言论自由范围,后者则属于违法行为。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之所以成为 「人 」就是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向其他人隐藏某些东西。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家莫迪尼说,「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观点本质上是自相矛盾的,重点不是要隐藏什么东西,而是我们有隐藏某些东西的权利和能力。这句话有点烧脑,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斯诺登曾经说,如果一个人说,我不在乎隐私权,因为没什么可隐藏的,等同于我不在在乎言论自由,因为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实际上就是在说,我不拥有权利,因为我无法为我的权利辩解。我们以微博为例,虽然在中国都是实名制了,但至少我的部分信息对于普通人还是保密的,你这样强制把我的位置信息公开了,那就增加了我被人肉和网暴的概率,那这样产生的各种后果该谁来负责任呢?近期的帝吧管理员事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他的ip显示在台湾,就很快的被人肉出来,结果被台湾政府以发布谣言为由把他们逮捕。我这里到不是为他们喊冤,从我内心来说,我还是挺高兴的。很多人看到这种人被铁拳误伤,纷纷拍手称快的时候,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被粉红人肉和网暴了,甚至遭到当局的抓捕,那这样是否又公平呢?我们先不论政治立场和是非对错,至少每个人都有隐藏自己个人信息的权利,至于你是否要用真实头像真实姓名真实ip是你的权利,但绝对不能平台或者政府来决定你应该公开哪些信息。如果现在不能保护粉红的隐私,那反贼的隐私更会理所应当的被人随便利用。如果你现在觉得我不做亏心事,公布位置信息无所谓,当哪天微博能显示你的家庭住址的时候,你还觉得无所谓吗?

法国著名红衣教主的曾经说:“如果给我六句由最诚实的人写的文字,我肯定能从中发现绞死他的理由”,指的是**国家政府可以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方面以起诉或勒索该人,**所谓「安全与隐私」之争,其实就是「自由与控制」之争。

关于隐私,心理学也证明,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被监视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顺从,会不由自主的回避他们本身的愿望和欲望,而这种情况下所做的任何决定并非他们本身的意愿,恰恰是监控者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行为。我在之前的节目中曾经讲过一个概念叫「寒蝉效应」,斯诺登事件之后,人们发现自己的通信有可能被政府监控,会明显变得惶恐不安,甚至对通信的内容开始自我审查,甚至避免很多通过公共网络的通信活动,就算他们并不是想发表什么危害安全的言论。很多作家都刻意避免一些特定主题和敏感主题的写作和演讲,自2013年6月以来,维基百科上被标注为隐私敏感的文章的访问量也大幅下降。但对于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来说,这样无疑是在严重伤害了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教授丹尼尔·索罗维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也发表文章反对政府的这一行为,他指出,如果政府在这方面出现过失,如果个人信息从政府部门泄漏出来,从而对人们造成损失谁来负责,政府部门还可能用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拒绝某人使用公共服务,即使此人并无过错。总而言之,不管政府这样做是什么目的,公权力这种站在上帝视角监视隐私的行为是非常可怕的,根本没有办法让人相信政府的公信力。很多人也认为,如果这种「不需要隐藏」 观点合理,那么应该把这个观点发挥到极致,对国安局特工、政治家、警察或者企业家都一视同仁,他们自己应该首当其冲,以绝对的公开透明的信息让人们监督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谷歌CEO施密特当年就不会吧CNET拉黑了。

中国社会信用评分体系的首席设计师林钧跃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直言不讳说中国的这个系统就是用来对抗部分人的,他还很骄傲的说,如果你们有了这个系统,你就永远不必担心黄背心反抗运动了,因为我们会在他们行动之前就采取行动。

Netflix上有一部叫《智能社会——进退两难》纪录片 ,就是解释了现在的社交网络是如何一步步的侵蚀人们的自由和意志的,片子中说到产品设计师用「强化」的技巧制作了可以不断下滑的瀑布流,让使用者沉迷刷手机停不下来,而这个「强化」的原理就是一个心理学家利用鸽子做的驯化实验。当一只鸽子偶然啄了墙上的字「PECK」(就是啄)一下,马上喂它一块面包屑。过了几分钟后,它又啄了一下,你再喂它一块面包屑。长此以往,鸽子就学会了啄这个字,用同样这样的方法,还教会了鸽子辨认英文、打乒乓球、甚至控制导弹,这个其实和巴浦洛夫的狗也是一个原理。我们在惊叹于这些洗脑手段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好好反省下自己,人类虽然渴望自由,但是我们的行为往往都是行为的结果所决定的,我们比起动物来说,并没有在自由意志上高级多少。而且还大程度上迷恋这种被操纵的感觉,现在所谓的大数据时代,产品经理们绞尽脑汁设计出一个功能和按钮,就能让你觉得好人性啊,好便利啊,殊不知这些都是利用了我们的性别、年龄、位置、以及每一次点击、滚动、购买、留言所提炼出来的心理模型,我们不过是像狗像鸽子一样被长期驯化的结果。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片子,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过来跟你说,我知道你的三围、初恋、家庭地址、收入等情况,就算他长得眉清目秀,彬彬有礼,是不是也会倒吸一口凉气。那为什么在互联网上,你就觉得自己是被理解被关怀被保护了呢?所以并不是中国人对于隐私不敏感,而是获取你隐私的人已经将你的隐私当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交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