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許多人常會搞混北約與歐盟,分不清楚這兩者有何差異,為什麼俄羅斯強力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卻不在乎烏克蘭加入歐盟。甚至有些人誤認為這兩者是互相隸屬的關係,北約是歐盟的軍事組織,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兩者不僅非常不同,甚至還有些競爭關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止激化了北約與歐盟的矛盾,甚至可能會造成地緣戰略重心的改變,改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歐洲大陸的樣貌與發展方向。

北約部隊是由多國組成,因此在平時的演習中,非常重視部隊作戰準則與裝備的共同性,也導致北約國家較缺乏國防自主性,這也是加入北約的缺點之一。
北約部隊是由多國組成,因此在平時的演習中,非常重視部隊作戰準則與裝備的共同性,也導致北約國家較缺乏國防自主性,這也是加入北約的缺點之一。

北約全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的1949年,當時前蘇聯已展現出併吞整個東歐的野心,美國於是邀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同盟國,與美國扶持成立的西德,一起組成一個對抗共產勢力擴張的軍事組織。因為加入的國家中,大多濱鄰北大西洋,因此取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前蘇聯也在隔年,立即於波蘭首都華沙成立「華沙公約組織」,納入已被共產勢力赤化的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與北約對抗。

北約與華約的武力對峙,是冷戰時期歐洲地區的政治主軸。當時歐盟根本還沒有成立。由於美國是帶領盟軍贏得勝利的主要領導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力最強的國家,而英國是美國的緊密同盟,因此美國與英國可以說主導了北約的大半政策與走向。當時的法國在戰後情勢混亂,西德是戰敗國,都無力跟美國與英國抗衡。這樣的情勢一直維持到1960年代初期,法國的國力開始恢復,逐漸希望與美國與英國平起平坐,卻一直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於是在1966年,法國以應該保有國防自主性為由,宣布退出北約。

雖然法國退出北約,但是歐洲多數國家都無力獨自對抗前蘇聯的威脅,所以仍然依靠由美國與英國所主導的北約,來保護自己的安全。但歐洲國家也有感於一個分裂的歐洲,不止無法對抗前蘇聯的威脅,在經濟、外交等領域,也宛如一團散沙,必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擁有競爭力並奪回主導權,這也導致歐洲共同體的誕生。歐洲共同體一開始是從整合歐洲的煤炭、鋼鐵業起步,後來一步步擴張到原子能與經濟金融等領域,這也是歐盟的前身。

歐盟的整合是由一連串的條約,逐步堆砌而成,但一般而言,都認為1992年所簽定的「馬斯垂克條約」,是歐盟誕生的起點。隔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盟。而前蘇聯是在1991年解體,這兩者之間可以說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前蘇聯的威脅解除,才讓組成歐盟的夢想成真。由於華沙組織也在同一年解散,讓北約的敵手消失,接下來雖然曾出現過幾次戰爭危機,如巴爾幹半島的內戰,但都沒有對歐洲國家構成真正的威脅。

歐洲接下來進入了將近三十年的承平時期,北約的功能越來越萎縮,這從各成員國不斷削減國防經費,違反北約成員國應該負擔的最低標準,甚至拖欠大筆的會費,就可以看出北約的窘境。畢竟這是一個軍事組織,當外在威脅消失時,就不再具備存在的意義。唯一比較受到重視的是北約東擴的問題,原本的華約組織成員國,或前蘇聯解體後恢復獨立的國家,為了尋求安全保障而申請加入北約,雖然俄羅斯非常不滿,卻也無力阻止。

在北約逐步式微下,歐盟卻越來越成熟,而且經濟實力強大的德國與法國,慢慢在歐盟內部取得主導權。特別是德國在梅克爾的長期主政下,與俄羅斯與中國交好,利用俄羅斯的能源與中國的市場,快速發展,形成歐盟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幾乎能主導歐盟的大半政策。法國雖然後來又加入北約,但目的一樣是要爭取主導權。法國打的如意算盤是冷戰結束後,和平的歐陸地區已不再需要美國與英國的保護,法國擁有核武,可以成為歐陸的安全事務領導者。

已主導歐盟的德國與法國,雖然表面上維持合作,但其實視北約如蔽屣,不止在諸多事務上與美國唱反調,甚至由歐盟主導新的「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嘗試組成歐盟軍,雖然說的非常冠冕堂皇,是要分攤北約的繁重工作,但其實就是想要逐步取代北約的功能。美國在長期不滿下,多次與歐盟國家有齟齬,特別是與德國的關係在這幾年非常不佳,北約的問題是癥結之一。川普上任後,會揚言退出北約並非魯莽之舉,而是出於多年的矛盾。

不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已全面改變這個情勢。首先是戰爭的危機,讓承平已久的歐洲大為震驚,北約的重要性快速提升,歐洲需要美國保護的情勢,再明顯不過,英國對烏克蘭的積極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奪回了北約的主導權。其次是在北約東擴以後,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已成為圍堵俄羅斯的最前線,會更為依賴美國與英國。但他們同樣是歐盟成員國,未來勢必會逐漸形成一股新勢力,在美國與英國的幫助下,與德國、法國抗衡,好增強對歐盟的政策影響力。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英國快速增援裝甲部隊到愛沙尼亞,協助抵禦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英國快速增援裝甲部隊到愛沙尼亞,協助抵禦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美蘇冷戰時,西德是當時的最前線,但在這一波圍堵俄羅斯的對峙中,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甚至是正尋求加入北約芬蘭與瑞典,才是第一線承受俄羅斯軍事壓力的國家。北約的戰略重心無疑會向東移,美國、英國與北約的資源,也會大舉投入這些國家,這很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狀況,那就是德國與法國將會逐漸被邊緣化。不只軍事安全方面的事務,再度由美國與英國主導,在歐盟的領導權也會因東歐國家的挑戰,而受到制肘。

這種情勢,從德國與法國於此次援助烏克蘭的事務中,處處進退失據,就已略現端倪。德國與法國不想再回到過去處處由北約主導的安全架構中,卻又難以掩飾本身無力處理這場戰爭危機的情況。過去想要拉攏俄羅斯來反制美國影響力的平衡策略,也被普丁的野心所打破。歐盟的前景又因英國脫歐,與之前的歐債危機而蒙塵,未來如果出現下一個國家宣布要脫離歐盟,甚至東歐國家群起與歐盟反目,都不用太過訝異,畢竟北約回來了。

看到這裡,你就知道為什麼俄羅斯不能容忍烏克蘭加入北約,卻對烏克蘭加入歐盟採取放任的態度。因為這十幾年來俄羅斯用能源控制了德國與法國,間接影響了歐盟的政策,所以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加入歐盟並不能改變什麼。歐盟若因為烏克蘭問題,提出任何對俄羅斯不利的政策時,俄羅斯都可以透過德國與法國來否決,因此不會構成嚴重的威脅。但烏克蘭、芬蘭、瑞典若加入北約,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等於讓美國與英國擁有可以近距離監控俄羅斯的盟國,甚至前進部署部隊,這當然是俄羅斯所無法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