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matters: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圈层,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后天的学习精进,认知圈会不断的扩大。当然,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要不断的打破自己的壳,所谓成长也就是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过程。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愿意从认知的舒适圈跳出来,因为确实太难受了,有时候也找不到意义和方向。


但是一旦跨出了认知升级的第一步,并且尝到点些微改变的甜头的话,自然就是天地无限宽广。当然了,虽说是认知圈,但每个人的认知圈层却不是想象中的圆形,而是有点类似于雷达图的多边形,因为每个人都有在自己认知范围内最擅长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讲究人际能力互补的原因。同时,若两个认知相当的人在某一领域有碰撞和交集,那种惺惺相惜和相互懂得对方的感觉,实在是无比的美妙,所谓一见如故就是这个道理,两个人的认知层面有某些重合和共识了。

之所以有这样一点感慨,是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的路、摔过的那些坑坑,很多时候都是不愿意踏出自己舒适圈的结果。而要想认知能够有意识的精进,需要对外界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包容心,尤其似乎对待新生事物。就比如当时内地抖音和快手刚兴起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娱乐的工具,并且会不加深入研究的调查就会道听途说的给它们贴上“只有low逼、脑残才会喜欢的APP”诸如此类的负面标签,觉得自己多少还是有些格调的,绝对不屑于跟傻逼为伍。而当两个短视频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快速崛起的时候,很多草根通过这两个平台都赚取了不菲的收益的时候,才幡然醒悟的想去研究一下玩法和机制,但是往往就错失了野蛮生长期的福利。

所以对待新鲜事物,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多包容、多接纳。一定不要先入为主的贴标签,要仔细的深入去了解、学习背后的运作机制和原理,哪怕自己不亲身参与,通过这个过程,对自己认知体系的完善和训练,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要打破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即所谓的“完美陷阱”——什么事情都要想的周到全面才考虑行动,其实是有利有弊,最大弊端就是其实这个“完美”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此时自认为的完美,当自己认知圈层扩大的时候,原先的完美也变得不完美了。所以有些时候,想到了,觉得有搞头,就先去做,套用一句网络时髦词儿叫“躬身入局”,边做边修正。否则,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启动,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风口期。

所以不管现实世界如何的让人无语,但自己的小日子总归要过,除了保持清醒之外,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在规则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像打牌一样,要么就换个牌桌,要么就精进技艺,一味的抱怨手中的烂牌,除了徒增怨气,其他的无济于事。

所以,从今天起,我也要学着看开点,拥抱环境和变化,给自己和家人多积攒能量,这样慢慢的有了一定的资本,说不定,就有可进可退的余地了。


共勉~

马特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