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matters:

毫无预兆的,蜀国昨天又地震了,这次是今年的第二次,而且比第一次猛烈的多。昨天儿童节公司给放了半天假陪伴孩子,所以地震那会儿正在家里陪小孩玩。突然感觉地面在摇晃,而且明显感觉到地板的震动。家人也说地震了,问我有没有感觉到,我说感觉到了。他们想找地方躲,我说不用躲,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其实心里也略微的有些担心,毕竟是住在19楼,要是真的遇到大地震,还是有点麻烦。还好,几秒钟过后,地震波就过去了。可是还没等心绪平复,第二波又来了,这一次的震感比刚刚的小一些,但也明显感觉到在摇晃。家里人明显有些慌神,我故作镇定的安慰他们说没事,其实心里也没底,因为很久没经历过一次两波震动。不过最终还好有惊无险。

看了一下朋友圈,也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是芦山县那边发生地震,6.1级,属于强震了。心里第一时间想到这下肯定要有伤亡了,祈祷震区的人们平安。但愿望虽好,现实还是那么残酷。没过多久,各种微信群和朋友圈就传出了震区的视频,有被落石砸扁的汽车,有逃离在屋外看着山体滚滚落石呼啸而下却束手无策的当地居民。看起来比想象中的严重,不久官方也给了暂时的伤亡数字:4死十多名伤者,伤者具体伤势程度不明。据说救援部队也第一时间出动了。估计随着搜救的持续,伤亡数字还会扩大。天灾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灭顶的。唯祈求上苍,让伤者都活下来吧。


朋友圈的反应有点耐人寻味,身处在都城的人们,多多少少会有点幸灾乐祸的心态,你也可以说成豁达,但其实站在安全的环境去调侃灾难,毕竟不太好。有蛮多朋友圈是嘲讽下楼躲避的人,觉得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有的说是六一的特殊“礼物”的,配上笑哭的表情。我还没有在朋友圈看到有为受难祈祷的。可能人们觉得这种“小场面”如果配个祈祷的文字发朋友圈,会有点标新立异或者矫情。但我是觉得,可能人们逐渐麻木了,或者对灾难共情的阈值变高了,可能在有些人们的眼里,这些“小灾难”是“不值得”为之祈祷的。在这个快节奏、压抑、单一价值观的社会和时代,大家都各扫门前雪,而作为人类情感里的基本的共情能力,也变成了奢侈品。

当然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存法则,没必要去苛责,若是强迫每个人都具备共情能力,是否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单一化”?所以按照宽容原则来想,可能发朋友圈调侃、潜在嘲讽心态的人们,并无恶意,而只是缺乏共情而已,而共情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那么归根结底,可能是无知造成的,因为脑中没有共情的概念和有意识的学习共情能力。

我反思了一下,昨晚爱人给我说她当时地震的时候有多害怕云云,我第一时间没有去安慰而是嘲讽的语气去告知对方所谓的“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的常识,其实是不对的,她没有经历过大地震,没有经历过08年的那次大灾难,恐慌害怕是很正常的,回想起08年大地震时的自己,还是一样的恐慌,所以要宽容一些才对。人们真的没有必要去调侃那些跑出来躲避的人群,你可以说他们不具备避震常识,但是不能嘲讽这个做法,因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尤其是毫无预兆的突发情况,人们出现恐慌、避险的情绪和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这个不能单纯的用胆小给他们贴标签,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绝对不能妄加评判任何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怀,哪怕什么不做,都比用调侃、嘲讽的标榜自己“懂行、坚强、理智”要好的多。

看来自己真的想做到从骨子里的共情,还是有蛮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是继续修炼吧,道阻且长,但成为完备的自我的目标,不会改变。


马特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