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田野筆記之一|公車上的爭吵
寫在前頭
「南國田野筆記」是我從 2019 年開始斷斷續續寫過幾篇的系列文,那時實習教師的任務剛結束,大學生涯正式落幕,但幸運的我有一些餘裕,能繼續留在台中思索人生的下一步。
這段難得的「蓋波年」(gap year)確實讓我有很不同的生活經驗,看似無所事事的日常,卻也有機會好好地以更廣、更深的視角看待自己與世界。現在回首那時候的書寫,總覺得筆觸竟是溫柔卻也相當深刻。
之所以取名為「南國田野筆記」,是啟蒙於《田野的技藝》這本書。我曾寫過一段文字,也許能稍微說明這個系列的主軸:
雖然田野地不一定在地理上的「南國」,但在觀察角度上,希望以具有邊陲以及草根性質的「南國觀點」為基礎,練習不專業的田野紀錄。
這系列的第一篇文是發表在臉書網誌平台的,當時背景是選出草包的高雄人成為全台笑柄的時期,我南返家鄉所遭遇的「田野筆記」。雖然高雄現已重回正軌,但因為我覺得這篇文作為系列起點,有其重要性,且田野場景的描寫連自己都覺得很厲害,所以重新修訂後搬至方格子來留存與分享。
-
-
本篇
今天南返,日前剛閱讀完《田野的技藝》,對田野中人們所做之事感到好奇,所以旅程中還與好友林兄開玩笑說,自己要回去見證崩壞的家鄉,並且要做草根田野觀察研究。沒想到,一語成讖。由於自己未來的書寫模式尚未思考周全,仍暫用臉書筆記本介面。以下為不專業的田野筆記,長文慎入。
-
原以為是平穩的旅程
現在的「高火」(我高雄人就愛這樣稱呼爽啦!)由於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所以整體的動線與地貌都有非常大的轉變,我就這樣半摸索著,從不熟悉的站點搭上了 28 路回家,我本以為這會是到家前最後一段安穩舒適的旅程。
車子才剛離開「高雄火車站(同愛街口)」站又猛地煞車,司機開門讓人上車,這沒什麼奇怪的,理論上基於安全,有離站後就不能上下車的規定,但如果還沒完全離站,駕駛有時視情況還是會開門讓差點趕不上的乘客上車。
都還沒看到上車的乘客,就先聽到一陣咒罵聲。
-
一觸即發
「你是咧縱啥貨[chhióng siáⁿ-hòe]?!我咧共你搖手,你是按怎[án-chóaⁿ]無共我開後壁的門?!」(你在幹嘛?我都揮手了,你為什麼不開公車後門?)抬頭一看,是位年約六十的女性,提著一個塑膠材質的袋子,就是那種十元店買得到很大一個上面通常會印卡通圖案拿來裝棉被或衣服然後很容易脆化的那種。
「恁逐擺攏欲對後門上車,我哪會知影?」(你們每次都要從後門上車,我怎麼會知道?)司機嘟嚷道。
「啥物叫做恁?!彼是別人,我無按呢!」(什麼你們?那是別人,我才沒這樣!)這位歐巴桑回擊。
他們就吵了起來,司機很堅持他沒做錯事,強調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懂怎麼搭公車,這是事實,因為前門上、後門下的習慣,在高雄仍未普及;歐巴桑則越講越大聲,她覺得司機故意不讓她上車,甚至口出惡言,在此就不贅述這段對話了。
-
突如其來的韓國瑜
車上還有其他乘客,幾位都是中年至老年的男子(所謂「台男」族群),只有我一個「少年人」,我們看著司機與歐巴桑的對話越來越激烈,但無人勸說或制止。歐巴桑越說越氣,直呼:「你這司機態度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去投訴你!」司機就沒好氣地回應:「妳去啊!歡迎妳去。」聽聞這樣的回答,歐巴桑又是一波怒罵,司機也偶爾回一句,整輛公車都是歐巴桑的嗓門。
正當我想著,這荒唐的狀況到底要持續到何時,以及我是否該有行動的那瞬間,歐巴桑用「台灣國語」罵出一句話。
我和我左後方的中年男子A不約而同笑出來,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就是「噗哧」這樣的概念。所以,歐巴桑的爭點就從司機不讓她上車,變成她要叫韓市長來「處理」駕駛。
-
戰鬥韓粉歐巴桑!
