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与“内卷”
我前几天看到老岳发文提过一个事,说以前航空公司在研究用机器扫描检查行李,现在不搞了。因为廉价的安保满地都是,不如花钱让人干合算。他感慨说这也许就是“明清低人力成本陷阱”。
家属在航空业颇多,我自己因为前几年国内外两地跑很多,也了解一些前几年某航月工资1元,乘务长下海等一堆事,对这个问题也挺有感触的。
我记得以前国内历史学家有一个“内卷”模型,说明朝的华北(意思是说不是满清的锅,明朝就这样),汉人因为人口多,再加上是所谓“稻作农业”,所以陷入了“内卷”,商人和工场主宁愿使用人而不是机器,所以不可能工业化,所以经济越发发展不上去。看上去,逻辑很自洽不是?
但你看今天国内航空业这个例子,就会发现问题不对了。前几年中国经济好,航空业水涨船高的时候,航空公司琢磨的是使用自动化的安检机器。那时候中国老龄化程度比现在低,年轻劳动力比现在多,职工工资也水涨船高。奇了怪了,怎么当时人口更多,劳动力更多的时候不“内卷”,现在劳动力少了反而开始“内卷”了?
同理,你看历史会发现,日本人口密度更多,但日本幕末工商业一直在持续发展,比满清好得多,完全看不出什么“内卷”迹象。明朝也是,历史学家拿华北农村举例说明朝内卷了,但明朝人口更密集的江南岭南经济却高度发达看不出什么“卷”的迹象。
实际上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因果关系被大多数人搞错了。不是因为人口多—工资低—不提升技术—经济不发达所以内卷,而是经济情况不好—工资降低—没必要使用技术—劳动力争夺有限岗位造成了“内卷”。经济不景气是因,而不是“人口多”是因。经济景气的时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超过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所以除了增加劳动力雇佣还会大量使用新技术争夺市场。但只要经济不景气,你人口再少,再老龄化,也会“卷”,因为人越少越老龄化,你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就越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有限,企业出于不佳的市场预期也会减少开支少雇人。换句话说,根本没有什么“内卷导致经济不发展”,只有“经济不发展导致内卷”。
所谓“35岁裁员”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如此。2010-2015年的时候,互联网企业进入门槛远没有现在高,各个企业普遍在抢人。高薪的中年人靠边站了也能有一份收入,顶多是和年轻人倒挂罢了。就好像今天饿了么之类的外卖员一样,会有人嫌弃外卖员年龄大了“优化”掉么?不会,顶多是给的钱少,因为外卖行业还在扩张,扩张就需要人,创造利润少的员工也是人,为什么不要?所谓互联网企业裁员35岁以上的职工,本身就是企业在收缩的体现。因为行业整体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在收缩,企业自身对未来的预期也趋于负面,所以企业就开始控制员工数量。prc自2018以后经济陷入了各行业的萎缩状态,以至于原有的企业都无法保持正常的扩张速度甚至要裁掉原有的员工,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不然你想想看2012年的时候社会各个行业都在大踏步扩张的时候,社会上劳动力更多更年轻,找工作难不难呢?不难。如果劳动力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不去国企可以去民企,两边预期都是水涨船高,那会有“内卷”一说么?反之,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所有行业都对未来看衰,你劳动力供应砍一半,企业该裁员还是裁员嘛,因为对未来不看好嘛,你劳动力供应池子多少和我砍存量有什么关系呢?
具体这个“经济不发展”本身是怎么来的呢?一言以蔽之,人祸。按道理来说,明朝也好,当年的日本也好,今天的prc也好。密集的人口意味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物流成本,再加上“技术优势”(当初明朝手工业有很明显的技术优势,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积累也让长三角珠三角轻工业发展水平很高,当年的日本差点),企业都是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今天经济不发展的原因,是因为折腾。但根本原因,就好像满清和日本的区别一样。
那满清和日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企业对于扩大再生产的心理预期。满清是殖民极权统治,汉人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可能成为权力的猎物。所以满清治下汉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的长期经济繁荣,工场和商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向稳健保守。明朝是威权统治,士绅—商人一体,再加上社会自治,绅商对社会预期是安全的,会正常追加投资。明朝政府对海贸的垄断也瓦解了,汉人工商业可以正常的向国际市场出口换取货币,在国际市场竞争也促使汉人商人和工匠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满清极权统治和对海贸的高度垄断,决定了汉人商人只能作为满清政府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分包商存在,是依附于权力的,长期投资稳定提升技术水平是不稳定的,因为权力是无常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卷”是一个表象,真相是经济不景气。这个经济不景气是权力和体制的一个必然后果,是一个人为的必然。而逆转“内卷”的唯一办法不是在人口上下功夫,是得让经济恢复景气,各行各业恢复对未来的预期。而实现这个,不靠经济,靠…..
作者:汉之声专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