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習慣物理世界運作的人,越難想像由區塊鏈建構的數位世界有什麼前景。上週歐洲央行總裁再次警告加密貨幣毫無價值,巴菲特則對比特幣一毛不拔。但這是「狗吠火車」。越來越多人知道,貨幣的本質是共識,金融沒有銀行也能運作,中心化並非唯一選擇。

當然,去中心化的世界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今年 1 月我在文章裡提到,NFT 不應該只有炫耀財富的功能,由 POAP 組成的數位身分更值得期待。沒想到文章發表隔天,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也寫了一篇題目和舉例都非常相近的文章,標題是「靈魂綁定」(Soulbound)。

Vitalik 是幣圈的思想先驅,能和他同時發表類似主題的文章只能說自己運氣不錯。這個月 Vitalik 進一步與《激進市場》的作者 Glen Weyl、Flashbots 的策略師 Puja 共同發表一篇論文,名為〈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3 的靈魂〉(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可說是當時那篇文章的進階版。

論文指出,Web3 在過去幾年已經有初步進展,但仍有許多應用因為缺乏「靈魂」而窒礙難行。這篇文章討論什麼是 Web3 的「靈魂」,以及如何藉由綁定靈魂與代幣來建構去中心化社會。

靈魂綁定

與生俱來或是無法轉移的東西通常最強大,像是個人興趣、生命經驗或是遊戲角色的天生能力。這也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只不過,在以區塊鏈建構的 Web3 世界裡,無論是誰,都只會被壓縮成一串以 0x 開頭的錢包地址。不同地址之間除了資產多寡之外,看不出其獨特性。即便持有的 NFT 不同,也很難判斷持有者是真心喜歡,或只是錢多。

換句話說,在這個什麼都可以買賣的去中心化社會,沒有身份,只看資產。但是沒有信用、聲譽或道德等規範,社會就像少了一隻腳的椅子,難以運作。

這個情況在 NFT 市場最明顯。人們取得 NFT 的時候,考慮的往往是這款 NFT 能不能回本、發行者在推特上是否有名,或者作品有沒有被放在交易平台首頁推廣。

這些參考資訊還是圍繞著錢,以及 Web2 的資料,沒有一項是來自 Web3。這就是 Vitalik 等人在論文中指出的問題所在:

當今的 Web3 是圍繞著以金融為主的可轉移資產打轉,但還沒有將社會的信任關係變得可程式化。因此,像是無抵押貸款或是建立個人品牌這類必須要建立在持久、不可轉讓關係之上的核心經濟活動都難以實現。但金融交易的經濟價值,本質上是來自於人類的身份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於 Web3 缺乏原生的數位身分,使得人們只能沿用 Web2 的成果。這複製了當前系統的侷限性。

一個沒有身份的社會,等於是變相鼓勵大家「活在當下」。

頻頻發生的駭客事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駭客透過錢包不斷創建免洗地址,只要最終無法追溯,偷來的資產就歸他所有。因此,每個區塊鏈、DeFi 設計者都想設計出更天衣無縫的經濟誘因,鼓勵人們做好事,並讓駭客打消念頭。比特幣算是最成功的案例。

但經濟誘因有其極限,人們的生活也不是無時無刻都只想著錢,也會有純粹是為了興趣、善良或是自我實現的事情。如果在 Web3 世界中,人們在做壞事之前會先想到「後果」,或者在做好事之前還能預期「效果」,那麼這個去中心化社會的運作就能變得更多元。至少不像現在充滿銅臭味。

去中心化社會

但要如何在 Web3 建立身份?論文中認為創建一種不可轉讓的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s)是一切的根基:

去中心化社會的基礎,是讓人們在錢包內持有公開可見、不可轉讓(但可由發行者註銷)的代幣。我們將錢包稱為靈魂,而裡面持有的代幣稱為靈魂綁定代幣(SBT)。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靈魂,裡面儲存了代表學歷證書、工作履歷、創作藝術品或閱讀過書籍的靈魂綁定代幣。

說穿了,這是在模擬物理世界的運作方式。人的本質是一切關係的總和。在身分證還沒發明之前,一個人存在的事實仰賴與其他人的互動,以及大家對此人的記憶。同樣的模式,也可以套用到 Web3 。

