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瘋狂出差的日子,看書整個斷續到不行。同時參加數個讀書會,很多書分段讀的結果就是要再抽時間讀閒書顯得困難。這本也是讀書會的選書,做為不同信仰的人,讀來有種疏離感。
老實說跟多年前讀的《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有種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社經地位上流人士因為各種心靈空虛找上了宗教的解方,並且進入靈修的歷程中,去獲得一些平常比較少注意或獲得的經驗。也許,馬克思看到這現象,會說果然是鴉片抽多了(?)。
書的結構是先來個前言,然後把他的經驗分成三個部分,每個部份再用幾個概念分解搭配練習來呈現。離開俗世生活進入道場再回到花花世界,找工作對名校高材生來說,困難度大概跟其他不同條件的人大不相同。但經歷一段無業的經驗,重新透過道場的生活型態感受自己若是追求活下去,需要的並不那麼多,有了不同的體悟可以分享,算是沒有白走一遭。
回到人生的主題,這問題大概只有自己有答案。而這本書一開始就是先建議你看清自己的狀態和需求,先撇開種種不屬於自己的影響因素。當然這麼脫俗離世的放下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特別是溫飽還得靠每天把腰折來折去沒空想到底有沒有斷還擔心下一餐在哪的人可以有的權利。這麼說吧!若是父母雙亡、毫無親友、亦未扶養或許有機會,或者就這麼只為自己負責而期待所有人都為自己負責才能夠有的選擇。
當然,所有的選擇都有成本,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確認自己在乎的事、從日常生活的跡象來觀察,到底影響決策的情緒從何而來,是否那麼重要確實是每個人都可以自問的。只是這書提醒你,也給了許多提示,讓這件事沒那麼無從下手。
接者是直面自己的選擇,認清自己想要、需要之後,或許在生活的選擇中,會發現許多干擾和沒必要的浪費。猴心和僧心的比較搞得好像有高下之別,但這譬喻個人覺得也是頗為自我中心,甚至把成人和孩童作類比,好似成人就理性許多之類的,恐怕還是不夠放下這樣。
留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有時間、空間決策,是一件重要的事。撇開那些讓自己不斷焦慮卻毫無出口的訊息,讓自己認真考慮,想清楚再決定,是比較不容易後悔的。聊八卦當然是抒壓愉快,但有些飲鴆止渴,基本降低相互間的信任。而且負向情緒的相互感染並無助於提升,貶低別人而自覺高尚是容易,但現實狀態不因比較提升,也是每個人應當認真面對的事實。
最後,付出是一種有餘的表象,並且不先預設回報。只有做自己覺得即便都沒有任何改變也願意的事,才比較容易平常心,做自己,也只有這樣才比較有機會好自在。試著幫助、關懷他人,人際網絡的緊密連接會讓這些付出有機會回到自己身上,然而先別設預期損益,才不會又被自己的感覺牽著走。
書中有許多梵文的解說和經典引述,也不限於佛教,甚至有基督宗教修士的例子,安排上有明確的練習指引,即便不同宗教,也可挑自己能接受的部分嘗試,來讓自己更有機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及把時間儘量的放在喜歡的事上。
推薦給覺得世界紛亂、心裡總是躁動的朋友,或許你也是其他宗教的信徒,但部分行為改變的技術,一樣有助於改善生活,給不良的生活形態一個重新整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