公車已經來到「遼寧街口」站,但她還是大聲開地圖砲,惹得那位剛剛和我一起笑出來的中年男子A忍不住了,他說:「拜託妳不要影響司機開車了好不好,讓人家專心開車。」歐巴桑就把砲口轉向他:「你叫什麼叫啊!關你屁事啊!」中年男子A又重複一次剛剛說的話,強調行車安全的重要。歐巴桑不依,從博愛座站起來走向我們這裡(拳頭似乎還握緊了),邊大聲說「你怎麼樣?!你憑什麼叫我閉嘴?!」中年男子A見她氣焰未消,便也站起來嗆聲:「要來打是不是?來啊!」
我當下閃過大腦的想法是:糟糕,他們如果在搖晃的公車上打起來,那就會波及到我,我應該馬上制止才對;但另一邊則說:且慢!繼續觀察,態勢還不明顯,現在還不是出面的時候,等真正出手了再應變!坐在窗邊的我,下意識轉身面向走道,看著對峙的二人,手臂微微伸出,手掌朝下做著類似按壓的動作,暗示冷靜,也做好保護我自己的準備。煞那間,宛如要爆炸的前一秒,任何的媒介進入都會變成衝突的催化劑,時間就此靜止。
所幸,歐巴桑見中年男子A身型壯碩,貌似退縮了,踉蹌地走回博愛座,但還是一邊大聲抱怨:「我連你也投訴!說乘客和司機聯合起來欺負查某人!還要打人!」中年男子A語氣激動:「妳還要講啊!妳不讓司機好好開車,這是觸犯公共危險罪!而且這是公車,不是妳家的車,請妳不要再大聲罵人了,我們有安靜搭乘的權利!」歐巴桑回嗆:「誰先開始大聲的?!你還要打我咧!你這樣是恐嚇罪!我可以去告你!」於是,他們又繼續吵架,以下省略。
-
啼笑皆非的大亂鬥
此時,坐在右邊博愛座面對著歐巴桑的老年男子B,目測約有七十,戴著眼鏡、撐著拐杖,也說話了。
「好了啦!有表示過意見就好,麥擱一直罵」他用稍平靜的台語對歐巴桑說道。
「沒你說話的餘地啦!關你屁事!」歐巴桑依然大聲指著他說。
「欸,妳這人哪會按呢?好好啊共妳講妳無欲聽,妳就莫[mài]閣講話,去激伊(指中年男子A),妳越講,伊就越生氣,莫按呢啦。」(欸,妳這個人怎麼這樣?好好說妳不聽,妳就不要講話激他,妳越講他就越生氣,不要這樣啦。)
「恁同國的啦!恁遮的查埔人攏做伙欺負查某人啦!」(你們同一國的啦!你們這些男人都一起欺負女人啦!)
