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人史
写在前面:对于北欧以外的人群来说,维京人多以一种或残暴、或勇猛的形象出现在影视、小说作品里,这点并不奇怪,因为以往的历史书籍中没有维京人自己书写的,他们的故事大多来自希腊、罗马、阿拉伯历史或游记写作者。从上世纪中期到本世纪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更多将目交投向深入研究维京人历史的学者才慢慢揭开了9-12世纪在欧洲、北美都有过重大影响的维京人的历史,他们并非仅仅是海盗,也并不戴牛角头盔。那么更接近真实的维京人有什么样的面相呢?我打算把2019年由瑞典历史学者Dick Harrison所写的Vikingarnas historia翻译连载在马特市。目前我并没有取得作者和出版公司的翻译授权,如果之后出现版权问题不知能否持续。但无论如何,向感兴趣的中文读者展示一段更为理性真实的维京人历史,还是有意义的。
引言
瑞典东约特兰省(位于瑞典中部偏东)赫格比(HÖGBY)教堂旧墓园是瑞典那些著名的鲁尼文(runes,一种约公元二世纪至十一世纪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使用的书写文字)石碑之一的所在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块石碑被砌在赫格比村古早教堂的圣器室墙内,人们能看到的只有它的正面,上面有一个十字架和一圈鲁尼文装饰。1874年,在一次重建中,人们发现这块石碑的另一面也刻有鲁尼文。一个家庭悲剧被展示出来,另一面碑文的内容如下:
“图耶尔德在她的舅舅阿舒尔(亡故)之后立了这块石碑,阿舒尔死在希腊东部。
古勒是个不错的农民,有五个儿子。阿斯慕德死于Furi,他是个无畏的战士;阿舒尔死在希腊的东部;哈尔夫丹在Hulmi被杀;卡雷死在Tuti,而死在这里的是博伊。
以上鲁尼文的刻写者是托克尔。”
石碑所纪念的死去的东约特兰人中的一位——阿舒尔・古莱森,据信是一名维京雇佣兵,他受雇于拜占庭皇帝,并因其而死。阿舒尔的名字在石碑上被提及两次,可能是他与立这块鲁尼文石碑的图耶尔德关系更亲密,这块石碑应该首先是为纪念他而立的。阿舒尔的一个兄弟哈尔夫丹被杀的地点Hulmi,可能指的是现在的博恩霍尔姆(Bornholm,位于瑞典东南部一座小岛,归属丹麦)。阿斯慕德和卡雷死去的具体地方则更难确定。Furi 往往被释读为Fyris,与今天乌普萨拉市郊外的Fyrisvallarna的神话、半具历史真实性的战斗有关,据说这场战斗发生在公元980左右。但这只是一种猜测,Furi 也可能完全指的是其他地方。Tuti 有被认为是苏格兰的Dundee,说明卡雷是往西去的维京人,但这个假设证据不足,这个词也可以很容易被释读为 "在岬角"。
古勒的五个儿子里,只有那个叫博伊的儿子死在了家乡,其他全都死在遥远的地方。另一个立碑人图拉所立那块著名的格里普斯霍尔姆石碑所讲述的关于索姆兰人的故事也同样悲惨,这块石碑是图拉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哈拉尔德而立,哈拉尔德是参与英格瓦长途行进却命中注定再也回不来的人中的一个。
“他们去远方找黄金,在东方被老鹰啄食。他们死在了Särkland南部。”
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那些去Särkland寻找财富的年轻人而立,Särkland这个词指的是里海和近东的广大地区。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起源,它可能可以追溯到saracen这个词,意为穆斯林地区;但也会让人想到拉丁文的sericum(丝绸),丝绸正是该地区的重要商品;或许它是指顿河上的萨克尔镇(Sarkel);甚至可能是那种名为särk的服装(一种古代瑞典的长袖衣服),当时这种衣服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很常见。 但不管怎样,哈拉尔德和他的同伴们应该 是去"喂鹰",即去打仗的,并预期会带着Särkland地区的黄金回家,不过他们没有得到黄金,而是死在了远方,他们这次远行的记忆被刻在鲁尼文石碑上。
他们为什么要远行?为什么会死在他乡?为什么再也回不了家?传统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是维京人。正是像阿舒尔、哈尔夫丹、阿斯慕德和卡雷这样的东约特兰人以及像哈拉尔德这样的索姆兰人,塑造了我们对维京时代的印象,即一个向远方进行,无惧的海上航行、战争和掠夺的年代。这些白手起家的勇士们给那个时代赋予了以上特征,人们立了石碑来纪念他们,让整个定居点的人都知道,他们战斗至死,死得像个男人。
但我们对维京人真正了解多少?那些夸张性叙事的故事背后有多少真相?近几十年来,有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几乎趋于把维京人神化。如以带弯角的经典 "维京头盔"为例,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头盔的设计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而铁器时代晚期和早期中世纪的北欧人从来不戴这种头饰。换言之,我们在旅游业和流行文化中看到的维京人形象是19世纪的产物。
这本书的目的则是为了展示维京人长途跋涉的真实目的和面相,他们是商人、海盗、雇佣兵、探险家、殖民者和其他如同那两块石碑上的不幸者一样离家,并向遥远的地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