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教育的內容和結構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台灣史的第一堂課。這堂課我們要先來說明各位將要接受的台灣歷史教育主要有哪些具體的內容和意義。
首先,先問一下各位同學,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台灣史?學習台灣史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定都有各自不相同的答案,或者單單只是認為這是教育部要我們學習的內容範圍而已。
但老師必須說明的是,學習台灣歷史為的是要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塊土地,就像你是一位剛來到學校讀書的入學生一樣,一定會想快點了解這所學校所有的環境事務,好讓自己能在熟悉後很舒服地融入校園當中。學習台灣的歷史也是同樣的效果,透過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去發生的事,以及這些過去發生的事與現在的關聯,同學才能夠知道那些充斥在我們身邊許許多多有關文化、政治、經濟之類的東西事怎麼來的。當你們了解了這些事情的來源之後,也就更可以對這些事物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對生活在台灣也會有更多的認同。這就是你們將接受的台灣歷史教育所希望你們能夠達到的學習效果,也是政府教育部近幾年來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中心思想。
既然講完了學習台灣史的意義後,更實際的問題是,我們要學習那些東西?
在過去的歷史教育裡習慣把台灣的歷史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荷蘭、西班牙殖民時期」、「鄭氏政權統治時期」、「清帝國統治時期」、「日本殖民時期」與「戰後黨國統治時期」。這樣的歷史分類主要是從少數外來統治者的角度以及他們所留下的文獻資料來做分類的。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往往對當今平民大眾來說過於有距離感,不僅很難同情理解統治者的心態或政策,更看不到當時其他本地住民的想法和反映。尤其,我們現今的社會多強調「多元平等」,那麼,少數統治者的歷史顯然會忽略掉台灣許多族群和團體在歷史過程中所扮演的份量。所以,今年(2019年)各位的台灣歷史打破了以前的分類方式,改採用注重台灣各族群和底層文化的內容來編寫。例如,我們新的歷史教材開頭所要教的原住民族的歷史,在過去的教材裡都是被不同時代所分割,而且在每個單元也總是簡單幾筆就帶過而已。如今,透過將原住民族有關的歷史結合成一個教學單元,不僅僅代表著對原住民族的尊重,也意味著原住民族也跟其他族群一樣是有的連續而且淵遠流長的歷史的。
除了文化族群之外,今年所採用的課本也相當強調台灣在地理位置上對歷史所造成的影響。台灣位處東亞地區的中心,上至日本、下到菲律賓、左邊鄰近中國和整塊東亞大陸、右邊是一整片的太平洋與各個小型的島嶼國家。從歷史上來看,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南島語系語言在太平洋中央各小島、菲律賓與東南亞地區的原住民族屬於同一類,而十六世紀隨著航海技術發達從歐洲抵達亞洲的荷蘭人與西班牙都把台灣當成與附近各地區貿易、運送物資的重要據點,在清帝國時期台灣則因政治因素被納入了東亞大陸政權的管轄而使漢人大量移入、定居,日本帝國統治時期的台灣因隨著全球資本主義化與帝國經濟附庸的腳步變成日本帝國向南洋發展的重要跳板,直到現在台灣仍然是許許多多文化和族群匯聚的地方。因此,當我們從台灣的地理位置看待歷史時,其實也就是在看台灣在歷史上如何與世界上各個國家互動,同時也能認識到這些外來的文化最後如何在台灣落地深根,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指引。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在這裡學習台灣歷史的最重要的意義。
以上就是我們學習台灣歷史所要注意的基本概念,未來在學習具體的歷史內容時同學們也可以細細的體會我今天所說的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