「妳若感覺委屈,會當去警察局報案,毋通閣喊了。」(妳如果覺得委屈,可以去警察局報案,不要再喊了。)
「司機!我要求你開去警察局!」歐巴桑轉而向她剛剛臭罵一頓的司機說道,但司機繼續開著車,不發一語。
「這是公車!妳有什麼權利?應該是妳下車才對!」中年男子A再度說話。
「你閉嘴啦!我要錄影,去告你!」歐巴桑邊說邊拿出折疊式手機對準中年男子A。
「好啊!妳錄啊!我告訴妳,我有肖像權,妳侵犯我的肖像權,然後妳還有公共危險罪。」中年男子A也不甘示弱,對著歐巴桑宣示著。
-
內心不斷掙扎的小劇場
在中途某站上車的阿嬤C,被歐巴桑的聲音嚇到,也插了一句話,請她不要這麼大聲,竟也被歐巴桑吼說不關她的事,老年男子B揮手示意阿嬤C別再跟她爭辯,徒勞無功,阿嬤C也就明白了。結果車上的乘客都在和歐巴桑好聲好氣勸說,或是直接嗆聲,情勢更為複雜,變成大亂鬥了。我開始認真考慮,以年輕人的身分出面,建議司機直接開往警察局報案,止息紛爭,我雖然沒有做過筆錄,但我蠻願意作證的,因為我是社會觀察家嘛(大誤)。
歐巴桑沒有停止抱怨的意思,甚至拿出手機不知道打給誰,大聲報告自己所遭遇的不合理對待。之後她還脫口而出「我一定要跟韓市長投訴,你們就死定了!」中年男子A不甘示弱,「去啊!去找妳的韓國瑜啊,笑死了!哈哈哈哈哈!」我心裡想著,別再激怒她啦,拜託你。老年男子B在車子經過「三民國中」站時,還冷靜地向歐巴桑建議「前面就有警察局,妳可以去那裏報案。」當然還是被歐巴桑強力地反駁「我為什麼要下車?!我有付錢!我有搭乘的權利!」爭吵又再度開始。
「高醫(十全路)」站到了,幾個旅客上、下車,出乎意料地,歐巴桑和老年男子B也下車,我還聽到她對他說「欸!麥走啊!去報案啊!」車內終於恢復了平靜,只聽見我後方的中年男子A和更後方的中年男子D討論剛剛的事情「拄著[tú-tio̍h]一个瘋子,閣講欲共韓國瑜講,去啊!」幾個乘客也幫腔說道,自己真是遇到奇怪的事情。司機還在某個路口紅燈時轉過頭來道歉:「歹勢啊!我不知道這人偌[lōa]痟[siáu],我也沒說啥物,伊就一直共我罵,真吵,歹勢haⁿ!」生硬地將這件事情結束掉。
-
小結:「大陸國民黨」執政下的城市風氣
大概就寫到這,我仍有許多疏漏的部分沒有用文字表示出來,這個過程可說是非常混亂,對話也交雜不清,但我在當下目睹著整個事件的推進,真是有許多感觸。之前常看到好友張兄分享一些乍看之下很離譜的親身經歷,而且都是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這次換我了。
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那樣的密閉空間中,這會使人產生危機意識與不安全感,我之所以沒有任何行動,是因為我不想成為催化劑,不管幫哪一方,都是自身難保,但我同時想著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適時出手,而非陷於血氣之爭。也許是昨晚剛聽完沈伯洋老師的中國資訊戰講座吧,這個極度分化與撕裂的社會,該如何站穩,也是一大功課。
後來想想,歐巴桑可能有情緒方面議題,不知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有沒有托住她,但是她講出「韓國瑜」三個字,不免讓我啞然;吵最兇的中年男子A看似有理,但其實如果我是在別的場合遇見這種男性沙文的角色,恐怕自己也是與之對立。而我呢?突然能夠體會人類學家田野時的兩難,參與或是觀察?
竟然寫到三千多字,如果您閱讀我那拙劣的文筆到最後,那您真的很厲害(或者我已經褻瀆了田野二字)。無意牽連到政治面,因為那是過度的不當連結,但我必須強調,我從國、高中時期開始頻繁搭乘高雄公車運輸系統,從未遇過程度如此嚴重的衝突,這次的確嚇壞我了,這真的是我偶然遇到的個案嗎?或者,
高雄,到底變成什麼樣的一座城市了呢?
-
-
後記
除了新加上小標題以及修訂當時使用還不太精準的台語漢字外,本篇的內容都是原汁原味呈現。時間過得很快,五年過去,當時被歐巴桑當成護身符嗆人的韓國瑜,歷經罷免後,竟又搖身一變,成為中華民國台灣最高民意機關的代表;而現時立法院裡荒腔走板,作惡者四處橫行、造謠者嘴臉囂張、通匪者毫無難事,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到底變成什麼樣的一個國家了呢?
Su-Hong
2019.05.03 20:20 首次刊登
2021.05.03 22:03 移植修訂
2024.05.03 12:54 新增後記.修訂台語漢字
2019.05.03 20:20 首次刊登
2021.05.03 22:03 移植修訂
2024.05.03 12:54 新增後記.修訂台語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