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國時期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從東北的璦暉到雲南的騰衝,這一條線在自然環境、地理學上與人口學有明顯的差異,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後來中共統治後地名改變,如今改為從黑河到騰衝。
這一條傾斜45度的直線,東南方土地佔中國國土面積43.8%,卻居住中國總人口的94.1%,西北人口只有5.8%比例。從胡錦濤時期就開始搞西部大開發,雖然有明顯幾個大城市大項目大資金的投入,但整體平均還是顯著性的落差。
圖片來自網路每日頭條
習近平希望透過共同富裕,解決區域差距,希望東西部的人均GDP一樣,類似過去西部大開發,現在換個說法,換湯不換藥,還是要大資本大資金、大企業尤其是國營企業、高科技、高市場價值、系統工程等五項指標,說穿就是西部為東南地區提供能源,如西電東送、西油東送、西氣東送、還有最新的東數西算等。讓西部成為能源供應與能源開發,增加西部收入,達成區域平衡。
透過西部能源產值,除於西部人口數,如此一來西部的人均就跟東南一樣,但還是老問題,這些能源大企業都是國營,獲利也是屬於東南的企業,又不是西北的農民或人民的直接受益。
毛澤東在中共建國之初,也搞過類似計畫,三線建設,雖然當初是出於戰略考量,把國防工業與民生工業都移到西部。文革時期,上山下鄉運動,也把人移到西部,當年習近平就是如此到陝西下鄉日扛二百斤走十里山路不換肩。但就目前結果論而言,都是瞎折騰,用國家大量資本,從事效率極低的成果。
胡煥庸線是大自然的地理,無論從雨量上的不同與地貌上的不同,本來就存有不可放在天平上稱斤稱兩,中共用國家力量來扭轉大自然的界線。
習近平依然採用毛澤東的三線建設的藥方,西部大開發升級版,或許總體會拉平東南與西北的經濟上數字,但重點是當地人民的所得會有改變?如果是考量這些大企業、高科技公司、國營的能源企業,賺太多,希望割一點出來,用西部開發名義與項目,割大企業的韭菜那就另當別論。