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难处
「反思」的难处有两点:一是不自欺,二是往正确的方向。
1、「不自欺」的难处首先源自于「自我-自我」「自我-外界世界」的和解。在这个「和解」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真诚待己、真诚待人,从而实现冷眼旁观地解剖自我、分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仅不会因为自己的弱小、错误而心虚/掩饰,而是能够更加专注地考虑目标、利弊,能够 ruthless pragmatic 地将自己的「弱小」「错误」用「不自欺」的方式转换为成长的养料。
再来是,你要有能力「不自欺」。无论你主观上有多么愿意真诚待己,如果你缺乏逻辑的训练,缺乏侦探一般洞悉「不自洽」的能力,缺少遍览史册所形成的对人情世事的练达,「不自欺」依旧是一句空话。因为你缺乏识别、剖析「假象」的能力。
2、往「正确的方向」去反思,是「信息差」带来的「见识」问题。远者,如「封建迷信」的反思,是不是名字有问题、是不是门的朝向有问题、是不是出门的颜色搭配有问题。
又或是「刻舟求剑」中所面对的「无法找到宝剑」的问题,如果不断地在反思“是不是刻刀不够锋利的问题”、“是不是雕刻的纹路不够美观的问题”、“是不是当时让纹路照到了太阳的问题”,任你如何反思,都将不得其法。越是反思,越是会走火入魔。
那么,当一款产品怎么样都突破不了某个指标瓶颈时,不断地反思“推广的资金是不是不够多、产品的交互是不是不够好、背后使用的技术是不是不够前沿、让用户“沉迷”的抓手是不是不够强、时事热点是不是跟踪得不够紧密”,又是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思“刻刀不够锋利”呢?
3、一旦反思的方向错了,意味着你弄错了什么是真正的「结构性问题」。是产品架构的结构性问题?还是行业「存在性」的结构性问题?又或是,时代更迭的结构性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容易且确定的回答,只能再试验一下,不断循环「猜测-验证」的迭代。
对于商业中的话事人来讲,在「判断」中的一大纠结是:你无法确定,你当前的“局面”到底是因为「做对了什么」而变成了这样,还是因为其他人都「做错了什么」而间接地让你的「碌碌无为」将你保全成了这样。
你的「方法论」来自于你过往的「为」。但这个「为」来自于「做对了什么」还是来自于「碌碌无为」,决定了你复用「方法论」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很多时候,你困惑于为什么过往的成功突然失效了,其实并非因为你的主观努力的奇效突然失效了,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错误衬托消失了。
小马哥的那句“巨人倒下的时候,身体还是温的”一直让我心有戚戚焉。这份误以为还活着的「温度」,恰是往错误方向反思的迷雾陷阱。
在这样的纠葛中,你唯一能够下的判断就是「我不知道」。但这并非仅仅意味着消极的不可知论,你同样可以因为这样的纠葛而更加激进地 open your own mind,不会轻易地否定某个「看似错误的 idea」。因为很可能,你判断「这个 idea 是错误的」恰恰源自于你的反思方向是错误的。
你没办法在「错误的认知」中反思出「正确」的东西,你也同样没有办法凌驾、超越出自我的认知,这就意味着你没办法通过「已有的自我」来突破/修正自己错误的认知。于是,唯一的「破局点」就来自于那些你当前以为是「错误」的东西。恰如 VC 投资疯狂、几近错误 idea/project 的逻辑:颠覆性创新无法通过正常的逻辑推演而得到,于是(来个逆否命题),那些符合正常逻辑的 idea/project 都不会是颠覆性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能够理解《西部世界》中对哲学和人性的洞察,人类的进化与创造,不是来自于计算机一般的精准无误,而是源自于「错误/误差」。是这些超出固有认知的“错误”,给了你反向窥视自己「认知错误」的机会。
近期回顾
《悟道: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