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番茄》當迫害來時不分老小
我的家人為何被殺?高雄228故事
歷史是有趣的,但同時也很殘酷,它替我們留下了許多借鑑希望人們可以看見這段記憶,但同時人們總是不斷重蹈覆轍,沒學到歷史的教訓,教訓往往都出於人身上。在台灣走過許多代的統治史從明朝滿清、走到日治、中華民國在台灣,有很多殘酷依舊發生。
《野番茄》是一部以高雄228故事為主軸的紀錄電影,訪談了幾段當時發生228時年紀還小或當時的年輕人,用口述記憶的方式還原他們家庭和經歷劫難的人生軌跡,也描述從威權時代下到解嚴後這段值得被人聽見和記憶在事件中歷史傷痕。
《野番茄》是什麼電影?
台灣的歷史是一段段殖民史,同時也是國家與各方勢力的角力目標,不管是過去明朝海賊之子鄭成功跟荷蘭人、或日本與滿清的日清甲午戰爭,台灣就像一間多資源的公司般再再轉手給不同人經營,而也發生過數數次前公司員工對新老闆的不滿。
而悲劇是在於台灣土地畢竟也不真的是公司,無法已離職收場各自好聚好散,而是無止境的追殺與留下一段讓人死傷的殘酷記憶,抗日運動死傷是如此、中華民國的228也如出一轍,甚至單方面虐殺人民。
紀錄片《野蕃茄》是以高雄228故事為主軸,以不同形式被228影響走過當年的人對於當時記憶和被殘害家人的追思。走過二戰的台籍日本兵經歷後228、還有在當時參與雄中自衛隊的成員、在整個事件之後受難遺族的故事,讓人感受到戰爭威權時代的殘酷。
電影以拍攝當事人日常為主,藉由每日對話和訪談來重拾起過去的記憶,看見走過喪失家人,忍受痛苦與悲傷走過噤聲年代,由恐懼傷痛伴隨的年代到如今,迎來晚年後的民主自由,但有些無奈依舊無法隨時間放下。
《野番茄》探討、分析與延伸:
《野蕃茄》的片名取於電影中其一受訪者林黎彩的童年記憶,父親林界在高雄壽山與政府官員談判被當場逮捕治罪處死,某年母親帶年幼的她祭拜父親,看著母親在墳前痛哭,年幼的她還未能體會母親的情感,只記起墳外的紅色一點一點的野番茄甜甜的滋味。
這痛苦的記憶散落在土地各處,總有一天上會開花結果,野番茄片地。這部探討228的電影不由事件發生的本身,而是藉由受難者和當事人後來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去看時間的流逝的無情和受難者在當時國民政府統治下所必須背負的標籤、在不被人理解的波折中成長。
導演廖克發是馬來西亞華裔,過去拍攝過馬來亞共產黨死者家族紀錄片《不即不離》與馬來西亞獨立和種族矛盾問題的影片《還有一些樹》,探討自己出生地的政治敏感問題被馬來西亞政府審查禁止。以高雄228為題材的《野蕃茄》起始是受邀高雄市電影館拍攝「雄中自衛隊」紀錄片,由馬來西亞導演拍攝是希望呈現出不同於台灣本省外省人以外,新住民的觀點。
雄中自衛隊,是228時高雄學校學生組成的武裝學生自治團體,自主巡視學校周邊秩序保護許多外省人,但卻在事件過後遭到中華民國軍方以虐待囚禁人等罪名污名化。當時雄中自衛隊的人穿著過去日治時代的學生服配戴日本刀、說日文、台語等這點也被軍方指出受日本教育毒害而反對政府。
《野番茄》值得一看嗎?
整體觀影下來,可以看出導演從不知到台灣現代史到逐步了解下,發展出很細節和全面的影像與訪談紀錄,許多人物訪談都不馬虎,甚至雖然回顧當時的228事件記憶,但同時也聚焦於這些受害人家屬走到今日的日常生活與壓抑的情緒。從台籍日本兵到本省人在到外省人的故事脈絡,可以說相當全面。
不過因為整條線拉的有點長,而且每個受訪者的人生經歷不同,故在整部電影觀看下來會給人很冗長的感覺,甚至因為取決於受訪者是否願意討論當時的事件,也算是將舊傷疤再度展示,故在有些時候,會變得228這個大主題有點模糊,變成關注於被攝者的人生故事。
例如台籍日本兵的阿伯幾乎不想談論228相關的故事,還有後面從中國來台居住的中國人,比較像是228事件的前傳與後日談,故這前後兩段跟電影中描述228的敘事變得有點發散,雖然可以用非常全面性概括但畢竟主題是「二二八事件」這的方向,有變得有些無法收斂。
整體下來,林黎彩與林黎影兩位政治受難者家屬的人生故事較為主導整部作品基調,同時也有匿名的政治受難者家屬後代表示他的看法,與對外界看待他們的一些聲音做出回應。《野蕃茄》一片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項目首獎肯定,拿有台灣身分證的廖克發表示會繼續深根台灣故事,有計畫在日後繼續完整南洋台籍日本兵的軍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