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amilo jimenez on Unsplash
社交媒體,也有人叫做社群媒體。普遍認為這是小眾的、有別於傳統媒體類別的資訊傳播。
踏入所謂的Web3.0,有人認為從2020開始踏進新時代,亦有人主張Web3.0並未開始或者只是Scam.
無論如何Social Media的存在就是為了利益,用戶盈利、社交媒體本身亦在牟利。
利益不一定是一己私慾。比如保育、某些理念的Activists,他們都各自擁有追隨者。追隨者也會在自己的社交帳戶分享自己的看法,從而產生不同的分支。
在同一問題上就算普遍認同一個方針,但骨子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發聲是為了平等,但是他的平等不代表對別人平等。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發文(有趣在此並不代表正面或愉悅,也不一定是負面或悲傷):有人指出,有些「動保人士」餵飼野生貓狗,一方面的確能讓牠們得到溫飽,但同時正影響着其他野生動物。有人發現穿山甲和石虎受到野生貓狗攻擊而受傷的案例上升。
在此可以看見一個社群的兩個分支,都是動物保育,一方實行餵飼個別類型野生動物,另一方希望保護稀有物種。
這就是社群。而媒體則是另一回事。
媒體是聲音,是發文和分享,也是留言。以Twitter為例則是Post, comment, retweet, quote retweet.
現今的媒體,我認為正走在Peripheral Route. 這是指對信息做出情感反應——如名人效應——而忽略權衡正反論據並得出結論。
換言之,你會在支持保護稀有物種的留言串發現用戶指出餵飼野生貓狗的人士正在做出「錯誤」的行為,推至人人得而誅之的境界。因為情感,流血的穿山甲被理解為是因為有人餵飼野生貓狗所導致,所以不應餵飼野生貓狗。然而忽略了餵飼不是問題本身,比如貓狗若然受到餵飼應否先移離野生環境,這樣的問題才是癥結。
與Peripheral Route相反的叫作Central Route,意指利用推理和評估,詳細說明訊息中包含的所有因素,以至改變長遠的態度。要制止餵飼野生動物,先要讓對方知道餵飼野生動物的壞處,例如餵飼會令物種數目激增,不怕人類且變得具攻擊性,從而制止當下的問題。同時亦要提供解決方案,如野生貓狗非原生物種,比起繼續任意野生放養,是否更應帶回寵物飼養環境接受領養等。
過往社交媒體出現大量非理性討論,各自形成自己的山頭,正是走向Peripheral Route的路徑。人類很容易因為外在因素影響判斷,習慣並依賴外在因素會使人逐漸脫離理性分析。理據基於情感並沒有說服力。「我認為」這件事,其實非常危險。
#林暮雪 @evsn.h writing on Vocus.cc, medium, matters
Related Tags 🏷
#社交媒體 #社群媒體 #社群 #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