錢包就像人們在去中心化社會裡的靈魂,而靈魂綁定代幣是因為互動而拿到的憑證。每次的代幣轉移紀錄都代表生活中的一段關係或交集,也是對彼此靈魂的一次認證。

久而久之,即便未來人們的錢包裡沒有政府核發的身份證,但只要持有一定數量的靈魂綁定代幣,也與其他錢包有夠多的互動,就可以被視為一個「真人」。確保「真人」在數位世界裡是個世紀難題,一旦解決就能解鎖許多全新應用。

最直觀的應用是區塊鏈上的信用借款。

建立信用體系的前提,是建立獨一無二的身份體系。如果人人都可以隨時拋棄舊身份,就沒有信用可言。雖然有心人還是能在區塊鏈上創建無限多個分身,但只要限制靈魂「足夠豐富」的人才能申請信用借款,信用破產的人就得付出高昂代價才能重獲新生。

身份不只可以變成錢,還可以轉化為影響力。

每逢選舉,媒體就會挖出候選人的過往逐一檢視。Web3 也常常要投票,代幣持有者得將手上的加密貨幣委託給驗證者參與治理。但多數的驗證者名字都很陌生,人們也難以查證這些驗證者過往是否有不良紀錄。但如果驗證者的身份是由靈魂代幣組成,人們從他們錢包裡持有的靈魂代幣,就能對驗證者有基礎的認識。

反過來說,如果每個人在 Web3 都有獨一無二的數位身分,不僅可以解決空投獵人的問題,也不會衍生出 Juno Network 空投太多代幣給同一個人的爭議

但既然錢包是靈魂,也有可能會不小心「遺失靈魂」。幸好恢復方式並不麻煩,只要透過社交還原(social recovery)就行。

如果你曾經嘗試過 Argent 錢包,就知道它從頭到尾都沒有把私鑰交給用戶,並且會要求人們事先設定錢包的「監護人」(guardians)。萬一哪天手機遺失,只要取得多數「監護人」的同意,還是可以恢復錢包的使用權限。如果未來每個人都有「靈魂」,這個監護人的圈子就可以擴大到你畢業的學校或是你上班的公司。找回遺失的靈魂就越容易。

看到這裡,有人會期待去中心化社會的到來,但也有人擔心靈魂綁定代幣會洩露隱私。

隱私與強制力

熟悉區塊鏈的讀者都知道,鏈上的數據公開透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查詢。如果每個靈魂綁定代幣都是一張活動參與憑證,而且每次的交易都代表一段關係,這就像是數位裸奔。陌生人也可以從鏈上紀錄檢視別人的 Web3 人生。

論文提出的因應辦法之一是零知識證明(zero knowledge proof):

隱私是建構去中心化社會的關鍵挑戰。如果有太多公開的靈魂代幣,可能會暴露過多資訊。但如果都是非公開的靈魂代幣,也會使得社會治理、協調成本增加。 ... 其中一個解法是零知識證明。它可以讓人們在沒看到證據的前提下,就能驗證對方說的話是真是假。

零知識證明是連 Google 創辦人都大呼不可思議的黑科技。我曾寫過零知識證明的介紹,簡單來說效果會是:「我可以在不讓你看台大畢業證書或其他證據的前提下,讓你相信我確實是台大的畢業生。」

用在靈魂綁定代幣的情境,持有者不用主動公開自己的代幣,仍然可以讓其他人驗證他所持有的代幣。既能保有隱私,又能實現去中心化社會。

去中心化社會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外在強制力。在物理世界,人們欠錢不還不僅信用分數會降低,還可能會被告上法院。大家都怕坐牢,人們會有所節制。

但目前去中心化社會缺乏外在的強制力。換句話說,如果有一位信用良好的人還不出錢,除了 Web3 信用破產,他可能不會受到其他懲罰。是否該在數位世界裡設計類似政府的強制力,以及實際作法會是如何,是這篇論文沒有討論到的議題。

許多人會說 Web3 的話題總是圍繞著金錢在打轉。但這只是暫時狀態,而不是理想狀態。未來的去中心化社會裡不只會有「億萬富豪」,還會出現「社會賢達」。豐富的「靈魂」肯定會比家財萬貫的富翁更受人尊敬。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內容不接受廠商業配。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將它分享出去。若行有餘力,也能以定期定額支持區塊勢營運。若想查閱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