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matters:

今天闲来无事,无意中选了一个纪录片来看,讲的是重庆山城最后的棒棒军。记录片的主演和导演名叫何苦,是一名部队团级转业干部,不知道为啥就想拍一部关于棒棒的纪录片。棒棒儿是重庆地区对沿街搬货出力的劳工群体的俗称,因为每个劳工随身携带一根木棒或者竹棒、一副结实的绳子,这套装备也成为了这个庞大的劳工群体独特的身份符号,棒棒的名字由此而来。


影片拍摄于2014年,导演何苦为了深入了解棒棒群体,身体力行的找了个资深的棒棒师傅老黄带他入行,两人约定好第一个月何苦的收入全归老黄,第二个月之后两人搭伙做事同工同酬。老黄帮何苦在自己的住处另外找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只能容纳一张床的隔板间——每个月120元房租。这里也是棒棒们的一个集中据点——一个名叫自力巷、距离解放碑直线距离300米的一个破旧的城中村。幽暗、逼仄、脏乱的居住环境,棒棒们住的毫无怨言,因为房租便宜,为了省钱,也就没办法对居住条件有任何奢望了。

出工的第一天,现实就给何苦了一个结实的下马威。虽然是部队出身并且是干部,但从身材上来看,何苦也并没有养尊处优的痕迹,结实的身板丝毫不显累赘。但是第一天出工,几百斤的货,来回4公里的路程,还是让何苦的肩膀火辣辣的疼,结束第一天的工作,他的脖子基本上不敢大幅度的扭动。就这样,何苦陪着老黄师傅,在重庆的大街小巷转悠找活计,边做边讲述身边棒棒朋友们的不同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和技术、工具的完善,曾经见证并且扛下重庆半世繁华的棒棒大军也逐渐式微,生意越来越少,收入也大不如前。何苦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都有着自己不得不当棒棒的理由。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每日为三餐奔波,即使再有雄心壮志,也会淹没在为挣下顿饭钱的劳碌里,最终什么梦想、抱负,都随着滴落到地上的每一滴汗水,消解的无影无踪。

印象最深刻的是何苦的棒棒邻居,一位名叫老甘的大叔,他说过一句话:在这里(做棒棒)无论如何都饿不死。虽然说的是那么的若无其事和豁达,但我听了却有一种别样的心酸,同样是人,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不但可能永无交集,而且对活着的期望和想法也是天差地别。有的人,衣食无忧却无聊之极,总想折腾点什么乐子和刺激,一日三餐虽说不上精致,但也丰富。而有的人,能够吃一顿像样的晚饭,都要咬着牙下一番决心,唯一的娱乐可能就是缩在出租房里,一遍一遍的看着二手的老影片而乐此不疲。

命运总爱给人们开玩笑,这些个用力活着的棒棒们,却日渐悲惨,最终可能被世界遗忘和抛弃,毕竟出苦力,总有干不动的一天。我知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维习惯,而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棒棒虽然辛苦,但是有的人会说,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变通,没有思考能力,被困在环境里,所以悲惨也是必然。但我总觉得,虽然道理都懂,但是我们有时候不能够简单的跳出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或者说上帝视角去给他们下结论做判断。因为其实本身悲惨,才会沦为最底层的靠出卖体力生存。而悲惨的环境,又进一步的固化了他们的思维,形成了逆向的循环。而且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也可能被幸存者偏差的视角蒙蔽了双眼,因为但凡棒棒里脑子活络的,可能早就脱离了这个群体,在其他的角落里风生水起了。所以不能怒其不争的去呼吁他们改变,因为但凡被环境所困住的人,早已无力改变了。

纪录片看到一半,我就没再继续看下去了,因为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挣扎和无力,心里也蛮沉重的。所以当思绪从纪录片中抽离,走到窗边长吁一口气之后,心情略感轻松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状态。无意去为了逃避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是突然觉得,每天有事做,收入尚可维持生计,有几个小爱好,有三两个说贴心话的好友,有和谐温暖的家庭,这样的日子,值得自己用心的对待。我想以后遇到什么不顺和矫情的时候,想想棒棒们努力的背影,会觉得,没事的,有办法的,一切都没那么糟,不是吗?

马特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