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约11340 - 1400)

一点想法,不一定对,提出来供批评或讨论。

在我看来,我觉得诗歌翻译只能是注重节奏、音节数,诗歌意象,押韵能押上就押上;押不上还要强押,只能导致以词害义,买椟还珠,吃力不讨好,甚至导致佛头着粪,惨不忍睹,丧失了翻译的初心本意。

以上所言并不是我的个人的主观感慨,而是我客观地观察英语世界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集《恶之花》翻译之后得出的结论。

英语世界《恶之花》的比较齐全的翻译见Charles Baudelaire's Fleurs du Mal。读者在那里可以看到,所有追求押韵的翻译都是惨不忍睹,跟原文原意和意象南辕北辙。读那样的玩意儿纯属浪费时间,除了上当受骗之外别无鸟用。

同理,我们也知道在中文世界,许渊冲追求押韵的英语或法语的翻译也是就是自娱自乐。那样的翻译或许能吸引还有几个人不懂装懂跟着瞎吆喝,瞎喝彩,但那样的翻译其实基本上是笑话。

我认为这都是明显的教训。翻译诗歌追求跟原文一样押韵是自找倒霉,self-defeating。

以英国诗人乔叟大名鼎鼎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开头这两行为例:

Whan that Aprill with his shoures soote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

我认为把这两行翻译成以下这样就可以了:

那四月的阵阵甘霖
穿透三月的干旱,

此外的额外追求难免是自找麻烦。而且,很讽刺的是,或曰最妙的是,自找麻烦翻译并不会使读者获得什么额外的新知,给读者增添什么额外的阅读美感,而是适得相反:

例如:

当四月带来阵阵甘美的骤雨,
让三月里的干旱湿进根子去,

或:

当四月用他一阵阵甘美的骤雨
将三月的干旱透穿 直向根去。

这样的翻译难免会让读者以为乔叟是一个笨老头子,连简单的话都啰唆不清,但乔老头在英语世界居然又如此大名鼎鼎,显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者,英语诗歌是低劣的玩意儿,连这么个糟老头都可以是其中的佼佼者。

子云:过犹不及也。孔夫子的话还真是有道理呐。

我还注意到,上面列出的两种我认为是过犹不及的翻译都用了【当...】。但我们知道,这个【当】字的在汉语里的正确用法是,“当下大雨的时候,要避开河边,免得给洪水冲走”。

也就是说,这个【当】字跟英语的when不一样,【当】后面必须有【...时/的时候】的呼应,否则就是欠缺完整,就是病句。我认为上述的两种翻译是病句,因有这个缺乏呼应的【当】字。

实际上,在地道的汉语中,【当...的时候】常常是一种啰嗦的说法,可以安全地省略,如,“下大雨要避开河边,免得给洪水冲走”。我认为在做翻译的时候,熟悉汉语的这种基础用法很重要。

关联作品:

岛崎藤村·日本现代抒情诗的先驱 

莎士比亚诗歌的妙笔与懈笔

艾呂雅的情詩 愛戀中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